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的陰影到好萊塢的娛樂:哥吉拉的演化史(下)

從日本的陰影到好萊塢的娛樂:哥吉拉的演化史(下)

作者講座留聲機
日期17.08.2016

(接 上篇

哥吉拉在好萊塢

美國好萊塢也對哥吉拉非常有興趣,在 1980、90 年代都試圖向日本洽談電影拍攝版權,其中三星哥倫比亞公司希望買斷哥吉拉這個角色,未來只能由它們來拍攝,東寶當然不可能同意,最後雙方以出租角色的方式成交。

好萊塢原本要讓《龍捲風》的導演楊狄邦執導,內容也比較像日本哥吉拉的方向,但後來預算增加,換成《ID4》的導演羅蘭·艾默瑞奇,風格變得更為浮誇。一開始,製作方其實是想重拍《原子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那部,但因為擔心這名號籌不到錢,於是改以哥吉拉為名號吸引投資,貍貓換太子,最後拍出來反而接近《原子怪獸》。怪獸不像哥吉拉,比較像以蜥蜴為原型的恐龍,那部片就是《酷斯拉》(Godzilla,1998)。

《酷斯拉》上映後引發許多爭議。第一,好萊塢原本計畫就是要復活《原子怪獸》,所以故事打從一開始就不像哥吉拉;二來,電影從頭想像以當代特效和觀點來首度拍攝《哥吉拉》會是什麼樣,用了當代恐龍的形象重新詮釋哥吉拉,結果創造出和過往哥吉拉相差太多的敏捷活潑形象。

有些老怪獸迷替東寶電影抱不平,以為東寶電影被好萊塢欺騙,但其實東寶事前完全知道哥吉拉會變這模樣,東寶看了造型後,說出一句很曖昧的話:「你拍你的哥吉拉,我拍我的哥吉拉」,以不否定也不認同的方式,讓好萊塢拍出這樣的哥吉拉。有些影迷相當不能接受好萊塢拍出的《酷斯拉》,造型不像之外,以能力來說,過往的哥吉拉不是人類可以輕易打倒,卻在好萊塢的電影中被人類輕易擊敗。

但現在看來,我想重新評價《酷斯拉》,第一,在這之前從沒有用這麼好的特效拍攝過,怪獸電影困在東寶的格局太久了,但這時(1998 年)能以好萊塢最新的特效技術去拍,這一點直得肯定;二來,劇情的娛樂效果優於日本電影,怪獸迷或許喜歡日本怪獸電影的味道,非怪獸迷就容易覺得無趣,但《酷斯拉》卻能讓觀眾很輕易上手,劇情也刺激有趣;再者,電影有相當多創新的畫面,例如拍攝酷斯拉從海中上岸的那段:有個老人在釣魚,釣竿被拉起,海洋突然出現龐大隆起的巨浪,慢慢衝過來……這些替哥吉拉增加許多日本特攝手法拍不出的畫面,創造出全新的怪獸電影觀看體驗。我特別想強調的是,這是一部由日本東寶官方授權的海外版哥吉拉,也是別出心裁的一部官方作品。

《酷斯拉》的出現,凸顯了日本電影的弱點,有些人堅持說這不是哥吉拉,但無論在劇情、特效上它都顯現出過去哥吉拉的不足。日本在 1999 年後又陸續拍了幾部屬於日本的哥吉拉,但明顯難扳劣勢。重開機卻拿不出新花樣,劇情或許 OK,但不僅技術比不上,票房也差,每一部都重新設定世界觀,每次都想再造哥吉拉風華,但每年都不夠好,終於讓東寶必須處理這些問題。於是東寶決心在哥吉拉五十週年時,推出卡司與製作都非常豪華的《哥吉拉最後戰役》,宣告在技術沒進步之前,不再開拍哥吉拉。這個豁出去的決定也讓他們請來豪華製作陣容,包括知名畫家寺田克也做怪獸設計,名鍵盤手 Keith Emerson 做配樂、《火線追緝令》電影片頭設計師 Kyle Cooper,也找了許多知名演員、花了兩倍製作費請出所有的怪獸。但最後製作沒有完整統籌,呈現出來的是一團亂,每隻怪獸都成了跑龍套,一下怪獸決鬥,一下人在互打,有各種炫目畫面卻沒有抓住目光的主軸,造成這部片的失敗,票房成了哥吉拉系列作排名第三差的電影,《哥吉拉最後戰役》就真的讓東寶系列終止。

圖片來源:Warner Bros. (F.E.) Inc.

