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新莊非彼新莊:《憤怒的菩薩》陳舜臣故鄉解謎

此新莊非彼新莊:《憤怒的菩薩》陳舜臣故鄉解謎

作者內容力
日期24.08.2018

[ 文|路那 ]

生於 1924 年的陳舜臣,儘管早期被歸類為「華僑作家」,但當時的他,或許更精確地來說,應該被稱呼為「在日台灣人作家」。所謂「在日台灣人」,最狹義的說法,是在戰前即以「日本外地」、殖民地台灣人的身份居留於「日本內地」,且戰後仍持續居留在日本,但因殖民地籍的喪失,而於當時被排除在「日本人」身份範圍之外的這群人。

那麼,陳舜臣家族在台灣,又是住在哪裡呢?沒錯,就是《憤怒的菩薩》故事發生的所在地,新莊(推理過程請見前篇)。只是這個新莊,可能不是我們今日想像中的新莊。

一、新莊的前世今生

現代的新莊,是位於大漢溪以北,東臨三重,南對板橋,西南與樹林相鄰,西接龜山,北與泰山、五股接壤,面積約為 20 平方公里的區域。

但,那也是在 1950 年後的事情了。在此之前,今日的新莊與泰山其實同屬「新莊區」,範圍較諸今日,要大上那麼一點。

而在陳舜臣隨父母返鄉探親的那個時候,新莊的管轄範圍更是遼闊。在彼時,新莊擁有郡級的地位,屬台北州下的一級單位,轄有新莊街、鷺洲庄、五股庄和林口庄。其中,鷺洲庄即是今日的三重、蘆洲一帶。也因此,當陳舜臣提及「新莊」一帶時,我們即必須從上下文稍做分辨:他所指的,是熱鬧繁華的新莊街,抑或作為一個廣大行政區域的新莊郡呢?

IMAGE

《憤怒的菩薩》中兩位主角返抵台灣暫住菩薩庄,不巧遭遇命案。巫建和飾演的楊輝銘一角,被視為作者陳舜臣的化身。

 

新莊的歷史,可說淵遠流長。最初有凱達格蘭族的武朥灣社(Pulauan)在新莊平原上活動。這一帶也被稱為「興直」(源自平埔族語的漢字音譯)。觀音山在當時,被稱為「興直山」。來台採硫的郁永河,對於這支部族曾有這樣的記載:「山中多麋鹿,射得輒飲其血,肉之生熟不甚較,果腹而已」、「寒而後求衣,飢而後求食」、「無市肆貿易,有金錢無所用」。簡直就是傳說中的葛天之民。

但好景不長。到了 18 世紀的康熙末年,在南臺灣飽和的情況下,漢人開始入墾北台灣。也是在此時,作為淡水港內港的新莊,成了移民鍾情的目標。很快地,新莊成了屈指可數的大商港。今日的新莊廟街,其實就位在當時的港口旁。而其原名「新直街」,則逐漸成了「新庄街」。關於名稱的演變,有人認為這是「新興街莊」之意,有人認為是由「興直」轉音而來,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原地名「興仔武朥灣庄」的簡稱。但無論其來源為何,到了乾隆時期,「新莊」已經成功地取代了「興直」,成為此地的名稱。

當時的新莊,為盛極一時的商港,甚至有「一府二鹿三新莊」這樣的說法。新莊媽祖廟(慈祐宮)也是在此時期(雍正 9 年,西元 1731 年)落成。乾隆 15 年,清國將巡檢署移往新莊,顯示新莊取代八里坌,成為台北盆地一帶的行政與商業中心。然而隨著淡水河的淤積,新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艋舺成為後起之秀,奪去「三新莊」的名號。

IMAGE

見證新莊於「一府二鹿三新莊」時期繁盛樣貌的慈祐宮。

 

新莊下一次的榮景,要到光緒中期,劉銘傳在台灣建造鐵路,才又有了交通要道的跡象。然而在日本領台後,很快地,鐵路決定改到板橋,這使得新莊再次回復到悠閒的田園面貌。

日治時期大正 9 年(1920 年)設立臺北州新莊郡,轄新莊街、鷺洲庄、五股庄和林口庄,是當時農業重鎮。又因臨近臺北市,新莊的商業活動也跟著興盛起來。二次大戰末期,總督府為避免盟軍轟炸,疏散臺北市的重要工廠都移往鄰近鄉鎮,該政策使新莊的工業開始發展。

二、其實他家住在今天的三重

根據陳舜臣在《青雲之軸》中寫下的,「陳家代代都住在台北郊外的新莊鎮附近的農村,大約是現在被劃入三重市裡一個名為『中興』的村子。」陳舜臣的新莊,應該是以日本時代的行政區域為主。那麼,這個名為「中興」的村子又在哪裡呢?三重有一個中興里,非常靠近新莊,相當符合陳舜臣的敘述。翻閱 1921 年的〈台灣堡圖〉,則當時此地確實被稱為「中興」。今日的先嗇宮站,即在過往的「中興」範圍內。

IMAGE

《憤怒的菩薩》刊頭動畫。

 

