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選片|
各種神打臉?逛《抓狂美術館》,喔多尷尬的領悟

一月選片|
各種神打臉?逛《抓狂美術館》,喔多尷尬的領悟

作者BIOS 選片
日期17.01.2018

人道、進步、自由與開放?導演魯本奧斯倫大力打臉菁英們高高在上的嘴臉。《抓狂美術館》是一部酸勁十足的電影,以美術館館長克里斯欽為階級象徵,揭露整齊得體底下的野蠻、拆穿文明社會裝逼背後的軟弱。

知識份子滿街橫行,想必不少人看著這部片會如坐針氈。看穿中產階級或上流社會的手腳,有點照鏡子的意味,多麽尷尬的領悟。

敘事環環相扣著荒謬對比:在美術館以「關懷」為理念的藝術品開幕式,各路鑑賞家正裝筆挺地掌聲,而當廚師上台介紹菜色理念未完卻立即食色性畢漏、鳥獸散地搶食餐點。導演不只以食物的肉引線質問、更以女人與野獸的靈肉質問慾望膨脹的社會:人們到底有多餓?

電影設計為求生存無視他人痛苦的各種小動作,大婊以進步與前衛自傲的文人雅士。以男性權威吸引年輕女孩上床的離婚爸爸;美術館裡名為「You Are Nothing」一坨坨的「藝術品」;藝術家玩弄抽象形式運用各種以假亂真的理論名詞表達的「關懷」。散見於民間的「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於電影內分解:當藝術侵犯了政治,侵犯了身而為人最底限的尊嚴,被氾濫運用的藝術自由無能收納進更多有需求的人類。

諷刺的是,導演對人的挑釁與不屑,其實源自關懷。一群自視甚高的人類組成的社會會好嗎?什麼才是正義?那場精彩的人獸大秀是人類的原始獸性:你可以躲在暗處,知道別人將成為獵物而安心。

電影中一張讓主角走上「犯罪旅程」的傳單其實是一張贖罪券。只是導演有沒有讓人贖罪的意圖?當我們跟隨克里斯欽的視角也成了獵物,作為一個還有一點人性的人類,能在關係的末世預言中繞著瘋狂的旋轉樓梯化作苦行僧乞求而上,似乎已是消業障。

鬆綁綁架政治正確的禮儀與階級,烏托邦是環繞「虛假」編織出的謊,也許展演完了獸性,我們才能不恥下問:人性是什麼?

「廣場是信任與關懷的殿堂,在裡頭,我們有同樣的義務與權力 。」想來這也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驚悚片。

《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

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曾執導《婚姻風暴》(Force Majeure, 2014)
編劇: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
上映日期:2018. 01. 19

★ 第 70 屆坎城影展金棕櫚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前九強確定
★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選片 #抓狂美術館 #電影 #當代藝術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李姿穎 Abby
圖片提供東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