而好萊塢再度挑戰哥吉拉狀況就好很多,這一次是日本的製作人拿著自己的企畫一路聯繫到傳奇影業合作,傳奇影業過去改編的電影都相當忠於原著又不失創意。他們想要拍攝一部老影迷也喜歡的哥吉拉,所以策劃時,雖以新的技術拍攝和呈現,但又保有傳統怪獸片的味道。這部片真的找出老影迷喜歡的特色,像造型、噴射火焰、破壞城市,都走比較老的怪獸電影路線,導演蓋瑞斯・愛德華也是拍出過優秀怪獸電影的導演,最後評價票房都令人滿意,傳奇影業也有拍攝續集的打算,目前預計 2019 年上映。哥吉拉未來在好萊塢可能會以數部續集或跨界的方式登場,他們希望讓金剛和哥吉拉再次對打,就有如結合超級英雄電影的世界觀,去統籌拍攝怪獸電影。

《正宗哥吉拉》日版海報

日本看到兩年前好萊塢的成功,也開始有意重拍哥吉拉。這次《正宗哥吉拉》的企劃方向清楚,劇情不再浮誇,選擇直球路線,回到過去嚴肅、沈重,日本人如何面對災難等元素,讓這部片回到 1954 年時的傳統怪獸電影。電影找上庵野秀明導演,帶入他的個人風格。為了不輸給好萊塢,在特效部分下了極大的功夫,企圖在有限資源內達到媲美好萊塢的格局,又保有日本特色,從歷史中得到經驗,開創新格局。《正宗哥吉拉》在夾縫間確實走出自己的路,光是從造型就能看出,沒有為了討好觀眾,選擇近似過往的哥吉拉形象,而是走醜惡路線,盡量把災難、沉重的氣息呈現在哥吉拉的形象上。

哥吉拉,台灣上陸!

台灣 1955 年上映的元祖《哥吉拉》譯名為《原子恐龍》,第一次出現在銀幕上為免嚇到不少觀眾,電影廣告還寫「慎防受驚請勿帶小兒入場」。當時的票房似乎相當好,每天的廣告上還提到「欲罷不能再演一天」等宣傳字樣。

圖片來源:聯合報,唐澄暐個人蒐藏

圖片來源:聯合報,唐澄暐個人蒐藏

其他的怪獸電影在臺灣也有不同的狀況,例如《魔斯拉》沒有改片名;《四大怪獸地球大決戰》雖是日本電影,卻是英語對白,這可能跟當時台灣的電影配額政策有關,因為日本電影進口有配額制度,或許因為某些政治因素導致日本配額被砍,所以改進口美國版本;《金剛對哥吉拉》當時在臺灣叫《金剛鬥恐龍》,這片當時也是一度盛況。後來台日斷交,政府禁止日片進口,1970 年代以後的日本電影直接消失,哥吉拉恰巧也無新作,直到 1983 年日片才解禁。

看不到哥吉拉電影的日子裡,就靠大山書店這樣的出版社把日本書籍翻譯到台灣。《史前怪獸金剛》,其實就是哥吉拉的原著小說。為了不要有親日或媚日嫌疑,所以整部小說的名詞都被改成臺灣用語,例如哥吉拉改名海底鐵金剛,芹澤博士改成蔡博士,故事還整個被改掉,變成哥吉拉從淡水河入侵台北、摧毀西門町,原本破壞日本國會的橋段就變成破壞立法院,最後蔡博士自我犧牲,在基隆外海把它消滅。在續集小說中,哥吉拉在大阪和另一隻怪獸對決,進來臺灣之後則變成在花蓮對決,有一架飛機墜毀在龜山島,駕駛員目睹島上有兩隻怪獸在對決,後來登陸完花蓮又出現在蘭嶼,最後空軍製造土石流把哥吉拉埋在蘭嶼。是非常神奇的台灣翻譯哥吉拉讀物。同時,也有一些出版社翻譯其他的日本怪獸百科,例如世一書局的《世界奇異怪獸》等。

以前臺灣可以偷抓日本的衛星電視訊號,付錢給第四台就能看到日本付費頻道,當時甚至有報紙製作特刊,把這種非法衛星頻道的節目表做在報紙上,在那些頻道就能看見很多的怪獸片,這也是為什麼現在 30 歲左右的人是忠實哥吉拉粉絲的主力。

圖片來源:聯合報,唐澄暐個人蒐藏

圖片來源:《海底鐵金剛》內頁,唐澄暐個人蒐藏

到了 2000 年左右,大家自己架網站的年代,自行製作的哥吉拉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討論區、電影介紹、各種怪獸叫聲,最大的就屬「台灣怪獸映畫聯盟」了。他們一度曾跟電影公司合作,連電影、怪獸的譯名都可以由怪獸迷討論,或是把怪獸皮套運來給影迷遊街宣傳。但因為東寶停拍,2005 年以後的討論區變得沈寂,大部分的討論還是靠模型話題。有些怪獸迷未必看過哥吉拉,但喜歡蒐集模型的人非常多,再加上後來日本進口模型取得便利,模型收藏就變成網路話題的趨勢,可以說是在沒有電影看的情況下,靠模型的交流度過這段電影空窗期。而後在 2011 年,臉書讓各類型的哥吉拉迷集合,哥吉拉的話題重新在網路上匯集。
 

究竟,哥吉拉有什麼魅力?

