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發聲|為臺北打造城市美學──專訪水越設計周育如

反思發聲|為臺北打造城市美學──專訪水越設計周育如

作者反思發聲 │ 2015 師大設計畢業展
日期15.06.2015

一座城市的美學,體現在各個角落,從城市規畫到色彩意象,讓往來的住民、遊人對其感到深刻印象。

畢業製作小組「時間地圖」(方寧薇)將高雄愛河從上到下游,以七個景點區分為七個區段,進行城市特色地圖規畫。形象策展組跟著「時間地圖」,一同拜訪了臺北市世界設計之都顧問「水越設計」,針對臺北市城市美學進行深度探討,期許共同營造一個屬於我們的城市意象。

IMAGE

水越設計負責人周育如。

Q1、關於目前臺北的城市美學你有什麼看法?

A:臺北缺乏一個完整的系統性規畫。臺北市政府大樓已經三十年,歷代一直改,出現有好幾代的東西,沒有好好歸納交接,網站規劃凌亂,大家點進去不知道該到如何找資料,字體也沒有統一,整個系統架構是雜亂的。沒有人負責統合市政府形象,即使是到現在也還沒有。市政府內有 16 個局 8 個處、研考會、原民會、都委會以及幾個服務、展售、交換中心,每個單位都很繁忙,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但城市美學與城市形象系統一直被忽略,沒有人負責規畫建立。若以品牌的角度來看市政府,設計師可以設計整套的 CI 系統,包含環境美學概念。但台灣公務員沒有這個想法,發包的廠商也沒有必要一定有設計師在內,路燈、座椅、公園到清潔隊,其實都需要好好統整。

城市規劃,要思考的是面狀,不是點狀。像墨爾本在 2006 年重置了整座城市系統,我覺得那就是以一個城市為概念去整合的良好案例。京都也是城市規劃很成功的案例,整座城市有色彩規劃,企業進駐開店也會配合都市色彩規範調整 Logo 色彩,在許多細節用心經營,連馬路人孔蓋細微出現京都的圖像。臺北市的色彩規劃,先前都發局有規範,只是大眾不知道,對市府內部來說也不普及,而且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的顏色標示也五顏六色。我覺得應該要有個統一的系統規範,讓民眾有一定的概念。譬如說, 往東是朝松山,代表色使用綠色;往西是河畔,使用水藍色;往北的邊界磚橘紅色的淡水;往南土城則使用褐色。作為城市用色基礎,這樣東西南北向就不會坐錯公車!倫敦或巴黎就是這個概念,它們的整體系統更複雜,如何去均衡多色彩又條理清楚,是城市色彩規劃的學問。需要長期推廣。

Q2、一開始在成立「都市酵母」時,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在執行城市美學推廣?

A:「都市酵母」的初衷是希望全民參與都市活化,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城市發展,因此選用比較活潑的顏色代表主動,也易於辨識。這其實牽扯到「水越」的價值觀點,我們希望五十年後依然可以看得到所作的設計影響力延伸與價值持續。所以開始反思,以設計行動與設計傳達的想法傳播更廣更遠,用設計活絡,改變一層不變。一座城市的規劃與城市美學的涵養,若能系統性的建立,影響層面非常深遠。


Q3、城市設計與環境美學應該如何規劃呢?其中有什麼重要的元素是臺北市缺少的?困難會是什麼呢?

A:社會改變需要一些魄力!讓願景被討論、被看見,我們需要踏出勇敢的一步。從「接受實驗,創造進步」開始,要知道改革不會一次到位,而且我們要容錯,容錯讓人可以敢於行動,沒有一個實驗是一次就成功的,這樣才會進步,像是使用不同材質的座椅,然後觀察這個材質與環境是否產生不同的觸感或是不同的接觸體驗,如果不適合,我們要看為何不適合,有沒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如此,我們才能期許未來有一些變化,才能帶動新產業發展。

政府不可能執行所有公共的事情,因此部分讓民間去營運,政府則負責整體規劃並開放平臺。公部門每年發包許多案子跟公共設施有關,但我覺的發包的流程應該改變,政府不能再抱持著不圖利廠商的心態,因為這樣沒好的廠商要跟他合作。之前政府所有的想法都是不興利防弊。所以採用最低標、限制性招標,果然沒有什麼廠商願意與政府合作,公共工程看不到好品質,政府代表公眾,民間企業站在生存的角度,這也沒有錯。但政府要懂得溝通,協調標準及合作前提, 然後廣開平臺,讓大家一起建設。

Q4、您認為城市美學未來應該如何發展呢?

