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觀看,我們在觸摸什麼——評黃彥穎「停在神的旁邊」

當我們觀看,我們在觸摸什麼——評黃彥穎「停在神的旁邊」

作者印卡
日期15.01.2014

從盲人按摩師發想,臺灣當代藝術家黃彥穎近日在 VT ARTSalon 舉辦的個展——「停在神的旁邊」由藝術家過往按摩經驗,試圖轉譯按摩推拿成為星座指標。在這次個展之中,黃彥穎以兩種不同積習身體(habitual body)做為對話空間,一是盲人按摩師,一是基督教神父,自此展開其錄像作品《body & soul》及其《穴道圖》系列繪畫、臺語歌等作品。

如同小說家畢飛宇曾在《推拿》中描述:「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一獨立的、區別於健全人世界的盲人世界。盲人的世界裡始終閃爍著健全人浩瀚的眼光。這目光銳利,堅硬,無所不在,詭異而又妖魅。當盲人浩浩蕩蕩向『主流社會』的時候,他們腳下永遠有兩塊石頭,一塊是自己的『心眼』,一塊是別人的『眼睛』。」這在黃彥穎的錄像作品《body & soul》清楚地展現出如同哲學家龐蒂‧梅洛所言:「我們身體運動的經驗並非一種知識的特例,它提供我們一種接近世界與對象的方式,它提供一種『實踐認識』(praktognosia),它必須被視為是原初的與可能是首要的。我的身體擁有它的世界,或理解它的世界,這些活動並非透過『象徵的』或『客觀化的作用』來達成。」在這個錄像作品之中,藝術家拉出了盲人與宗教踰外運動(ekstasis)兩種實踐認識的對位關係。而後者,帶著新柏拉圖特色的希望由沉思宇宙的秩序,達到淨化靈魂的目的,似乎也就在這樣的關係上可以理解到黃彥穎在畫作《穴道圖》溢出身體意象以及星空的內在邏輯。

對觀者而言,黃彥穎這次的展覽,相當明顯地呈現了一種如觸覺的視覺形象。如同德希達提及過的,法語中,觸摸(le toucher),處於文法關係中,很容易指涉著兩個不可分離的身勢(gesture),而又隱含著對一個男性個人的關係。正由於「穴道圖」系列,肇因於黃彥穎認識全盲按摩師馬良全,因兩人互動發想而來,這裡揭露了存在感官的接受、量測與再現的過程。

在這一系列的作品,最有趣的是除了兩種相互對位的實踐認識外,無疑在藝術活動中,整個展覽存在三種觸覺或是三種觸覺衍生的視覺,神父、按摩師傅與藝術家。基於一種再現與量測的需求,在作品之中,我們仍可察覺到知識體系的身影,不同於龐洛‧梅蒂的身體感,而更接近南希(Jean-Luc Nancy)對於身體本能再現(intuitive representation)中存在著感知與想像。而對觀者最有趣的或許是在藝術家的再現過程當中,基督教的身體感被回復為歷史記憶。這在整個展覽之中,呈現了從紓解身體壓力轉譯到宗教昇華的捐輸過程與社會形塑。以《阿們》透明壓克力的盒子,則是說明了捐發票或捐錢這個動作,無疑是附屬於當代消費社會對於救濟的新具象;台語歌《停在神旁邊》使用羅馬拼音系統與簡譜更是臺灣獨特社會歷史過程的產物之一。

在以身為度的過程內,聲勢語(gesture)不僅指涉不同積習身體,在不同的文化編碼內,並不簡單如龐洛‧梅蒂所說的:「身勢的意義不是被給予的,而是被理解的,他需要目擊者的行動參與,使得能重新掌握。」在「停在神的旁邊」展覽中,藉由《陌生人》、《夢》、《吉他手》、《奧運》及《歌》等畫作,藝術家的行動參與有時更是將被理解的返溯到被給予的不可能。

  

停在神旁邊——黃彥穎 個展
展期:2013/12/21-2014/01/18
地點: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 56 巷 17 號 B1)
網址:http://www.vtartsalon.com

 

 

【專欄簡介】
藝術作品不會主動地揭開它的深刻,本專欄將提供台灣當代戲劇、視覺藝術展演的介紹與論述。由「關係藝術」的理論,這勢必帶著藝術作品與文學之間的認知差距,但也希望藉由這些差距,討論作品的文化脈絡及其美學觀點,提供讀者進一步的討論空間。

【印卡】 
七年級詩人,秘密讀者編委,詩歌作品散見於《自由時報》、《字花》、《衛生紙》、《創世紀》等刊物,曾被收錄於合集《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著有詩集《Rorschach Inkblot》。

#黃彥穎 #印卡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印卡
圖片提供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