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捷運上的中國(三):新店線上的南方園林

臺北捷運上的中國(三):新店線上的南方園林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8.03.2016

臺北捷運綠線的南段通往新店,簡稱新店線,1999 年通車。這條線以羅斯福路、北新路為路徑,途中經過許多重要的文教機關,如中正紀念堂、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世新大學。因為羅斯福路沿線大專院校眾多,大學生、研究生們每天往來這條路,兩側街區散佈著許多書店、咖啡館、茶館、酒吧,提供思考、發呆、談天說地的空間。古典情調卻散發青春風華,悠閒而活力充沛,是這條道路的主要氣氛。

這樣的空間氛圍,要如何呈現在捷運站的建築上呢?臺北捷運第一期路網的硬體設計,以現代主義的極簡風格,以及中國傳統建築融合現代主義,這兩大類為主。羅斯福路下的新店線,沿線車站便以中國的南方園林為其主要的設計概念。園林是中國文人的精神象徵,其中傳達人與自然的關係定位,人在園中審美、讀書、棲居,暫時隔絕現實的勞動、流離和煩惱。因此,園林不僅講求視覺的美感以及空間形式的趣味,更要讓人在小小空間內感受天和人冥合的過程,在這裡,人的身與心都可以獲得自由和超越。

新店線車站的園林語彙可以公館站、台電大樓站為代表。這兩站的設計相同,車站配色以綠和白為主,配色單純簡潔,雖然視覺上白色佔較大比例,但綠色作為重要標示牌的底色,在意義重要性上卻不下於白色。傳統園林以牆面的變化和植栽的配置為空間的基本元素,綠色為植物的主要顏色,搭配白色牆面,基本上已為車站帶進園林的視覺印象。二站穿堂層又特別擺置了盆栽,點綴真實的綠意。

二站出入口的設計以長方體為主,橫排銀色鋼柱配上長方格玻璃窗,創造出園林中常見的迴廊意象,淡綠色梯形屋頂則應是簡化自傳統建築中的馬背式屋頂。迴廊在園林不算獨立的建物,但重要性並不因此稍減,它將園中各建物連結起來,人們得以在迴廊中欣賞美景,不怕日曬和雨淋。捷運出入口營造迴廊的意象,恰好對應捷運的運輸功能,人們搭乘捷運通往城市各處,就像透過迴廊穿梭於園林中的亭、臺、樓、閣、水榭一般。

公館與台電大樓二站最重要的園林語彙,莫過於出入口牆面上的八角形花窗(也稱漏窗),這些花窗有園林建築「框景」的功效。恰好二站旁有古亭國小、臺大傅園,乘客搭乘電扶梯上來路面時,看見這些花窗與窗外花木扶疏的景致,就彷彿在看一幅畫一樣。不僅公館兩站有此設計,景美、萬隆、大坪林站出入口都設有框景花窗,採用月洞(圓形窗)、四半圓花形窗等形式。大坪林 1 號入口特別突顯園林意象,在八角形花窗外有一個小巧精緻的植栽景,從植物的選擇和石材的排列,都可見中國意象的呈現。

此二站還有一個少人注意的細緻設計,天花板是由白色底板配上成排黑色八角形圖案。新店線車站的內部裝潢大多沒有刻意營造傳統建築的空間意象,而且內裝牆面使用琺瑯板這樣現代的建材,但因為八角形是傳統中國建築頻繁使用的建築圖式,八角形矩陣排列的天花板還是傳達了某種特定的意象。因此,整體來說,公館與台電大樓二站融合不少園林建築的語彙,但不至於過於突顯它的中國性,通車十多年後,恐怕大部分每天出入此空間的民眾壓根不知道這些建築的設計概念是什麼。

由於建築語彙轉換得宜、意象型塑成功、建材選取恰當,公館站、台電大樓站堪稱是台北捷運第一期通車路網中較富於美感的車站,車站風格簡潔、輕盈、明亮,配合園林意象的出入口,成功搭配沿線的文教氣息。相反地,萬隆站到新店站,雖然也融入中國園林的設計,但是以米黃色為主要配色,出入口以花崗石材、低透度玻璃磚、磁磚為主要外牆材料,空間意象相較公館、台電大樓兩站,看起來老舊昏暗、沉重而阻滯,缺乏園林可望帶來的靈動流暢,就美感的營造上來說,就不如這兩站了。

此外,萬隆站的 1、4 號出入口設計相當特殊,由於空間狹小,屋頂不足以作成一般的雙斜背的山狀,而只能作成單斜的半山狀,但這樣的空間意象,卻反而與臺灣市區常見的畸零地鐵皮屋重疊。下次經過萬隆站注意一下這兩個小出口,如果沒有捷運站立牌,你會不會也誤以為它是鐵皮屋呢?

前往南方的新店線以南方園林為主意象,走向北方的淡水線以北方宮殿為主意象,這樣的對比不僅是一種差異,還傳達多重的文化意義。國民黨的古典中國想像和臺北的人文地理混合在一起,臺北城被形塑成微小但具體的中國。有趣的是,這個「中國」顯於外的古典意象,其實也象徵著近代東亞諸國波迭動盪的命運,若國民黨沒有來臺灣,它怎需要想像一個富麗堂皇且包山包海的古中國呢?因此,臺北捷運既是古典的,卻又非常現代。 

#園林 #新店 #本週聚焦 #文化 #捷運 #台北 #城市 #中國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莊祐端
攝影莊祐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