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給自足的台北烏托邦——專訪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

自給自足的台北烏托邦——專訪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4.08.2015

 一位建築師,要如何同時也是一位漫畫家?他如何在現實的城市底下,把自己活得超現實?在這個分工細微的時代裡,彷彿每個人都只被允許擁有一個身分,一種機能,跨領域者就被視為無法歸類的叛逆存在。如果沒有現成的標籤可貼,就自己發明一個吧!他將漫畫作品的筆名取做「建築大叔」,成功調和了這兩個身分。

我跟建築大叔約在田園城市藝文空間,本名何庭峰的建築大叔,出了他的第二本建築漫畫《不用工作的城市》,並在這個藝文空間的地下室辦了一個創作概念展。

趁建築大叔還沒到,我在展場裡欣賞原畫。除了畫作,他也展出故事中的建築模型。展品中一部份是他曾參與建築競圖的作品。那些他沒機會搭造起來的房子,轉換成漫畫場景,換個形式再說一次他想告訴人們的事。

 

建築大叔以台北城市地景作為故事空間,想像了一座「不用工作的城市」。故事主角小 K 是一名魯蛇房仲,成天扛著看板在街頭兜售物件,拿著好幾支手機拼命地打電話。有一天豪宅屋主袁先生要賣房,小 K 也在幾位競爭的房仲之中。在偶然的情況下,他從袁先生的手裡取得了兩張通往傳說中「不用工作的城市」的限時門票,眼看著解脫的機會就要溜走,他趕緊拉著女友翹班和他一起私奔,逃離房貸,逃離這座需要工作的城市⋯⋯。

建築大叔走進地下室的展場時,手拿著一杯飲料,有點喘,冒著汗。他在澳門長大,十八歲那年到台灣來念建築,後赴瑞士取得都市設計碩士學位,再回台灣的建築師事務所就業。2014 年他尚未離開事務所工作,就完成了「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以中華商場和建成圓環為主題,虛實共構出另一個版本的台北。今年他離職,畫出《不用工作的城市》並以「叔大築建」之名開業接案。正在擦汗的建築大叔,三十三歲,是兩本漫畫的創作者,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

建築大叔的秘密身分

我們先聊他的兩種身分。建築大叔說,因為發表了漫畫作品,讓別人以為他只是一位有建築背景的漫畫家而已。「現在我被當成漫畫家,是因為我的建築不出名,對同業來說我可能只是一個從建築出走的人,做很多 paper architecture(紙上建築)的東西。」但他仍是個實在的建築師,正在積極爭取設計案,因此漫畫和建築,對建築大叔來說同等重要。

「建築漫畫可以建構我對建築的想法,建築工作本身也會回饋到漫畫裡,兩邊要一起做。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畫漫畫就好了,我說不行啊,這樣我就跟個普通的插畫家一樣。」漫畫創作是他實踐想像的空間,他可以在裡頭揮灑個體的創造力,活得像個人。而建築工作則是一種集體性的任務,「建築本身不可能是你的作品,是社會性的,要把自己放掉很多。」建築與漫畫就是他的一體兩面,適時的翻面,才不會被現實之火煎到焦黑。「這樣子合在一起才是我嘛。」大叔笑著說。

在事務所上班五、六年,建築大叔都像蒙面俠,沒讓身邊的同事知道他在畫漫畫。「一開始大家都丟一些 3D 的東西給我畫,我也不斷幫別人做一些初步設計,人家就以為我只會做數位的東西。但因為沒人知道我畫漫畫,我才能發展自己想要的。」

「結果我離職以後,跟坐我隔壁一整年的同事吃飯,他就問了我三次:『你是建築大叔?你是建築大叔?你是建築大叔!?』他不敢相信。其實我希望人們還是以我做建築的能力,去評定我,不是因為我跨領域而覺得特別。」建築大叔嘻笑著說,此刻卻像個惡作劇成功的少年。

沒一會他收起笑臉補充:「但我很慶幸有漫畫這個工具,因為在建築這行,如果我把《不用工作的城市》的想法做成都市計畫,做出個一萬分之一的模型,我不是被罵翻,就是沒有人理我。但把這些變成漫畫,就很合理。」無法用直接建築去表明的想法,換個形式,夾帶在故事中,就成功溜進別人的腦袋裡。越正經的道理,越需要用幽默詼諧的形式表演。