此地在當時屬於二重埔。「埔」字為閩南移民稱呼平坦但未經農業開發之地的代稱。因此,新莊又稱為「頭重埔」,接下來是「二重埔」(今日頂崁一帶)與「三重埔」(即今日的三重)。因此,從中或許也能看出陳家來台後定居新莊的時期。

二重埔自漢人入住以來,就成了以農業為主的村莊。在陳舜臣《半生記》的記載中,則是一片滿布孟宗竹的田園風景,而當時的居民,則善用這些竹子製作竹籠與竹蓆等加工品。

但此地所生產的加工品不只竹子而已。在日本時代,此地一度是台北近郊最重要的香花與柑橘的產銷集散地。當時,台灣人愛喝廉價而甘甜的香片。一岸之隔的大稻埕是台灣茶葉的集散地,那麼三重成為秀英花等香花最大的供應來源,也就不是什麼難以想像的事情了。連雅堂的〈稻江冶春詞〉,詳細地描繪了這樣的情狀:大橋千尺枕江流,畫舫笙歌古渡頭。隔岸素馨花似雪,新風吹上水邊樓。三重埔接二重埔,萬頃花田萬斛珠。榖雨清明都過了,採花曾似採茶無。

這樣說起來,當時的中興村,簡直就是牧歌中的風景──茂密竹林、隨處水田,而秀英花芬芳氣味隨風飄逸。

三、從神的殿堂到汽車工廠:新莊神社的今昔

戰後,陳舜臣回到宛如異鄉的故鄉新莊,並在新成立的新莊中學擔任英語教師。原本住在叔父家的陳舜臣,托校長之福,住到了日本人撤離之後的新莊神社神務所中。這個新莊神社的位置,就是今日的和泰汽車公司新莊廠。

新莊神社的建立,與日治後期施行的皇民化運動有深刻的關係。當時的殖民政府意圖在每一個郡市下都設立一個神社,透過廣設信仰中心的方式,讓台灣更進一步地與日本內地結合在一起。在此背景下,1937 年建成的新莊神社,其奉祀明治天皇、倉稻魂大神,與客死異鄉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就不是那麼令人意外了。

新莊神社的現址是汽車工廠,那麼它在成為神社之前,又是什麼地方呢?根據中研院所做的口述歷史,新莊神社的土地,原本是老新莊的墳墓區。待墳墓在 1929 年遷到附近的十八份坑後,神社才取而代之。知道這樣的一個淵源之後,相信對於附近為何有著名的新莊地藏庵,應該也能心領神會了吧。

創建於西元 1757 年(乾隆 22 年)的新莊地藏庵,俗稱維新莊大眾廟。廟內原奉「文武大眾爺」。所謂的「文大眾爺」,指的是不幸因貧病過世,而又無後人奉祀的的死者,「武大眾爺」則是因戰亂、械鬥等而離世的死者。西元 1840 年(光緒 20 年),閩客在新莊一帶有嚴重的械鬥。此次械鬥的結果,以漳州人為大宗的閩南人勝利,而以潮汕人為主的客家人敗走桃園、新竹。此次械鬥的死者,則以「武大眾爺」的身分入祀新莊地藏庵。

IMAGE

新莊地藏庵。

 

或許是因為過往血跡斑斑的記憶尚未消逝,因此,過去在新莊一帶,有「新莊地藏庵,陽間森羅殿」的俗語,認為廟內奉祀的十殿閻羅會在廟中審問鬼魂。由於有此一說,因此新莊地藏庵也成了涉入訴訟、竊盜案者祈求幫助的聖地。

地藏庵不只庇佑了無處可去的亡魂,以及協助受害者伸張正義。它的援手甚至廣及戰後無以為繼的新莊神社。1950 年,新莊神社被拆除,原址設立了研發疫苗與血清,堪稱戰後台灣製藥與生化產業龍頭的「新興血清研究所」。神社中原有的文物,如狛犬、一部分的石燈籠、神輿等,就被移到地藏庵存放。值得注意的是,新莊地藏庵門前的有四座石燈籠,原本就是奉獻給地藏庵的。

除了收存神社的舊物外,地藏庵裡面其實還奉有「新莊神社」的牌位──神社如今雖然已經是汽車工廠,但由於地藏庵正殿在皇民化時期曾改為祭拜日本皇室的祖神,天照大神與神武天皇,因此雖在戰後恢復供奉地藏王菩薩,但念在這段歷史,於是仍將牌位移置功德廳──人的胸襟,是連敗退者的神靈也能一併包容的廣闊呢。

【路那】
台大台文所碩士、台大台文所博士候選人,專長通俗文學、大眾文學。為《圖解台灣史》、《近代日本的形成》共同作者。現任疑案辦副主任。

【公視新時代劇《憤怒的菩薩》】
於 8 月 18 日及 8 月 25 日,每週六晚上 9 點於公視主頻播出,「公視+」OTT 平台同步上架,一次播 2 集,共 4 集。詳情請上節目官網官方粉專查詢。

《憤怒的菩薩》原著小說

作者:陳舜臣
譯者:游若琪
出版社:游擊文化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路那
資料提供內容力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