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閫的情痴——談《聊齋》

越閫的情痴——談《聊齋》

作者印卡
日期16.12.2013

蒲松齡年少曾有詩〈途中〉言:「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搖意欲仙。」或許我們可一窺仙鬼之道,在《聊齋誌異》中渡引的情感狀態,猶若將情感具象化的過程。這齣由導演黃兆欣、臺北曲藝團的葉怡均、古琴家陳昌靖三位合演的新作品《聊齋》,雖然是精神改編,由六個段子古典想像中的人鬼狐交織的抒情,但觀眾自可細細察覺,這些故事在戲劇展演無一不是再再扣中《聊齋誌異》中的「痴」,這是這個表演的情境張力抑是挑戰。

雖然這六個段子,以傳統京劇的一桌二椅演繹,不同以往「空的空間」的召喚,本戲中,桌椅使用上更貼近室內空間的暗示,人居人間的所屬。景與情在戲裡其實更像裝置藝術與語論之間的競藝與建構。這或許更點出了這個戲劇作品《聊齋》的特異性,提供了葉怡均的說書、陳昌靖的古琴以及黃兆欣的唱腔,在劇場內,試煉、拉拔。在這場戲中,空的空間乃是誕生在語論(Discourse)中,尤以葉怡均唱段,因為直截的說書成為這場戲中推進劇情主要關鍵,幾乎是定義空間的主調。恰好當我們回看早年藝評家廖仁義對裝置藝術的評言:「它(裝置藝術)泛指那種在一個特定的展覽空間之中,藉由跟觀眾者之間的互動,創造出此一空間的藝術特質的作品。因此,裝置藝術除了涉及一件作品從『場地』與『時間』之中去營造自己的藝術意涵外,這種互動還意味著一件作品對於場地與時間所能產生的重新詮釋的功能。」在此我想強調的是葉怡均不僅是穿針引線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在這場戲中,她是重要的聲音佈景,藉此打開《聊齋》魍魎鬼魅的幽微空間。

如 Michel Chion 曾在其《音樂》一書中談到的:「聲音源自於某種運動,也是某種運動的映像,還會在聽者那裏激發某種運動的慾望,因此聲音與在一種能量循環下無休止運動的思想取得聯繫。」我們可以觀察到《聊齋》之中,戲曲混種,到底是說書人言下的京劇片段或是京劇段子所召喚的另一個說書版本。在劇場上,兆欣表現的身段與唱腔,由京劇構成的鬼界,極為有趣,無論是對照現實社會意義,或是說書與京劇的對映下,大有論述空間。而這場戲最重要的「痴」情,也因此毫不單調地可以靠著兆欣細微而精緻的走步與唱腔,發現身段內力的張力,彷彿愛欲力比多的化身,投寄綿密的情感。

另一方面,兆欣曾在對作品訪談提到,胡金銓名作《俠女》改編聊齋同名篇章,劇中男女主角幽會一場,是古琴明月與破廟,曾使他印象深刻並在《聊齋》這齣戲裡,脫胎轉換為書生夜半彈琴自述當年的一段往事。在古琴家陳昌靖吟、琴、戲的古樸韻味,構成這場戲中介的角色。每次轉場的流暢,陳昌靖彷彿也在彈奏《聊齋》這首曲子,使得言說、唱腔、身段和琴聲節奏韻律構成一幅織錦畫。

我想觀賞《聊齋》的觀眾將可以在這個作品裡,看到三種藝術類型先為主題而後彼此互相滲透的混種過程,同時也會見到另一種傳統戲曲現代化的曙光。在彼此對位下,我們除了可以看到不同慣習的語調、唱腔、琴聲在舞台上被打破交滲,茫昧之語或明或暗推演著這六個故事,不知不覺觀眾已陷入痴情,一種兆欣本念中試圖抽像的抒情表達。

 

《聊齋》
時間:2013/12/20~12/22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請由忠孝東路四段553巷進入)  
單位:戲曲象限
購票網址:兩廳院售票系統

 

【專欄簡介】
藝術作品不會主動地揭開它的深刻,本專欄將提供台灣當代戲劇、視覺藝術展演的介紹與論述。由「關係藝術」的理論,這勢必帶著藝術作品與文學之間的認知差距,但也希望藉由這些差距,討論作品的文化脈絡及其美學觀點,提供讀者進一步的討論空間。

 

【印卡】
七年級詩人,秘密讀者編委,詩歌作品散見於《自由時報》、《字花》、《衛生紙》、《創世紀》等刊物,曾被收錄於合集《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著有詩集《Rorschach Inkblot》。

#聊齋 #印卡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印卡
圖片提供戲曲象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