但他的漫畫裡有些句子跳脫了語氣,從故事的配角口中冒出,讀者就可以從中發現建築大叔真正想說的話。

「理論上,菁英將永遠支配勞動者;但實際上當代社會使大部分的人都同時扮演菁英與勞動者的角色。」

「我不覺得可以這麼簡單地區分這兩者,當代都市被切割得太零碎了,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自己扮演什麼角色。全貌的概念其實已經不存在⋯⋯」

──《不用工作的城市》

魔幻藏在細節之中

第一部建築漫畫《Taipei 1/2》,他假想著中華商場依然存在於當今的台北,並設想在現代的時空中,中華商場會如何被改造,保護,變成台北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觀。他在漫畫中融入建築式的視圖去拆解,微觀和巨觀的角度交替,以建築探討社會。而第二部漫畫,《不用工作的城市》的場景也在台北,不但延續第一本的城市異想風格,更進一步讓虛實景物具有敘事功能。

「其實這兩件事情我都好喜歡。第一本的建築感我很愛,第二本電影感我也很愛,但如果全部結合可能會變得很爛,」建築大叔說:「第一本我就是想要告訴大家我是建築人,第二本則是有些想法一定要告訴別人。」

讀《Taipei 1/2》時,我忍不住想像,如果中華商場還在,中華路就不會像飛機跑道一樣空曠荒涼了。而讀《不用工作的城市》時,我跳進場景找線索,跟著主角逃亡的路線去辨認自身所熟悉的台北,中山高速公路、民權承德路口、市民大道、林森北路、台北車站、補習街等場景,變得陌生又奇幻。一座冰冷的城市在盛滿了人性的各種色彩以後,魔幻地跳起舞來。

建築大叔在離職後,投入半年的時間繪製《不用工作的城市》,因此新作不但在畫面分鏡上更完整,具有電影感,角落裡的細節線索也更豐富。對於埋在細節中的秘密,他只說:「細節對讀者來說也許沒意義,但我是在顧及自己的感受,希望過了很多年之後再讀這本,能知道自己這時在想什麼。有天我一定會忘記自己是怎樣的人,所以要留一些線索在創作裡面。以後發現自己的改變,這樣才有趣。」

我追問他:「那故事結局的房號 104 對你來說有意義嗎?」他笑了一聲就坦白:「以前我待的那間很操的事務所,老闆的分機就是 104。只要廣播傳來『誰誰誰請撥 104』,那麼不管多忙都要立刻回撥這個 104。104 是我們永遠的現實壓力。」正是這種工作上的消耗,讓他變成了一具機械,而創作漫畫,是他當初找回自我的方式。這些畫面角落裡,還埋著更多跟大叔野心有關的線索⋯⋯。

建築大叔用漫畫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烏托邦,卻也在過程中發現烏托邦的危險。在他「不用工作的城市」中,人們自律地取用免費的糧食,踩腳踏車發電驅動電車。每個人好像都只需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可以維持社會。但裡頭的居民,卻從沒想過自己的生產是否真的足以供給生活。無人管理的農田,無政府的狀態,都讓居民自我感覺更良好。渾然不知那些資源,都是從「需要工作的城市」輸送過來的。

建築大叔說:「我一直在想,我們是不是做了兩份工,有些人不必做事,但卻得了十份。當代工作的分工又太細,讓人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為誰做什麼工作。」那些既得利益者,也許就住在山裡面那座看似開放,其實無比封閉的「不用工作的城市」裡。

IMAGE

建築大叔的工作與創作

 

談起理想,建築大叔承認:「離開公司工作,只是暫時逃避一下。如果真的熱愛建築,也沒有辦法跳過它。我不會因為喜歡建築,就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好的,但就算有一大半都不好,還是得要吸收它。」他更說,「建築師不能停下來,要不斷做作品。有些創作者可以一件作品磨很多年,但我需要安全感,我要把東西做出來,再繼續往前。不斷保持著未知的狀態,對我來說很重要。」

我想《不用工作的城市》,更可能是一種內在的觀察。建築大叔在創作過程中,反覆思索建築和工作的意義,並試著為自己找出更具生命力的答案。

「我們要有信心啊!城市是誠實的,怎樣的人就會造就怎樣的城市。」

 

 

《不用工作的城市》

作者: 建築大叔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15 / 07 / 10

#建築大叔 #不用工作的城市 #漫畫 #建築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李勇達
撰稿李勇達
攝影兄弟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