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世界|Ten Thousand Waves:華工、媽祖與怨婦

他們的世界|Ten Thousand Waves:華工、媽祖與怨婦

作者汪正翔
日期09.03.2012

展覽地點: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Boston

Ten Thousands Waves 是英國藝術家 Isaac Julien 的作品,目前正於波士頓當代藝術中心(ICA)展出。

作品主要由十九個巨型螢幕組成(每個大約有華納威秀的小廳電影螢幕那樣大)。播放一些很有東方意象的畫面,譬如穿著旗袍的上海女性,飛在空中的俠女以及當代中國的街景,當然,免不了的還有書法。按理來講,這種對於東方的奇想都讓我有點不能忍受,因為各種元素之間通常欠缺內在的聯繫。但是這個展覽並非如此,這些看似零散的東方之物,事實上是扣緊亞洲與現代這個主題。展覽共分三個故事,第一故事是有關莫克姆海灣的悲劇(Morecambe Bay tragedy):二十一個華工在英格蘭東北角撿拾蚌殼被大浪捲走,從此下落無蹤。第二個故事是有關媽祖。第三個故事則是重拍一部 1934 年上映的默片《神女》,有關一個女子為了養活自己與小孩所以下海當妓女。

熟悉張愛玲的人一定對這種幽怨的情調不陌生,但我很訝異的是用此來比喻亞洲人的現代處境竟是如此的貼切。移民與舞女都是為了生活而進入了一個低劣的環境,背棄了他們原來的聯繫(不論是親人或是土地),他們因此感到徬徨,卻又仍期待某種認同。對於閨怨婦女是男性,對於亞洲人則可能是以西方人為主體的現代世界。譬如其中有好幾幕是拍攝巨大的中國現代街景與摩登大樓,一個人身處其中,就像是舊時代的女性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甚至是飛在空中的媽祖,感覺其來也是無比的孤寂。因為你知道那個漂浮的形象是假的,作者將做特效用的綠色屏幕與鋼絲都完整的呈現出來,所以媽祖只是一個吊在半空中的特效演員。不需要太敏感的觀眾,都可以想到傳統與現代,信仰與科技的拉扯,作者似乎想說那些被大海吞噬的華工已經失去了神明的眷顧,還有什麼比這個更令人哀傷。

這個展覽予人的情緒就是如此強烈,直白甚至簡單,他並沒有玩弄太複雜的策略與概念。有關東方的種種意象:媽祖,陰性或旗袍,都是現成的,而當他用一個很現代的方式(巨型螢幕)在公共空間之中去呈現這種東方又隱蔽的經驗(譬如移民的遭遇,閨怨的女性與孤獨的現代人),自然就會有一種強烈的衝突。妳會很具體的感覺這些事情其實就發生在妳週遭,因為妳無法迴避(不管那個方向都有螢幕)。

但是我免不了還是懷疑,當學術界對於以「陰性 vs 陽性」、「傳統 vs 現代」去比附「東方 vs 西方」的老套都批評到變老套了,操作同樣的模式時是否要多一點的變化?這些外顯的東方形象真的可以代表東方嗎?尤其那種非常 sentimental 的情調,簡直就是張藝謀電影的翻版。雖然我仍然認為這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展覽,只是它所探討的東方,實際上只是張藝謀式的東方,也就是好來塢式的東方。這樣的東方與西方並不真正存在著對立,當所有螢幕在一瞬之間嘎然而止,觀者所得到的除了一種情緒上的震撼,很難説有真正意義上文化的省思。當然如果作者不追求這個,那也就另當別論了。

IMAGE

圖說:這是其中一個畫面,如果不特別說明,觀眾可能以為張藝謀又拍了哪部大片。這種色調其實並不中國,就像美國的中國菜,口味經常很「美式」,他們愛中國,只是他們愛他們自己想象出來的一種情調。

#汪正翔 #攝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汪正翔
攝影汪正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