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青小書局(一):天天在小書局挖寶的日子

非文青小書局(一):天天在小書局挖寶的日子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9.08.2017

媽媽牽著小孩,「老闆,有紅色的包裝紙嗎?」
滿頭是汗的中年男子,連安全帽都來不及脫下就急忙搭話,「請問感應紙放在哪裡?我要A3 大小的。」
一群孩子在筆櫃前指揮比畫,「哪些是果凍筆啊?老闆~」

這是小書局的日常。

記得國小時,一放學,我都會和同學抓緊時間,往小書局衝去,心裡一邊盤算著:希望今天的零用錢,足夠買下新奇的橡皮擦、信紙、貼紙還有瓊瑤小說。我會把這些心愛的東西藏在書包,再若無其事地回家。到了假日,找哥哥一起偷跑去書局二樓的小小空間,和鄰居、同學比賽誰的四驅車跑得最快,看著自己組裝的四輪小車一圈又一圈地跑,整個空間夾雜了汗水、速度、心跳和喊叫,幾乎就是一半的夏日兒時回憶。那時候,小書局就是我的小天堂,裡面藏有各種寶藏,滿足了對於生活的幻想。

書局的一切,曾經對我而言是這麼的理所當然,好像是會一直存在下去的。直到某天在信義區的街頭閒晃,看見吳興國小旁的文錦書局,門口擺著蒜頭,老老闆站櫃,店裡還賣著紅燒鱈魚片,才發現記憶裡的小書局已經不知道多久沒見著了。那些我曾以為的日常,已經悄悄地消失。

於是,我在台北街頭開始一連串的小書局踩點之旅。這些小書局很安靜,通常不會出現在Google Map 裡,文青也不愛去,更不常舉辦讀書會、作家簽名等等活動,和老闆們的性格一樣不張揚,只能靠著雙腳,走過一條街又一巷弄,才能恰巧在某個轉彎,找到一點驚喜。

尋找的過程中我不停探詢,就想問問這些小書局:這麼多年來,你們還好嗎?現在的國中、國小生,依然像我一樣,期待放學後衝進書局裡挖寶嗎?我們和他們,有相同的身體記憶嗎?

在政治大學旁、屹立 30 幾年的今日書局老闆孫永忠說,「書店,就是沒落了。」

當初一退伍,孫老闆就決定創立書局。一輩子只做這麼一件事情,全身的細胞都感受到書局產業和消費型態的轉變。原先的店址設在隔壁的牙科診所,有兩層樓,擺設的書籍量也較多,「但書籍的毛利太低,就連重慶南路的書街,都開始複合式經營、開咖啡店才活得下來。」於是,他 10 幾年前將店面遷移到現址,縮減為一層樓,店內靠著夫妻兩人和親戚輪流站櫃、補貨,一年 365 天只有過年歇息,再陸陸續續補進雜貨、文具、玩具,以撐起這麼一家小書局。最近,書局門口還多了幾台抓娃娃機,「有朋友來問,就把場地租給人家,收一點租金。」

環境看起來艱難,書籍的毛利偏低,何不就轉型做文具店或玩具店?孫老闆堅持,「書局一定要賣書的。」他節約人力成本,拓展商品品項,開創各種可以賺取利潤的方法,或許就是為了保留那一塊他心裡想像、書店該有的樣子。

這個訪問,都是站在櫃檯旁進行的閒聊。「不要跟我約時間採訪啦,店裡就一個人,要介紹、要補貨、要結帳,就沒辦法專心做生意了。」孫老闆一邊說,一邊介紹鼻涕蟲(一種玩具)給剛走進來的學生。

IMAGE

文錦書局裡制服、毛線等產品也很多。

 

從書局經營者的角度來看,這才是小書局的日常,有點忙亂,卻又充滿人味。

根據《104 年出版產業調查報告》,出版產業的行銷通路以獨資、單一書店佔了大宗,比重超過 50%,整體而言,雇用一名正職員工的比例最高,表示小書局依然散見街角巷尾,靠著老闆的信念抵禦網路書店和連鎖書店的侵襲。

但,一個人、一個家族的力量,可能擋不住時代的洪流,近幾年實體書局持續削弱,從2007 年至 2015 年,已有 400 多家書局結束營業,衰退比例高達 15%,而且衰退趨勢完全不見減緩。新聞上時不時報導,哪家書局又將歇業,大人們的兒時記憶,就只能存在記憶裡了。

小書局,還有未來嗎?未來會走去哪裡呢?這些疑問,讓我找上了另外由二代接手的兩家小書局,他們的回答,可能算是某種程度的解答吧。

#出版 #書店 #玩具 #文具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Layu
攝影邱承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