A:歐洲是從十八世紀時數學家提出美學的觀念,認為有規則性、比例、和諧是美,經過不斷彙整,直至現代的環境美學。談環境美學,從房子、各式各樣的工具與來來往往的人就可以看出端倪。臺灣,從我出生到現在,其實都沒有特別重視這一塊,人們可以不在乎的在旁邊有人掃地的地方用餐,不在意市場的氣味、也不在意招牌破損、不在意公園的照明刺眼......。在臺灣大家會在各個環節發表美學,例如服裝設計、平面媒體、建築學程,可是我們沒有從小教育孩子什麼是環境美學,也未能提供他們ㄧ個很好的美學空間、行為、教材,城市是人們共同生存的空間,從觀察城市,就可以了解一地的美學素養,這部份我們有好大的進步空間。我的建議是從色彩開始,由國小介入,每位兒童都可以調配 200 色,並能夠搭配色彩,其二,改善校園的環境,一樣是從色彩開始,到所有的張貼文字海報、在到教室動線規劃,並改變用材。其三,從每個小單位開始整理與清潔。用最大的力氣把美學的學習與概念加到生活教育裡,從小地方做起,每個環節做細膩講究專業, 講究細節,提升和諧美感,我們並可以從投入的時間看到的漸漸改變的成果。

【水越設計】

水越設計 AGUA Design,成立於 1994 年,他們每天至少大笑一小時,步調早實際時程半年,每個禮拜提出 50 個新點子,他們不只是設計師,也是生活家冒險王,城市人交流想法的集中地,是最瘋狂有趣同時善盡社會責任的團隊。

出版《都市酵母1-3》、《殺時間百樣考》、《大稻埕百珍圖》、《都市色彩巨集》等,敘述都市的創意設計發想流程。策劃與發展「都市酵母計畫」、「臺北街角遇見設計」、「臺北清潔隊裝備提升」、「臺北色彩策略與民眾推廣」,並擔任臺北世界設計之都顧問。

【時間地圖】

以時間流逝速度的快慢,將高雄沿愛河畔畫分成七個區域,呈現地標為中心區域的步調節奏,構成步調節奏快慢的概念,以插畫方式繪製成七份沿河地域的時區主題導覽手冊,搭配一小段音樂。這件作品設計的主軸以提供旅人透過音樂的引導,從心理時間的角度感受空間裡的文化節奏,更真實的紀錄身處其中的旅行記憶,每到一個區域可以獲得一段該區域的片段旋律,提供一個基本調,旅人可以在當地自行收錄經歷的各種當地聲效,一趟沿河之旅結束後可以將取得的所有片段旋律串成一整首屬於港都的曲子。

《時間地圖》透過音樂引導旅人穿梭在沿河畔的每一個空間時區,用實質的空間節奏感紀錄屬於自己旅途的記憶,將主觀的心理時間感帶入城城市的旅行中成為一套旅行指南,帶著旅人穿梭在每個城市沿河空間的時間文化裡。

反思發聲

近年生活周遭發生諸多事件,促進我們開始思考亂象的起因,除了將獨立思考融入生活,對自我做出反省,更在思索的過程中找到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認同與歸屬感。

展覽主題「反思發聲」由兩部分組成, 畢業展的主軸圍繞在「反思」,系列宣傳活動加入「發聲」概念,藉由對談活動練習表達自我觀點與多元接收訊息,融合成更完整的思考脈絡。此外,各組同學透過 「反思」個人生活找出感興趣、關注的議題或者易於被大眾忽略的現況,並運用設計解決問題,實踐「發聲」的理念,幫助這座島嶼變得更加美好。

#周育如 #水越設計 #反思發聲 #設計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20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畢業展 / 形象策展組
攝影20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畢業展 / 形象策展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