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選書|陶瓷碎片,原來是這種味道啊

六月選書|陶瓷碎片,原來是這種味道啊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30.06.2015

 【電影】《陶瓷碎片:侯麥短篇小說集》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艾力克.侯麥,二十歲時衷情於寫作,他寫文章、寫詩、寫短篇小說,當時的他尚未投身電影事業,也未曾預設將來的自己會以電影形式進行創作,他懷抱著作家夢,盡興地寫作。本書即收錄了八篇 1940 - 50 年間寫成的短篇小說,並由撰寫《侯麥傳》的貝格與艾柏(分別為電影史教授與電影史學家)剖析候麥小說與電影創作的關係,並進行單篇導讀。

文學是侯麥電影最初的靈魂,這些小說後來皆經過整理、拼湊重組,保留骨幹或核心意念,發展成電影作品,如〈誰像上帝?〉之於《克萊兒之膝》、〈一天〉與〈求婚〉之於《飛行家的妻子》、〈蒙日街〉之於《穆德家一夜》、〈香妲,或試煉〉之於《女收藏家》、〈手槍〉之於《道德故事》系列中的《蘇珊的生涯》⋯⋯閱讀這些故事,影迷們能試著從中尋找大師靈感的源泉,揣想他年少、充滿力量的創作心靈。

作者:艾力克.侯麥(Eric Rohmer)
譯者:蔡孟貞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2015 / 06 / 05

 

【文學】《邦查女孩》

 

「如果你想跟樹講話,就化成陣風;如果你想跟木材說話,得化作火;如果你想跟灰燼講話,得化成水。」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總是如此複雜難解,總有些時候,你得為他人著想,為他人改變。故事中,帕吉魯是那棵沈默的樹,而古阿霞就是風,那股輕撫著樹的枝與葉並使之擺動的陣風。

《邦查女孩》訴說了古阿霞與帕吉魯兩人的甜蜜故事,也同時勾勒著 70 年代瘋狂、混亂、悲傷但迷人的樣貌。隨著甘耀明的文字,不知不覺沈浸在「菊港山莊」中,好似親眼目睹了那根聳立的集材木,聽到山中的孩子們嬉鬧,感受著伐木工的憂與喜。

作者:甘耀明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5 / 05 / 20

 

【文化】《古書比孩子重要》

單是看書名,就能嗅聞出作者鹿島茂對古書收藏的狂熱程度,這句話擬自太宰治小說《櫻桃》的「父母比孩子更重要」,因為父母比孩子更容易受傷害。對鹿島茂來說,古書可是比孩子更脆弱易損多了。

本書即為鹿島茂十五年來的古書收藏經驗談,讀著他的「尋書歷險」,將令所有愛書人為之傾倒。他細述為了鍾愛的古畫冊、文學集冊,流連於巴黎各家古書店,發生的軼事趣聞。並講述珍本何以珍貴,不只是「古」便為「珍」,而需深入探究法國裝幀史、印刷史、插畫史、書誌學,有脈落地將古書置放在適當的歷史位置,才能精確鑑定書本價值。

其中也能一窺「收藏」具有的令人玩味的特性,作者強調收藏是種創造、是思想,展現收集者的性格與品味。猶如兒時的「貼紙收集簿」,或也能比擬為「房間佈置」,皆是非常主觀、個人性的篩選過程,擁有與丟棄的物件,都將成為自己的一部份。

作者:鹿島茂
譯者:嚴可婷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5 / 06 / 04

 

【音樂】《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1949 至 1987 長達 38 年之久的戒嚴時期,政府對人民的禁錮無所不在,連「音樂」都被控管。在戒嚴時期,歌曲被禁的理由不勝枚舉:政治暗示、妨害社會善良風俗、文詞輕挑等。歌曲只要被冠上任何理由,便難以再見天日。那是白色恐怖時代,一個人民活在隱憂、音樂家無法自由創作的年代。

什麼是台灣的聲音?《造音翻土》一書從「造音」瞭解造音者與消音者交鋒下,所展開的文化與政治意義;從「翻土」重新翻、掘、找出本土的軌跡,思考它再一次被「造音」轉化的可能。

作者:何東洪、羅悅全 等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5 / 05 / 13

 

