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M混電誌 ᅵ DJ Mykal a.k.a.林哲儀 聽 Joni Void《Mise En Abyme》:安撫創傷的時間旅行

BPM混電誌 ᅵ DJ Mykal a.k.a.林哲儀 聽 Joni Void《Mise En Abyme》:安撫創傷的時間旅行

作者林哲儀
日期27.06.2019

90 年代中葉以降有兩張我很喜歡的作品,讓我自身的近代電音聆聽進程、與「Musique Concrète」(具象音樂)這門在 1948 年由 Pierre Schaeffer 提出的深奧實驗音樂理論,有了最近距離的接軌:其一是 1997 年由 Fatboy Slim、William Orbit、St. Germain、Dimitri from Paris、Tek 9、Coldcut 等當時跳舞音樂指標,重新詮釋 Musique Concrète 先鋒 Pierre Henry 作品所集結而成的專輯;另一張則是我所喜愛的巴西裔 Beats & Breaks 實驗電音製作人 Amon Tobin 實踐 Musique Concrète 理論所帶來的 2007 年專輯《Foley Room》。

到今年出現第三張,那就是 Joni Void 的全新專輯《Mise En Abyme》。

IMAGE

Joni Void 的全新專輯《Mise En Abyme》專輯封面。

Joni Void 本名為 Jean Cousin,出生於法國 Lille 的他早在 2012 年遠赴加拿大蒙特婁攻讀電影學系的時候,便開始以 johnny_ripper 名義在 Bandcamp 與 Soundcloud 平台上自主發表一系列專輯;但一直到了 2017 年開始正式化身 Joni Void,並首度透過廠牌(Constellation Records)發表兩張正式專輯《Selfless》與《Mise En Abyme》,這時才是他將音樂創作以概念化呈現、徹底實踐 Musique Concrete 理論的開始。意即全面透過所謂 Found Sound/Field Recording(可簡單描述為「環境聲響錄音」)手法,建構出我們在作品中所聽到的旋律與節奏。

這次《Mise En Abyme》的創作概念,源起於他回法國與家人共度假日時光間觀看昔日 VHS 錄影帶的啟發。那些家庭錄像包括了父母的婚宴紀錄,這是他在五歲時父親去世之後首次再聽到父親的聲音,一瞬間覺得自己正在經歷許多年來的創傷的 Joni Void,從而得到靈感、完成了這次自喻為「時間旅行實驗」的創作。

於是乎,《Mise En Abyme》中的 Found Sound/Field Recording 對象不再是前作《Selfless》中出現的引擎聲、救護車警鈴聲⋯⋯等環境音,而是大量來自於從童年到現在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各種設備和來源(包括電話、照相機、電玩遊戲、電影⋯⋯等等)。《Selfless》中充斥的晦暗不安、甚至有時會讓人不寒而凜的氛圍營造,抑或那些跡近 90 年代 IDM/Ambient-Industrial Techno 的 4/4 拍律動,在《Mise En Abyme》裡幾乎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刻的、蘊含悲傷與懷舊情緒的記憶拼貼,讓 Joni Void 透過破壞和重新排序的解構方法,以內省的角度重新定義自我。

所以,我想《Mise En Abyme》會讓我不由自主地反覆聆聽的魅力,或許就在於作品透過大量聲響拼貼與極簡電子肌理建構起一個疏離的 Ambient 冷酷異境的同時,卻又能在不經意的瞬間感受到人性化的溫度以及情感的流瀉;而這樣的體現脈絡,又在有 Noah、YlangYlang、Sarah Pagé 等人跨刀獻聲的作品所集結而成的「上半場」(黑膠 A 面)來得更為清晰,可說是與更顯孤立與幽閉的「下半場」(黑膠B面)形成鮮明且值得再三咀嚼的聽覺對比。

《Mise En Abyme》無疑是一張 Electronic Avant-Pop 上乘之作,更是一張屬於獨處時的配樂藥方,但服用時請小心以免難以自拔;因為這次專輯以法文 Mise En Abyme 命名,除了封面設計採用了同名的 Mise En Abyme(所謂「鏡中鏡視界」或(「套層結構」)美學技術之外,「Mise En Abyme」本身就字面上翻成英文是 「Placed Into The Abyss」,亦即置身於深邃之處。

DJ Mykal a.k.a.林哲儀
台灣資深音樂文字工作者,曾擔任多屆金曲獎與金音獎評審,也曾任職華納音樂,擔任過 mcb Taiwan 音樂雜誌總編輯。目前除了以 DJ 身分活躍於國內外 Club Scene 並擔綱過台北世大運閉幕演出,亦是 ROKON 滾石電音創始人之一。

BPM 混電誌
"BPM"是"Beats Per Minute"的縮寫,意思是每分鐘節拍數,對於 DJ 來說是最基本的概念;「混」可以是 DJ 的「混音」(Mixing),也可以是「混種」(Mixture)凸顯我多元的風格與喜好;又因為這個專欄的音樂選擇還是以電子為主,終以此名稱定名。

#林哲儀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DJ Mykal a.k.a.林哲儀
設計陳關文
責任編輯王晨熙 hellohenryboy、李姿穎 Abby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