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五十道陰影:我們愛過的攝影

攝影的五十道陰影:我們愛過的攝影

作者汪正翔
日期05.09.2016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敘述一個天真的女生,進入了一個禁忌的世界,她一方面覺得惶恐,但另一方面又感到巨大的歡愉。我就猜想多年以後女主角會如何看待這件事呢,她會用什麼樣的語氣告訴自己:我原來曾經愛過他或是我依然愛著他。我們在接觸攝影的過程,也彷彿有同樣的經歷:天真的男孩(宅宅),帶著熱情來學習攝影,有了一段快樂的時光,但是不知何時開始,一切都變了樣子。我們想要找回原先的單純,就像相機廠商每天說的:「回到攝影的原點」、「回到最初的感動」、「回到單純的拍照」,好像我們現在多不單純。但通常到了這個階段,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再跟以前一樣。我們對於攝影的熱情一天天降低,相機留在陰暗不潮濕的防潮箱裡的時間越來越長,最終我們也只能在多年之後,回想起我曾經是那麼熱愛拍照,然後告訴自己的孩子,林北也有青春。

曾經我們也快樂過⋯⋯

為什麼我們對於攝影失去了愛?我先描述一下整個過程。大多數愛拍照的人,一開始因為某些偶然的因素接觸了相機,然後開始用相機拍攝身邊的人,或是拍攝美麗的風景。我們發現居然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工具,把所有美好的事物凝固下來,而這其中也包含了我們自己。有朋友曾經跟我說,你看有多少人在理髮之後會用手機拍下自己?這其實是有點奇怪的。因為我們不是對於自己再熟悉也不過,為什麼我們還要透過另外一種方式來確定自己?理由可能是,我們其實對於自己沒有自信,不只是外觀上而已,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要透過第三隻眼睛,也就是相機,來確定我們在別人眼中的模樣,或是發現自己不為自己所知的美好。

拍攝美麗與確定存在就足以讓我們喜愛攝影好一陣子,但終究有一天,我們發現我們並不滿足,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相機照出來的模樣。我們想要更進步,一部份的人這時候轉往了器材,因為器材帶來畫質的改變是最快速的,如果你有點錢,這甚至可以讓你快樂一輩子。但是有些人卻陷入了更深的焦慮,因為他們想要拍出「自己的照片」。為了達成這件事,我們開始觀看網路上的攝影家,購買各種攝影書籍,甚至去參加講座。我們聽到了各種技巧、觀念,也認識了許多攝影名家,但是有多少時候我們可以將這些轉換成我們的作品,同時我們在心裡難道不會想,那些很有個性的攝影者,真的是依靠這些嗎?

我們很快就會導向一個結論,其實我們自己並不特別,所以我們的相片並不特別。為了讓我們自己特別,我們只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或是走訪一些特別的地方。然而現實上的限制,又讓這兩件事始終難以實現。我們就是會懶惰,而且我們就不是生活在一個特別的地方。然後我們就開始對於攝影逐漸地失去熱情,讓相機在防潮箱裡面度過一年又一年。直到多年之後,你才會想起,原來我曾經愛過攝影。

在紐約駐村期間與舞蹈家林品菡合作的「Why Pi」計畫。

其實你愛的不是她

這並不完全是我們個人的問題。以我自己的經驗,我喜愛攝影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出於一種「誤會」。有一個真實的例子,我記得我在 SONY 上班的時候,他們訓練我如何將一些芝麻綠豆的功能說成很重要的功能。譬如將人的拍照情境分成十幾種,然後分別對應在十幾種內建的模式上。可是其實認真瞭解光圈跟快門模式,大概半個鐘頭就可以掌握大部分的狀況。我當時很不解,為什麼要讓攝影變得這麼囉唆,但很快地我了解到這種複雜性帶來一種吸引力。我們會想,攝影真的好有學問,所以我們買了一台台不知道如何使用的相機,然後幻想有一天我們熟練之後,就可以通達美麗的境地。這很類似宗教上法門的迷思。當信徒專意於各式各樣的修行法門,他自然地就會肯定有一個終極之道的存在。

與此類似另一個例子是,我在公司中經常要學習如何將每一台相機都說成經典。然而由於現在相機更換速度的頻繁,有時候根本沒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將大眾「弱智化」(借用討論公共知識分子消失的概念,不是要罵人),我們必須讓大多數的群眾都覺得自己面對相機像個智障,譬如我開課的時候要花十分鐘講解怎麼樣把一個鏡頭接到相機上,然後我們就可以將細微的相機變化放大,讓 CP 值藉由「弱智化」消費者來提高。

廠商對於我們的影響不只是在購買端,同時也影響我們的風格與喜好。我曾經在相機網站短暫工作過一段時間,當時我負責撰寫評測文,雖然我並不擅長做這件事。然後我發現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就是大部分我為了評測所拍出來的照片,其實跟一般網路上所喜愛的照片幾乎一模一樣。其實都是適合表現相機特色的照片,譬如高 iso、廣角、與淺景深。我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這些照片先天就是美的,而是它們有助於表現相機的特性,所以成為了美。而學過基礎行銷的都知道,這就是廠商創造了我們的需求,然後這些需求又轉化成為我們的美感,讓我們覺得需要拍這些照片,所以才會回過來購買這些相機。我不是行銷方面的專家,所以後面就不多說了。

結合我在 SONY 跟相機網站的經驗,我發現我們對於攝影的愛好很大一部分是跟相機廠商的策略有關,而這又因為相機廠商與媒體的結盟而擴大它的效應。無數的部落格、外拍模特兒、還有攝影師與相機廠商有合作的關係。在他們的立場,他們很明確是在從事行銷的事情,這再正常也不過。但是在觀眾的立場,這就變成了攝影的全部。

心理學上描述這樣的狀況是一種「錯置」(misplacement)。譬如有一個例子,某個愛喝咖啡的人他每天都到一家咖啡廳買一杯低咖啡因的咖啡。但是有一天做咖啡的小妹忘記了,所以給了他一杯正常咖啡,但是那個人不知道。他只覺得臉頰泛紅、心跳加速,他心想,到底怎麼了,會不會我愛上了這個女生?結果,他真的愛上了她。我們對於攝影常常也是如此,我們喜歡的可能是質感、是外出、是探究新功能、是與人接觸,但我們以為我們愛的是攝影,因為攝影太方便了,方便到好像可以把所有好的事情都納入其中,以至於我們忘記,在這些好事情的深處,攝影的本質是很冰冷的,與任何事情都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汪正翔】
攝影創作者。目前看得見,會按快門。
部落格:http://seanwang.4ormat.com/

#汪正翔 #攝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汪正翔
攝影汪正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