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迴響》漫遊費城美術館

《讀者迴響》漫遊費城美術館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31.07.2011

去年北美館的費城美術館經典展好像也還是昨天的事,那時在擁擠人群中尋求縫隙只為看一眼莫內或者夏卡爾的我,完全沒有想到一年後竟可以親自造訪費城,來到一幅幅印象派大師的畫作前,沒有人潮、沒有嘈雜,在美術館挑高的白色調展廊裡,只有微笑的館員與人們一次又一次驚嘆的快門聲,細細品賞每一點每一劃彷彿光線流動的筆觸,和每一幅畫作所捕捉那光影交織的迷魅瞬間。

館中收藏莫內的畫作創作年代從 1870 到 1926 間,跨越一個又一個十年,對於美術史與風格流變不熟稔如我,如此看過一整個展廊的收藏,畫作改變的脈絡竟也清晰起來,從劃到點,從寫實的上色到印象轉換的粉彩,我們所熟悉的莫內畫作中溫柔的風情漸趨成熟。

但真正吸引我目光的卻是畢沙羅。

畢沙羅描繪城市,曾在北美館展出的〈L'Île Lacroix, Rouen( The Effect of Fog )〉又再次在一瞥間攫住我,畫面是一片迷濛的白,但這層白裡又透著城市街道隱約的輪廓,仔細近看,白色之中還有更多繽紛的色彩,些微的差異便形成光影細緻的變化,讓霧氣瀰漫的街道形象浮現在這片白裡。路的盡頭融合在天光與煙霧裡,顯得深邃而迷幻,我在畫前駐足許久,幾乎迷失在白色的幻境中。

另外兩幅巴黎的街景分別刻劃日出與日落時分,典雅的街道、熙攘的人群,許多藝術家的技藝與獨特風格在此臻於成熟、交互激盪出火花、紛紛創作出傳世傑作的花都巴黎,在畢沙羅筆下呈現出嫵媚的風情,畫家看似隨意幾點就是一個鮮活的人形,穿梭來往於香榭大道,織成巴黎曼妙的姿態。

喜愛描繪芭蕾舞者的竇加、粗獷的高更、用色瘋狂大膽的梵谷、處處透著野性與自然的馬諦斯、將世界分化成立體色塊的畢卡索,耳熟能詳的名家畫作在展廊一一現身,我拿著地圖比手畫腳地問館員夏卡爾的畫在哪,循著指示搭接駁車來到別館 Perelman Building,這座 1999 年才納入美術館麾下的建築,先後曾作為美國兩家保險公司的辦公大樓,在捐給美術館­之後由建築師 Richard Gluckman 的 Gluckman Mayner 事務所作重整的規畫,於 2007 年正式向大眾開放。

別於主建築優雅莊重的風格,作為費城美術館與當代藝術對話場域的 Perelman Building,一樓走廊有著斜倚的玻璃天頂,陽光自然灑落,晴朗時溫暖的氣息充盈其中,在此費城美術館終於有了新的展廊可以展出新的、近代的收藏品,服裝與紡織、攝影、現代設計都有了專屬的區域,二樓更有研究中心與向民眾開放的圖書館,提供更多的藝術資源。

回到主建築三樓,迎面而來的是充滿中世紀風情的圓柱與噴水池,昏暗的光線,天頂是一片白色的霧氣,這是來自南法一個修院的迴廊遺跡,在美術館裡真實地重現了當時的寧靜氛圍,倘若不是剛從掛滿經典繪畫的明亮展廊離開,可能真會以為自己置身於中古歐洲的時空。三樓的展品多來自建築與遺跡、家具與裝飾,講述著世界各地的文化與風土民情,穿過一個個展覽室彷彿跨過一條又一條邊界,在時代與時代間跳躍,一會兒穿過大教堂的氣派拱門、一會兒漫步在古印度神廟中,亦有華麗的中國宮殿、樸實幽靜的日本矮房,在不同的文化氛圍裡穿梭來去,像一場主題樂園的冒險。

美術館的故事是說不完的,匆匆一個晴天,從數以萬計的展品前經過,偶爾駐足,總覺得時間不夠怕錯過什麼,然而太倉促亦怕遺漏,不及好好看一件動人的作品,費城美術館雖非東岸最大,卻細膩地記錄著藝術行進的脈絡,和藝術家曾留下的迷人足跡,告訴每一個前來參觀的人,在某個時間點、某地,曾經有美好如斯綻放。

參考網站:
Richard Gluckman/Gluckman Mayner Architects
費城美術館
(展品、建築都有完整的介紹,可以從 visiting 看建築的歷史、Collection 中則提供搜尋服務,可以線上瀏覽所有展品) 

#畢沙羅 #高更 #夏卡爾 #美國 #費城美術館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曹曼資
攝影WINNIE CHE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