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的感官記憶(二):你能聽見土地響起的那首歌嗎?

台北城的感官記憶(二):你能聽見土地響起的那首歌嗎?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6.02.2016

「不要告訴我,你有多瞭解台北。不要以為在這裡住了多少年,就可以看透它。它每天都在變,有時極細微、有時極高調。常常,你以為自己身在其中,卻又恍惚間流落他方。」

 ──《故事島》CD1 台北-草山下的家

打算為台北找尋聲音,我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李欣芸。2009 年,她推出 4 張 CD 集合一組的專輯《故事島:李欣芸的台灣旅行音樂》,按照台灣的北、中、南、東創作出 40 首歌,邀請聽眾運用耳朵來趟旅行,重新認識長久居住的家鄉。這不是她第一次聽見土地的聲音,「我只要出門旅行,就很容易受到當地的天氣、佈置、花草、顏色、人物和生活習慣刺激出靈感,所以特別喜歡帶著筆和五線譜本踏上旅程,並在途中記下那些進入腦海的音符。」

不過,李欣芸早年總認為遙遠的歐洲和非洲令人好奇,好不容易存到錢,就會抽空出國去感受異國情懷,直到某一次在台灣的高速公路上開車,她注意到許多聽起來十分美好的地名。「我發現自己可能對巴黎的區域和地名,都瞭解得比這座島嶼多。例如水上和初鹿,這是多美的名字,但我卻對它們一無所知。」接下來,她決定實際走訪,用她的感受創造台灣各地的旋律。

IMAGE

李欣芸《故事島》專輯

旋律和樂器,映照出你對一個地方的記憶

因為生長於台北,李欣芸自然讓台北佔了《故事島》中的一張 CD,「音樂非常主觀,受到個人的記憶影響,有很多旋律、樂器和編曲的搭配,都是我對於這個地方的理解。這聽起來非常抽象,具體一點來說,我覺得音符和樂器就像是料理的食材,主廚、也就是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調配成不同味道的菜色。」

而她端出的這幾道「菜」,間接地拼湊出她在此的生活樣貌。排在曲目三的〈淡水餘暉〉,李欣芸是這樣描述的:「淡水給人的感覺是輕鬆舒緩的,大家會相約走過老街、在河岸散步,一面等待夕陽西沈,所以我用了吉他做主樂器,和緩地營造出落日的氛圍。」至於〈北投〉,她選擇加入手風琴、製成了三拍子圓舞曲,「我印象中北投的聲音就是手風琴,加上我到北投的感覺都很愉悅、又有點浪漫,才會做成情緒更高昂的旋律。」更往市區一點,她做了一首〈24 小時書店〉,「這個概念應該很明顯是源自於誠品吧!我還記得當年敦南誠品開幕,台北第一次有深夜可以閱讀的空間,裡面的氛圍格外寧靜,步調慢條斯理,我心裡的誠品就是古典緩版的弦樂四重奏。」

溫和、輕鬆、自在,好像就是李欣芸對於台北的想像?「還是有都會感比較重的地方啊。我在〈中山北路〉的設定,就依循一段和二段繁華的感覺,配上現代的節奏,但隨著你步入中山北路幾條通的巷弄,會突然遇見日本時代的木造房屋,旋律加入了月琴和古箏,最後回到都會收尾。」她說,這些都是她的生活、她的記憶、她的感受,在創作自己的作品時,傾向個人情緒的抒發,而不會刻意討好聽者。

打開耳朵吧,透過聲音感受世界

不過,當她切換身份,試圖為台北捷運板南線的列車進站創作一段旋律時,立刻從自我抒發轉向為服務公眾,不停地思索著聆聽時的情境,到底該搭上什麼樣的音樂才好。「為了讓人們聽得舒服,我想過很多種作法。一開始打算針對某些站來寫曲,像是龍山寺或是忠孝復興,但整段旋律只有 20 秒的時間,要服務哪一站都很為難。另外,捷運是一種早中晚都有人使用的運輸工具,上班、下班時的心情都不同,似乎也無法按照某種情緒去作曲。」反反覆覆、來來回回,言談間都能感受到她當時的苦惱,最後才決定把範圍放得更大,用音符去詮釋李欣芸眼中的台北之美。

她採用古典鋼琴的簡單旋律,做出一首五拍子的曲子,希望它的清淡和緩能陪伴任何時間搭車的人,「不想讓人覺得打擾,但聽後卻能回甘,久了之後回想起來,會知道這是一段台北等車的記憶,這就足夠了。」不過她也坦言,捷運的廣播系統本是為公告布達而生,不適合播放複雜和中低頻的旋律,否則音樂就會糊在一起,這也是當初選擇簡化旋律的原因。

李欣芸始終相信,音樂像是透明的建築,能建構出一個無形的場域。「走進不同的咖啡館,你聽見的聲音就是店主人想賦予這個環境的氛圍,就跟氣味、顏色一樣,會勾勒出一種潛在的記憶。」她認為,台灣對於聲音的運用不夠細緻,逢年過節在賣場和店家裡聽見的節慶音樂千篇一律,「有一年聖誕節在東京車站旁郵局改建的 Kitte mall 裡,除了擺上耶誕樹,還會搭配重新編曲的祝福音樂,打造專屬燈光秀。他們把聲音當成另一種給顧客的訊息,不會草率以對,是一種日常的生活美學。」

從今天起,打開你的耳朵,訓練自己的聽覺吧。你會對於居住和環境有一個全新的理解,聽出屬於家鄉的歌。

#風潮音樂 #故事島 #李欣芸 #音樂 #台北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Layu
撰稿Layu
攝影兄弟項
圖片提供風潮唱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