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錯過楊德昌的年代:一個年輕影迷的收藏

活在錯過楊德昌的年代:一個年輕影迷的收藏

作者電影啟事
日期07.08.2017

一早,Fred 背著大背包,手上還拎個大袋子。他小心翼翼拿出珍藏物件,有書,有 DVD,還有若干文件。我們像看拆禮物,驚奇連連,但他謙稱自己和其他資深收藏家還比不上。他說:「畢竟我沒活在楊德昌的年代。」

Fred 出生於 1988 年,那時候《恐怖份子》已在第 23 屆金馬獎拿下最佳劇情片,並在亞太影展拿下最佳編劇。即使在獎季告捷,Fred 三歲時面世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四小時片長依然讓觀眾卻步,兩千五百萬資金,最後全台票房只回收九百多萬。九年後,楊德昌最後一部劇情長片《一一》完成,一如眾人所知,並未在台灣上映發行。近期楊德昌的片子一片片修復、重新上映,許多人驚嘆楊導當時就看透社會,鏡頭下的一切至今仍然靈應。也有人感嘆,怎麼當年這些會不受歡迎?《青梅竹馬》怎麼會只上映四天?

2011 年,《恐怖份子》數位修復完成,在中影體系的梅花數位影院上映。那時候的 Fred 已經很喜歡看好萊塢鉅片之外所謂藝術電影,但只耳聞過楊德昌,未曾親眼見過,便好奇前往。影廳裡加上他,只有兩個人。電影播畢,他很震撼:那完全不輸從前他追的其他國際大導。自此之後,他上窮碧落下黃泉,每天逛 Y 拍,只要抓到一丁點資料就一再一再地讀。不過,他的成長經歷,是和楊導完全錯過的:「網路上聽到別人當年會去戲院偷海報,心裡都有點羨慕。」看著 Fred 的收藏,隨手拿起一件,他就可以滔滔說起各種軼聞,彷彿他已然在收藏過程中拼湊出一個非常立體的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相關書籍不少。上排左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部不一樣電影的分鏡劇本》,時報出版;下排則為吳淡如所著之電影小說,遠流出版,兩者皆為 1991 年出版。但 Fred 說,現在真正難尋的是右上這本《楊德昌電影筆記》。當年他尋尋覓覓一直碰不到,甚至在影展時去找本書編者,同時也負責《牯嶺街》劇照、後來製作《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的王耿瑜。王回說,當年好像只有初版一刷,自己手上也沒了。失落的影迷依然不放棄尋找,終於買到時,還回去找王耿瑜簽名。

《楊德昌電影筆記》取名或許向《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致敬;但今日得見此書,於影迷來說也如同聖典。裡頭有《牯嶺街》分鏡表、美術道具介紹、拍攝地點等等,以不同底色區分拍攝進程,讀者彷彿從頭到尾跟拍了一次這部台灣電影史上的鉅作。裡頭更收藏多幅劇照,有永瀨正敏來探班,有拍小四動手行刺小明的那場戲,楊導抱著那「死過幾次」,終於回到現實的小明。

:「小明躺在地上等試鏡,半邊身子凍斃了。」
:「那一天是民國八十年一月三十日,半夜三點半,氣溫十二度。」
:「導演拍拍小明,這場困難的戰終於打過。」

 

圖為張震和柯宇綸當年給劇組及楊導的聖誕卡片,還有兩人可愛的簽名。後來,Fred 取得金色的「成人版」柯宇綸簽名,據說他看到這張卡片時還驚訝了一下。

楊導給大家的回信,插畫是自己繪製的。

延續那段時光,Fred 拿出 1991年《ELLE》國際中文版的創刊號,封面人物正是《牯嶺街》女主角小明——楊德昌從美國找回來的素人演員楊靜怡。打開扉頁,雜誌的目錄介紹簡短寫道:「LISA 以新鮮的面孔,突出的東方氣質,十分貼切地詮釋出 ELLE 既本土又國際的感覺。」後面的封面專訪,印著大大的 LISA YANG ,寫的是這一東方面孔的女孩如何超越古典:「在看到她以前,中國只能是古典的,她的出現肯定中國可以絕對的現代感覺。她融合純粹東方的細膩美感,以及所散發的強烈自信氣質,塑造出新一代的東方面貌。」


《牯嶺街》當年發行的電影原聲帶錄音帶,其中附了張精美的說明「牯嶺街發生的人與事」。錄音帶上的是「牯嶺街少年合唱團」,除了收錄劇中演唱的曲目,還有「五〇年代同期流行的西洋歌曲」單元

2016 年,Criterion Collection (後簡稱 CC)出品了 《牯嶺街》4K 藍光修復版本,現在很好購得,但美麗的設計仍讓我們愛不釋手。此版本另收錄新的張震訪談、台灣新電影紀錄片《白鴿計劃:台灣新電影二十年》,以及楊德昌在 1992 年導演的舞台劇《Likely Consequence》影像。封面照為楊德昌拍攝的劇照,據 Fred 說,之前只出現在日本的明信片套組中。

不過,在此版本出現之前,Fred 最推薦的是舒琪「創造社」所發行的香港版本,VCD 共四碟,上面壓印的人物各不相同,每套限量編號。特別的是,封面雖然同是張震銳利眼神及正確片名,不過碟片上卻都誤植為「弒人」事件(也算是該版本特殊之處了)。中影近期也推出了藍光與DVD供影迷收藏。

「創造社」所發行的香港版本《牯嶺街》,有 VCD 共四碟。

 

CC 版本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封面照為楊德昌拍攝的劇照,據 Fred 說,之前只出現在日本的明信片套組中。