【議題】《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

《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是一本帶著濃厚絕望、荒誕、陰暗甚至殘忍色彩的書。內容記述著一名懷孕的年輕法醫進入職場後頭兩年的工作秘辛,她如何見證了人類最赤裸不堪的一面,以及承擔無數死者與生者的苦痛。閱讀過程中,時而因對於死狀或是驗屍過程過於細微的描述,而感到全身發毛、難受;時而又因為作者黑色幽默式的描繪笑得合不攏嘴。

在這之中,最重要的或許不是透過這本書得知「法醫人員用的器具在五金行就買得到」或是「屍臭要如何處理」,而是了解身為一個母親,是如何一邊感受新生命的成長,一邊研究剛殞落的生命所留下的軀殼。

作者: 茱蒂.梅琳涅克(Judy Melinek)、提傑.米契爾(T.J. Mitchell)
譯者:翁雅如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15 / 05 / 28

 

【旅行】《京都圖書館紀行》

旅人透過食物、建築、工藝、自然美景各種面向來認識一座異地城市,當提及千年古城京都,人們想起藝妓、茶道、民俗工藝、神社、秋楓,濃厚的古味凝聚成既典雅又詩意的城市風景。這本主題式的旅遊指南之所以特別,出於它聚焦容納知識的圖書館,帶領讀者以新的眼光,再次認識未知的京都。

書中介紹 24 座圖書館,每一座皆有它存在的使命,有裝載著三十萬件漫畫藏書的漫畫博物館、包羅各類法國文化圖書的關西法國中心、開館百餘年的府立圖書館、以茶道為主題的今日庵文庫、專為於日本生活的外國人所設立的 kokoka 國際交流會館、坐落於植物園內,能讓旅者即時查詢植物資料的小圖書室、專營兒童圖書的圖書館、以人權為主的專業圖書室⋯⋯各式各樣的圖書館,將千年知識搜羅入庫。

作者:玄光社編輯部
譯者:李靜宜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5 / 05 / 30

 

【設計】《街道文字:在世界的街角,發現文字的秘密》

城市中的許多事物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常搭的那台公車的廣告換了、對街的咖啡店招牌拆了、馬路上的人孔蓋變了、荒廢的樓頂長出了小草⋯⋯這些有意思的小細節總是存在於日常生活裡,日日夜夜細微地變化著,但多數人並不會特別留意。

《街道文字》就是一本發掘這些細微變化的書,一本「路上觀察學」形式的書。跟隨作者小林章的腳步,透過 17 個國家、350 張字型風景得以逐步了解字體世界的美,同時也能了解對於字體創造者小林章而言,這些豐富的字體收藏帶來什麼樣的能量,而或許在這之中你我也能有所啟發?

作者:小林章
譯者:葉忠宜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15 / 05 / 30

 

【飲食】《原來是這種味道啊:《孤獨的美食家》名店全收錄》

一個人吃飯,品嚐美食的同時,嚐盡人生的箇中滋味。

堪稱美食療癒漫畫始祖的《孤獨的美食家》,便是以「獨自用餐」為基底的故事:孑然一身、獨來獨往的男人井之頭五郎,藉工作之便吃遍日本各地餐館,他認真對待自己的味蕾,擁有獨特的用餐哲學,總是用心感受、觀察腳步所至之處,記憶、食物與樸拙真摰的人生故事相互交織成一篇篇療癒小品。

《孤獨的美食家》於 2012 年翻拍成電視劇,劇組實地走訪各地,尋訪與原著漫畫氛圍、質感相似的店家,本書即收錄劇中出現的名店介紹。這些店家沒有華美的裝潢、價位高不可攀的餐點,有的是平凡、富人情味的料理,還有因店家歷史、店主性格而顯現出獨一無二的餐館氛圍。

無論是否看過原著漫畫或翻拍的日劇,皆能從這本書感受到料理賦予人的力量,不只是物理上的能量補給,更多的是,因為誠實面對自己的態度,而能好好看待百態人生。

作者:週刊SPA!「孤獨的美食家」外景特搜小組
譯者:uko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15 / 04 / 30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電影】、【文化】、【旅行】、【飲食】)Meaint
文字(【文學】、【音樂】、【議題】、【設計】)Aran
攝影Ara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