夾心巧克力的祕密

夾心巧克力的祕密

作者鄭畬軒
日期08.12.2011

夾心巧克力宛如巧克力界中的珠寶,它造型多變,風味豐富華麗,水果、香料、酒、咖啡,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味道都可以添入夾心巧克力中。

一般人認知中,巧克力師傅的工作是將可可豆做成巧克力,但事實不然,絕大多數的師傅專業偏重於夾心巧克力,世界上僅有少數人擁有技術與設備將可可豆製成巧克力。多數巧克力師傅購買專業生產廠,如法芙娜、可可巴芮,所生產的原料巧克力,並依照師傅的想法調味,做成夾心巧。

夾心巧克力由外殼、內餡兩部分構成,根據外殼成型方式的不同,可將夾心巧克力分成兩類,一類外殼使用模型成形,另一類則用「披覆」方式成形。

IMAGE

「披覆」是巧克力的專用名詞,即沾裹之意。有些夾心巧是以手工方式披覆(如上圖),大量時則使用機械化的披覆淋膜機。

IMAGE

透過 PC 塑膠模型,夾心巧克力得以擁有複雜的幾何圖形外表。

夾心巧的內餡形式眾多,例如液態酒糖、堅果醬(praliné, gianduja)、牛軋糖、水果軟糖、棉花糖,其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內餡是甘那許(ganache)。甘那許是由溫熱鮮奶油與巧克力融合而成的漿體,冷卻後會稍微硬化,形成類似奶油的質地。它富含奶香,入口即融,在舌上有如綢緞的絲滑感受,嚐過的人很難不愛上它。甘那許配方中的鮮奶油給予糕點師傅們極大的發揮空間,只要將調味料與鮮奶油共煮,再將調味鮮奶油加入巧克力中,便可輕易做出味道豐富的夾心巧克力。

IMAGE

甘那許是反映師傅對於食材特性、溫度與狀態的最佳指標。它必須香氣飽滿、口感滑腴,並在巧克力與調味上取得完美平衡。

純粹主義者可能會嫌夾心巧克力過於花俏,味道既不樸實,也少了單品巧克力的奧妙深邃。我曾經也一度這麼認為,但當我第一次嚐到 La Maison du Chocolat 的原味夾心時,這種想法徹底消失了。那款夾心名為 Quito,是法國近代第一間夾心巧克力專賣店 La Maison du chocolat 的創辦人 Robert Linxe 大師的作品。咬下全然鏡面的夾心巧克力 Quito,立即的衝擊是它柔滑、細緻無比的口感。咬下瞬間可說毫不費力,牙齒就像熱刀從奶油塊的頂端劃下,一鼓作氣直達底部。這點還不夠精采,將巧克力咬斷的同時,巧克力外殼竟然瞬間與甘那許化為一體,幾乎嚐不到絲毫突起的口感,嘴中頓時成一片萬里靜雪月夜空。花不上一秒,甘那許優雅地在嘴中開始融化。它的味道乾淨、漂亮到一個脫俗的境界,彷彿有一整座小宇宙包覆著千萬星辰,一次杵在味蕾上。驚鴻一撇,還來不及記下任何事物,就被抽回現實,屢試不爽。嚐到最後,我體驗到美食的最高境界——美味得讓人渾然忘我,讓廚師忘卻食材,讓食評忘記分析,讓美食回歸本質,成為純然、至高無上的享受。

  嚐到那顆夾心巧克力正巧是我開始製作巧克力的第二年,它給了我感動與挫敗,渴望與羞愧。它讓我意識到台灣手工巧克力與世界的天大差距,也是使我努力至今,前往法國習藝的極大原因。

有人說夾心巧克力像調酒,把各種酒的味道搞「雜」了;我會說,真正厲害的巧克力師傅做夾心巧,猶如威士忌調酒師,必須從千百種靈魂之水中挑出創作元素,以心編織,成就一瓶完美的威士忌。巧克力師傅必須懂得品嚐、分析、運用原料巧克力中的各種香氣、味道與口感,並在世上無限的食材中找出令人驚艷的味覺組合。簡單嗎?隨便調的調酒皆可飲,但要做出一瓶世人傳頌的威士忌,談何容易?唯有一生懸命之人得以達成,夾心巧克力亦若是。

今年法國巧克力大師 Jean-Paul Hévin、比利時巧克力大師 Pierre Marcolini 的巧克力專櫃先後進駐台灣,不僅給巧克力迷們一飽口福的機會,對於台灣在地的巧克力師傅也是很好的刺激與學習。這幾年,我看著台灣本土手工巧克力店如雨後春筍竄出,但每每一嚐,味道與格局總與外國相差一截。我想,這個產業未來需要更多熱愛巧克力的人們加入,他們必須願意花時間、精神鍛鍊自己的味蕾,瞭解巧克力的根本味道,並念茲在茲,精益求精。夾心巧克力不應只是烘焙甜點的副產品,更不應是譁眾取寵的商品─真正動人的夾心巧克力是用內心旋律譜成的作品,百聽不厭,繞樑終日。

祝福你可以早日找到撥動心弦的夾心巧克力。而我仍要繼續我的旅程,尋覓,發現,創造,這無限綺麗的巧克力世界。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鄭畬軒
攝影鄭畬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