CC 的美麗設計和完整收錄,一直都是影迷們心之所嚮。另一部楊德昌,是收錄在「Martin Scorsese’s World Cinema Project No. 2」裡的《青梅竹馬》,和其他計畫中修復的五部片一併收錄。此計畫為大導史柯西斯從 2007 年就開始執行的老電影修復計畫,除《青梅竹馬》及剛剛展示的《牯嶺街》,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亦受益於此。

不過,楊德昌最早收錄於 CC 的,是因故並沒有在台發行的集大成之作《一一》。作為許久以來的唯一版本,CC 版的《一一》封面深植人心,但此畫面其實也沒有出現在電影裡,而是設計師 Eric Skillman 另請攝影師 Andre Constantini 所拍攝的。Skillman 從一開始就想以洋洋拍攝人們背面為主題,但找不到合適的素材,最後重新找了背影神似洋洋的男孩 Brian 來拍攝。

CC 所發行的「Martin Scorsese’s World Cinema Project No. 2」中有《青梅竹馬》的藍光及 DVD。

而除了《牯嶺街》外,Fred 最多收集品或許是當年初識楊德昌的《恐怖份子》。

「這部片到現在還是我心中的第一名。」問他和觀影順序有關嗎?「或許吧。」

是初戀呀。

左上:中影舊版。左下:中影藍光BD數位修復版。右上:日版初回限定。右下,美亞發行的版本。

《恐怖份子》日本初回限定版。

相較於中影兩次選擇周郁芬與李立中,日本版則是以令人難忘的淑安照片剪影為封面。日版的設計感也十分不同,打開後是銀灰色調,碟片則是那個角色們來來去去的房間,不過沒有人,以一個空景呈現。另外,日版也有替不同章節命名。

Fred 聊到,日本電影院近年來對楊德昌也重視,多次在院線重映。他搜集的許多文宣品、本事,許多都是朋友託人或親自帶回來的。今年,老牌電影雜誌《映画芸術》即以《牯嶺街》為主題製作,有楊德昌 1991 年東京影展的專訪,有山下敦弘〈楊德昌的完美之作〉等十數片評論,範圍之廣、之深,恨不得讓影迷能看懂日文。

至今還未能有修復版本的《麻將》,或許算是楊德昌影迷們心中亟待被拼上的一片拼圖。Fred 手上有創造社的港版以及台版,和台版慘不忍睹的設計相比,港版可說稍有質感,不過現在看看當年的 slogan,也有種趣味性:「與其重新開始,不如學習認識真愛,和怎樣真 的 去 愛!」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麻將》的原聲帶《去香港看看》,這是由張雨生、紳士合唱團、張震、莊祖宜、蘇芮、鄭智化等人合作的電影專輯,張雨生還在其中和蘇芮合唱〈Love Potion No.9〉。Fred 說,由於這是張雨生加盟豐華唱片後第一個作品,應該是張雨生唯一被收錄的台語演唱,算是相對特殊、量也較少的品項;面對其他雨生迷的同步競收,收藏過程也因此難度提高。

香港「創造社」版《麻將》。

上排及下排右為香港「創造社」版《麻將》,下排左為台版。

《麻將》的原聲帶《去香港看看》,由張雨生、紳士合唱團、張震、莊祖宜、蘇芮、鄭智化等人皆有參與。

〈去香港看看〉的作詞吳念真,作曲張雨生,參與 MV 演出的 band 團員是:張震、柯宇綸、唐從聖。一般影迷看著年輕張震耍帥,柯宇綸甩髮,唐從聖甩鼓棒或許就已經不亦樂乎,但影迷 Fred 提到此 MV,說的是:「因為這樣,網路上有張楊導抱著張雨生的可愛珍貴照片!」或許這就是影迷心中的楊德昌小宇宙——但也確實,那個年代許多精彩事物就是以楊德昌為中心在發生的。

我們一部一部聊,而當我說自己唯一還沒有機會看過的就是《獨立時代》時;Fred 笑笑回答,《獨》應該算是楊導作品中最常被忽略、評價較具爭議性的一部。但最讓這位影迷感覺到收藏者與收藏品的連結,卻也是這本《獨立時代》電影書。他翻開扉頁,說當初自己買下時其實不知道有楊導簽名,一看,驚訝之餘有些無法置信:跟著那署名的,正是他的生日日期。

楊德昌擅漫畫這點,許多人都知道。圖為《獨立時代》電影書中收錄他為角色們繪製的插圖摺頁。

Fred 收藏的《獨立時代》電影書,買來才發現扉頁上簽的日期是他生日。

礙於篇幅,我們無法將所有收藏仔細介紹。不過對 Fred 來說,收藏品也難有完備的一天。比如海報,價位就太高了。他也笑說,早年收藏楊德昌作品的人不多,但說不定等修復版漸漸重回院線,許多物件也會變得更搶手。Fred 除了收藏楊德昌相關的事物,也開設粉專「一一日日」,定錨出楊導電影場景的「現在」,彷彿是在彌補自己當年無法在現場的遺憾,也像是替我輩文青說出遲遲覺醒的心聲。

但即使是楊德昌同代人,想到當年這些電影在台灣上映的情景,或許也汗顏自己「錯過楊德昌」。若是不想再錯過,就進電影院,看看那「看不見的那一半」吧。

 

#去香港看看 #海灘的一天 #一一 #麻將 #青梅竹馬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 #永瀨正敏 #張雨生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溫若涵
撰稿溫若涵
攝影王晨熙
資料提供Fred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