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外籍藝術工作者的故事(一):波蘭劇場工作者卡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顏色」

在台外籍藝術工作者的故事(一):波蘭劇場工作者卡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顏色」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5.05.2016

在台灣的藝術產業中,漸漸地出現了一些落地生根的外籍面孔,雖然這也可以理解為很平常的現象,許多人都因各種原因不居住在自己出生的地方。但當我們被藝術表演、作品感動,不禁會想多瞭解這些在台的外籍藝術工作者為什麼選擇長住台灣、他們在這裡耕耘什麼、預期帶給台灣的藝術產業、甚至是社會什麼影響?本文訪問三位分別在不同領域努力的藝術工作者,分別是劇場工作者卡霞(Kate Stanislawski)、電影導演周雅立(Cédric Jouarie)以及攝影師亞歷山德(Alexander Synaptic),並邀請他們分享自己在台灣的工作故事,本篇文章就從卡霞開始介紹。

來自波蘭的她有一個響亮的、令人產生無限聯想的姓氏: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們常好奇她與那位俄國戲劇理論家的淵源,她會回應說:「是啊!他是我的哪個曾祖父吧!」,但再加上:「我與他之間的關聯是玩笑式的!」儘管如此,她確實視史氏為精神上的導師,在位於華沙的國家戲劇學院(The Aleksander Zelwerowicz Nation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 in Warsaw)攻讀碩士期間,其師長也是史氏表演方法的再傳弟子,而她目前在台灣也有開設相關工作坊,我們這次來到位於迪化街的思劇場進行訪問,也就是目前卡霞開設表演工作坊的地點。

雖說是傳承史氏表演方法,但她對於表演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卡霞認為根本沒有「正統的」史坦尼斯拉夫基式表演方法,因為不管是什麼表演方法都會隨著時間與場域變化,它是彈性的、不停演化的,不應是教條式的。透過帶領學員在肢體、即興和想像中挖掘真實的情感以及未知的自我,是表演訓練中所能得到最珍貴的東西,她期望學生從她這裡學到自己認為是重要的東西,並發展之,這也是為什麼她從來不以示範的方式教學,而傾向激發個人獨特的表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顏色」,表演不是複製「厲害的」、「正確的」表演技巧。

這樣的教學方式與理念或許與目前台灣的戲劇訓練方式不太一樣,受吸引的學員包括專業劇場表演者、技術設計或從沒接觸過戲劇表演的人。卡霞表達她一開始有些訝異,對自己來說是如此正規的表演訓練在這裏竟是如此特殊,然而互動的過程令她驚艷。透過工作坊,卡霞想要帶給這邊的人發現自己的歷程與可能,並試著拋開派系與模仿既定風格,尋找內在的寶藏。

除了工作坊,卡霞在台灣也曾經演出、執導過戲劇作品,包括在創作社 2012 年製作的《檔案 K》中飾演記者一角,並在 2014 年與台灣劇場工作者鄒雅荃共同成立自然而然劇團,同年 11 月在牯嶺街小劇場推出波蘭改編劇本、以中文演出的劇作《沙地》。包括此劇作在內,劇團都謹守一個原則:只使用回收、二手或垃圾來搭台,他們想藉此宣揚環保意識,並忠於「貧窮劇場」的概念,因為「我就是喜歡老東西。」卡霞這麼說,她認為簡單傳統的劇場形式並沒有這麼急著被充滿聲光效果的劇場所取代,而她想透過實踐去傳遞這樣的訊息。

《沙地》是卡霞在台灣第一齣執導的劇作,不過近期自然而然劇團沒有計畫再推出作品,因為他們總是有了萬全準備才會行動。目前劇團計畫從事一些實驗性的活動,例如下鄉與孩子共同表演兼教學互動,或是參與藝穗節的演出,讓更多人認識自然而然。他們在將來還有一個夢想,是希望推動波蘭文劇本原著的中文翻譯,使台灣社會能夠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波蘭的新舊經典劇作。

以上是卡霞在台灣的耕耘成果與現況,她說自己一到台灣就有股熟悉的感覺,而現在與丈夫孩子在這裡生活、工作的情景也並不是出乎意料。因為她擁有一個演員的靈魂,總是在「想像」,而她所幻想過的眾多未來版本中,在遙遠的台灣從事劇場工作可能是最不令人驚訝的一種了!

#Kate Stanislawski #卡霞 #波蘭 #劇場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于念平
攝影楊仕丞
圖片提供自然而然劇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