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FOLK 餐桌】前言(上)

【KINFOLK 餐桌】前言(上)

作者
日期30.05.2014

【前言】

奈森 & 凱緹.威廉斯

《KINFOLK》創辦人

自高中時代開始,我就察覺到自己和朋友聚在一塊兒吃飯的方式,與所謂的「家庭料理」和「款宴」有多麼不同。「家庭料理」聽起來有些嚴肅,甚至有些沉重,而「款宴」聽起來又太正式華麗了。這兩個名詞都無法詮釋我們在大學時代那些寧靜的夜晚,那些和三兩好友聚在一起、伴著爵士樂、煮著義大利千層麵的夜晚。我們聚在小小的公寓裡,幾乎每隔一天就會一起煮飯分享美食。我們沒有熨得平整光亮的桌布,沒有精心印製的桌卡,也沒有無可挑剔的餐桌禮儀。我們甚至常會為了少洗幾個杯盤而用免洗餐具,用同一支叉子從主菜吃到甜點,用削皮刀替麵包塗抹奶油。每一次的相聚都是為了一起下廚、一起分享、一起談天說笑,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也不必要。

我該怎麼稱呼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如此重要的聚會呢?我們不是聚在一起「消磨時間」,不是無意義的會面。我們也不是在「宴客」,沒有這麼嚴謹,不是每個細節都經過計劃的活動。這和我們單純地聚在一起、用食物撫慰彼此的胃和心靈、為生活充電,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在那些夜晚,所有人一起愉快地下廚,話語悠然流瀉,時間感覺一瞬即逝,卻總是能帶給人深深的滿足感。當我們一邊想著該如何形容、定義那些相聚的美好夜晚,《KINFOLK》雜誌的雛形便誕生了。才剛起步的《KINFOLK》有兩個使命:讓大家知道聚餐可以輕鬆自在又具有意義,也讓像我和我的朋友們這樣的年輕族群發現,在家中舉辦這樣的聚會其實一點也不困難。

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剝開人們對聚餐的傳統印象以及其虛華外表,然後放大聚餐的目的,無論是為了人際關係、為了重要節日、為了小團體的聚會,還是為了話家常,把握與人交流的時間,遠比執行那些表面的細節重要,精心設計的華麗菜餚還有餐桌佈置都只是配角。真心檢討起來,我們並不是有規劃性地為了滿足市場上的需求才辦這本雜誌的。老實說,《KINFOLK》其實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求;我們只是希望做出一本我們自己也會想買的雜誌,一本能和我們這種不經意的生活小聚會相呼應的雜誌。如今,《KINFOLK》已經成為我們團隊中每一個人的靈感來源,同時提供讀者新鮮的想法與有趣活動的建議。這樣的構想,藉由每季一期的紙本雜誌、網站上的每日故事,還有不同城市舉行的見面會與晚餐會,逐漸茁壯成長。

目前《KINFOLK》的三種形式都有其各自用途:雜誌的長篇文章和一系列相片,探究人們聚會的原由、方法和習俗;網站上的影片和故事,提供了更實用的大小建議,引導讀者身體力行;在各地舉辦的特別聚會,讓住在不同城市的讀者可以一起學習手作技巧、互相交流心得。它們各司其職、相容互補,激盪出新的食譜或手作計劃,同時也把人群拉近,促進更多同好社群組成的可能性。

除了《KINFOLK》雜誌中所描繪的寫意生活,這本《KINFOLK 餐桌》還記載了食譜和料理。我衷心期盼這本書能出現在同好們的書架上。我一直覺得,我們的書架上不應該只有由名廚撰寫、寫滿經典名菜的食譜書,也要有那些已經翻到有些破舊、內頁沾了乾掉的醬汁痕跡、由我們信任且深愛的人們寫下的家族或私房食譜。這些看似名不見經傳的食譜書裡,總是藏著驚人的美味菜餚,這也是我喜愛它們的原因。《KINFOLK 餐桌》將本著這樣「一家親」的態度,帶著所有讀者一起進入《KINFOLK》團隊每個人的家中,一一拜訪這群擁有不同背景的朋友、家人、特約作者、藝術家和各行各業的職人。

 

「拜訪過各式各樣的家,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聚會可以有如此多元的面貌。它可以是世界上最盛大且喧嚷的活動,也可以是靜靜享受的低調平凡聚會。它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完美呈現,也可以臨時起意、直到最後一分鐘才成行。」

在接下來幾頁中,你會認識這一群有著不同興趣和職業的人,有咖啡鑑賞家、美食雜誌編輯、室內設計師、陶藝家、花藝家還有糕點烘培師,有音樂人、插畫家、攝影師、料理部落客、服裝設計師、小餐館老闆、農夫、作家、咖啡烘培職人,甚至還有我那已退休的親愛奶奶。他們有些人自己住,有些是同居的朋友或情侶,有些是家人;他們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階段,也同時呈現了一個完整的生活樣貌。採訪他們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哲學和《KINFOLK》雜誌所宣揚的一樣,過著與工作取得平衡、簡單又有意義的生活。他們對於料理充滿熱忱,經常邀請朋友來家中分享美食。為了完成這本書,我一一前去拜訪,希望能親自確認他們是否和我想像中的一樣特別。我在他們每一位的家中都看到了深刻的《KINFOLK》精神,例如莫登.史文森(174 頁)在哥本哈根的小公寓裡重新打造了他的專屬廚房,好隨時提供十至十五個朋友的晚餐及聚會空間。又如我們的朋友達斯提.休姆(242 頁)常會在週末時,趁著天還沒亮,開車從波特蘭沿著奧勒岡的海岸挖淡菜做為晚餐的食材。

書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理念:美好的食物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和他們的職業與工作一樣重要。把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傳統和儀式,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取得平衡不可或缺的寶物。這些人親身示範了放慢腳步、放鬆身心、深深呼吸的重要性。事實上,我相信他們在職場上的創造力與成功,也來自於他們擁有的著這些小小生活基礎。某些人將熱愛的興趣變成了全職工作,例如在奧勒岡的克里斯.席格和諾藍.卡里許(276 頁),他們最近又租了一塊地,要開始經營有機農場。還有莎拉.溫伍德(308 頁),她終於決定在鹽湖城開一間花藝店,專心發展插花藝術與園藝設計,實現她多年來的夢想。

上述三人都認為「相聚」才是聚會的重點,應該讓吃的東西變得簡單。從他們那兒你可以學到,原來和朋友一起分工合作、逐步完成佳餚,會讓這個聚會更令人滿足。大家都喜歡做得力的助手,若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融入準備餐點的過程,就算只是輕鬆地拌拌沙拉,也能讓那一餐更加美味。不論是兩個人還是六個人的家庭,一起下廚絕對是讓感情更加緊密的一種儀式。對山姆和愛希里.歐文思(80 頁)來說,週末開著音響一起準備早點就是這樣的儀式。對依達.立亞各(160 頁)來說,她的每日儀式,就是和小兒子塞索一起做丹麥人最喜愛的思莫博特(Smørrebrød)三明治,將這些作法和傳統傳承下去。

 

內容提供:三采文化

《KINFOLK 餐桌:獻給生活中的每一場小聚會》

作者: 奈森.威廉斯

原文作者:Nathan Williams

譯者:陳虹珊、蔡惠民

出版社:三采文化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