哥吉拉的魅力究竟在哪裡?首先,哥吉拉第一部就拍出全世界沒看過的東西,讓全世界一口氣認識哥吉拉,這也多少歸功於美國重新剪輯的《哥吉拉》剪得好。當時有人甚至說日本電影有三大品牌:黑澤明、三船敏郎和哥吉拉。後來哥吉拉續作在全世界通行,可以看到各國做了不同版本的哥吉拉海報,也靠著日本不停製作電影,讓哥吉拉在世界廣為流傳,持續被大家所喜愛記得。

破壞跟災難或許能帶來一種心理滿足。人難免被困在每天重複的日常中,期待有一天能從中解放。當你越受到壓迫限制,就越希望突如其來的力量能改變生活,可說大家都需要對災難的想像。當你看完災難片獲得滿足後,走出戲院一切還是完好的,雖然嘴上說希望公司爆炸,但真的爆炸,恐怕就沒工作了。我們需要能短暫滿足的幻覺,離開之後又能安心地知道世界是完好的,這也是災難片與怪獸片受歡迎的道理。有些人會想像自己有超能力,其中有些就投射在哥吉拉身上,把限制自己的城市、軍隊一掃而空,擁有打敗對手的力量,這跟喜歡超級英雄也有類似之處。

當我們面對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或幸運不幸運,都會去想像這之中是由我們不知道的怪獸造成,我們會用一些理由,把這種對災厄的觀察轉變成具象的怪獸,這是人類悠久傳承的習慣。人們依舊想像著怪獸存在,就好比現在大家都在路上玩 Pokémon GO 抓怪獸,大家都藉著想像力,讓無聊的生活中出現意想不到的怪獸,只是大家需要的怪獸不盡相同,有些需要寶可夢,有些需要哥吉拉。

另一個極大的魅力,就是時間造成他不同的外貌。如同前述,哥吉拉歷年造型變化差異極大,這點就能讓哥吉拉迷長期討論。哥吉拉從一開始的氫彈災難,到娛樂化、解救人類,哥吉拉的存在也象徵人類對核能從恐懼轉而期待。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後,哥吉拉的電影開始問著如何清理放射能污染的問題,哥吉拉變得像是會走路的核電廠。有一集的哥吉拉全身發出紅光,直到承受不了內部高溫融化,就像是人類對於核電廠的憂慮——曾經它被當成最清潔的能源,但人類發現自己無法掌控這股危險的能量。從氫彈陰影、核能有效、到擔心核災,哥吉拉跟著人們對核能的要求轉變形象。像今年的《正宗哥吉拉》,與 2014 年美國一開頭的核電廠,我們還是能看到哥吉拉以不同方式描述「核」的影響。

1971 年的哥吉拉相當瘋狂,有很多像迷幻的視覺效果、裝扮,還有很多人被酸液溶到面目全非,以各種淒慘的方式被怪獸殺掉。我會想起同一年代寺山修司的《拋掉書本上街去》((書を捨てよ町へ出よう,1971),或本屆台北電影節重新放映的《悲傷的貝拉朵娜》(Belladonna of Sadness, 1973),並發現無論怪獸片、動畫片、實驗電影,居然同時都展現了對制度的抗議,營造同樣的視聽異樣感,挑戰觀眾舒適的觀影經驗。時代背景持續展現在哥吉拉電影上,例如日本經濟崩盤以前,1991 年的《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中,未來的人類以時間旅行的方式,回到現代創造怪獸,企圖摧毀日本未來的獨霸,反映當時日本對自己全球地位的想像,還有一些電影反映 80、90 年代日本在美蘇之間如何自處,都能看到社會時勢影響了電影內容。

回應好萊塢,日本推出《正宗哥吉拉》

強烈推薦《正宗哥吉拉》的原因,第一,前所未有的哥吉拉造型,有著全新的意義與設定;第二,本片導演,也是以《新世紀福音戰士》知名的庵野秀明,讓《正宗哥吉拉》獲得全新的影像敘事風格,與好萊塢和日本過去的怪獸片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格,電影以許多意想不到、拍案叫絕的方式回顧日本片經典,融合了日本的條件與處境,動員 300 多位演員,呈現出日本的官僚體制如何去對抗哥吉拉,用現實的角度去呈現日本的運作,真的是相當精采的重啟作品,值得把握時間進戲院觀賞!

 

怪獸入門推薦讀物:

  1. 一本書讀懂哥吉拉》,用第一部哥吉拉深入探討各種細節,跟日本的文化關係。
  2. 怪獸大師圓谷英二:發現日本特攝電影黃金年代》,以電影導演的生評傳記,帶出日本怪獸電影如何拍攝與製作。
  3. 陸上怪獸警報》,以短篇小說型式,描述台灣的怪獸迷怎麼看待大怪獸。

 

【哥吉拉,時代的魅力】講座
主講:唐澄暐。國小二年級至今都是怪獸迷。拍過紀錄片《大怪獸台灣上陸》,寫過小說《陸上怪獸警報》,翻譯過傳記《怪獸大師圓谷英二:發現日本特攝電影黃金年代》。未來仍計畫創作怪獸。

#陸上怪獸警報 #圓谷英二 #唐澄暐 #哥吉拉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王寶尼(講座整理)
圖片提供唐澄暐(剪報)、CatchPlay(劇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