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書店風景(一):老字號的萬聖書園和三聯韜奮

北京書店風景(一):老字號的萬聖書園和三聯韜奮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8.08.2015

有人說,想了解一座城市,可以從書店開始,因為這裏匯集了居民們接觸的資訊、討論的話題和生活的品味。

最近恰好去了一趟北京,就決定以書店為窗,探一探北京城內的氣息。我在三天內走訪了 7 間書店,包含北京第一家 24 小時開放、老字號的「三聯韜奮」,以及有如小型誠品、從單向街改名為「單向空間」的現代型書店,此外,也有首家女性會員制的「雨楓書館」等特色書店。原來,這就是屬於北京的思想,屬於中國城市的閱讀空間。

緊鄰大學城的知識養分──萬聖書園

北京的成府路,是連接城裡兩大學府「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主幹道,類似台灣大學鄰近的溫羅汀區,緊挨著各式各樣的書店,滿是人文色彩和學術氣息。北京大學畢業的劉蘇里在 1993 年創辦萬聖,將書店定位為專業學術思想和文化類型。隔年,他將書店從中國人民大學旁搬遷至成府路上,往後的二十年來經歷三次遷址,從未離開這條路。這個民營書店的先驅,現今已被視為北京的文化地標、學子校園生活的精神家園。

萬聖的命名由來,相當有趣。據說,店名是源自於西方鬼節萬聖節,店內標誌原型就是鬼的面具,但隨著讀者口耳相傳,竟被理解為「一萬個聖人」,意旨萬聖書架每一本書籍的作者,都是思想的聖人,藉由書本傳播知識給讀者。時移事遷,萬聖的英文店名也就從 Halloween 改成了 All Sages Bookstore。

書店現址位於二樓,沿著證券公司的招牌往內走,再順著右邊的扶梯上樓,經過成堆的活動海報和藝文訊息,宛若步入書店前、淨化心靈的儀式。這裡沒有多餘的華麗裝飾和文創商品,只有頂天立地的書架,一座接著一座、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地佈滿了偌大的空間。來到這兒,就是買書和讀書。

緊鄰大學校園的萬聖,以人文社科類當家,學術氣氛濃厚。而書籍的分類甚至比圖書館還要細緻,以中國歷史為例,即按照各個朝代自成一櫃,並在書架上標示歷史年表、西方思想大師等訊息,單是瀏覽「書架標籤」,就有重溫求學讀書之感。

 特別的是,這嚴肅靜謐的書店裡,竟設有一列小型的賣場購物推車,隱含著歡迎大量消費之意,而來此購書的人,也無不是以箱計數地購入,讓人錯覺,紙本書依然在那個黃金年代,擁有無限未來。

北京首間 24 小時書店──三聯韜奮

1996 年開業的三聯韜奮位於中國美術館東側,近二十年來已成為探訪北京不容錯過的一站。去年 3 月,三聯韜奮開始嘗試 24 小時營運,當時的總經理樊希安在受訪時表示,這個想法來自於誠品書店。自從來台灣參訪誠品後,他發現書店不僅僅是間書店,還能是文化品牌,成為年輕人的心靈支柱,於是便一直琢磨著將三聯韜奮轉型成一家「永不打烊」的書店,為熱愛閱讀的人留一張書桌、一盞燈,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一年後,現任總經理張作珍透露,店內的銷售額比去年成長了六成,利潤更是翻了一倍。每天入夜過了十點,仍有大量的讀者上門,很難找到一個空位,而且客群以年輕人居多,讓他們更相信書店對於推動閱讀的正向幫助。今年,也於海淀區開設另一家永不打烊的分店。

店內的座位區經常一位難求,擠不進座位的讀者,乾脆蜷在走往地下室的階梯上,就是不願放下手中的書本離去。這裡選進的書籍更為大眾、主流,書籍之外的選擇也很多元,例如古籍、畫冊、古典音樂 CD 以及各式文具用品。二樓原為藝術書區,現在則易主規劃成咖啡館,當你買了本好書、選了些好雜誌,就能結帳後往二樓去,點杯咖啡,坐一下午。

這裡雖然沒有推車,但看店員運用塑膠繩、而非以塑膠袋打包的俐落程度,就能明白多數讀者購買的書量不小。人人幾乎都捧著一大疊的書籍結帳,由店員以紙張包覆書本,再用上塑膠繩打個十字、捆好固定,方能提取離開。

和萬聖的學術氣息不同,三聯更貼近中國和北京的生活層面,從架上布滿的各家雜誌封面,就能一窺城市風景,包含財經、藝術、旅遊、生活等,目不暇給。而門口擺著、自家出版社推出的《三聯生活週刊》,更是每週為中國社會找話題,反映這家書店持續追尋的新時代、新觀念和新潮流,應屬雜誌上癮者必收藏之物。

#圖書 #出版 #書店 #藝文 #北京 #中國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Layu
攝影Layu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