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書報亭|一本寫給影視產業工作者的雜誌:《Le Film Français》

電影書報亭|一本寫給影視產業工作者的雜誌:《Le Film Français》

作者許境洛
日期13.12.2018

《Le Film Français》(法國電影)是法國電視電影發行、版權經紀買賣、電影廣告行銷和大小影院圈子裡最重要的一本雜誌,雜誌的副標坦蕩蕩的掛著:「第一本給影視產業專業人士的週刊」。它的重要性在於它的即時性,畢竟在電影發行界,跑得比同業快的人有更多的機會:第一個搶下某部片子在特定地域的版權、早先在熱門影院排到上映檔期、得獎片最好在得獎後一年內上映院線影廳⋯⋯等皆決定性地影響發行業的盈餘起落。

雜誌的週刊性質正好跟上了產業節奏,每週五出刊的版面,可以看到當週上映影片(在法國,電影於每週三上映)的票房數字、觀眾背景組成,讓發行業者能夠快速的根據統計資料轉換宣傳方向和廣告策略;對版權經紀公司來說,因其主要工作為全球性的電影版權買賣(一個法國版權經紀公司能夠買下一部阿根廷電影的全球版權,再一一在各個國家將版權賣出),這些票房資料能夠在和其他國家的發行商商業交涉上,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除此之外,一部分《Le Film Français》的雜誌版面則留給「影片筆記本」(Le Cahier Film),每週更新列出正在籌備的影片計畫、拍攝中的影片、後製中的影片以及即將上映的影片。對於一般觀眾來說,這樣的資訊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對於發行業者、版權經紀公司等,卻是摩拳擦掌的爭奪之地。一部名導的片子,通常在媒體上宣告確定製作,很多時候連卡司都還沒確定,發行商或是版權經紀公司就已經上門談生意了。發行和版權公司的競賽中,比誰跑得快,也比誰眼光精準;法國知名作者電影版權經紀公司 Celluloid Dreams 手上握有幾乎北野武所有片子的版權,這就已經不僅是速度的問題了,識貨的人在第一部片就看準了一個導演的未來發展性,懂得持續經營與導演的關係。

IMAGE

每週上映電影票房組成分析(性別、年齡、觀影狀態)

IMAGE

「影片筆記本」專題。每週更新正在籌備中、拍攝中和後製中的影片。

走在影展紅毯上的人總是導演、明星,作為產業的火炬傳遞手,《Le Film Français》自 1994 年起每年推出「法國電影獎盃」 (les Trophées du Film français),除了「最佳票房電影」和「最佳觀眾票選電影」,也將大眾的目光導向「年度最佳發行商」及「年度最佳製片及導演組合」。畢竟,電影產業細密龐雜,從拍攝、製作到發行,每一個環節都仰賴大量的人力,其中也有許多優秀的工作者,卻總是被遺忘在人群最外圍的黑暗處,沒被看見。《Le Film Français》每年二月頒發獎項,表揚盡心盡力推動電影的發行業者,沒有他們,再怎樣震撼人心的電影都沒辦法來到觀眾眼前。

作為影視產業的指引明燈,1944 年由 Jean-Bernard Derosne 和 Jean-Placide Mauclaire 創立的 《Le Film Français》,在 1966 年併下《La Cinématographie française》,經過七十年的今日,仍然穩定出刊,依賴的當然不只是即時的數據分析和一手資訊,雜誌更參與了從二戰結束以來各個重大的視聽產業辯論:戰後產業重建、好萊塢興起、電視及網路的出現,直到現今的新媒體、VR 甚至威脅影院命運的 Netflix。

法國電影產業與 Netflix 恩怨錄

曾經,電視的出現威脅電影,爭奪觀眾的目光。今日,螢幕之間的戰爭顯得更為劇烈。大家都會同意,自從 Netflix 將其大手伸向電影製作,限制其投資的電影進入影廳系統,頓時在電影發行產業攪動巨大的波瀾——數位時代,我們需不需要新的著作權法和影視法?面對技術的革新,產業應該如何回應?第 3829 期《Le Film Français》帶我們回到十一月初在第戎(Dijon)舉辦的「電影產業會面」(Rencontres Cinématographiques de Dijon)現場,此會面由「作者、導演及製片公民團體」(Société civile des Auteurs Réalisateurs Producteurs,簡稱 L’ARP)每年舉辦,目的在聚集專業人士,針對產業現況討論、瞻看未來。

《Le Film Français》規劃兩期(第 3829 期和第 3830 期)版面給這個法國第七藝術大拜拜,在新任文化部長 Franck Riester 施行影視法改革前夕,從電影製作商角度來重新爬梳影視面臨的困難。L’ARP 的總理事 Radu Mihaileanu 在 3829 期中的專訪提到:「現在有越來越多線上影視訂閱網站,因為訂閱、因為是會員,所以我們才能夠看到特定的片子。」他接著以今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獎片《羅馬》為例:「片子被限制在小圈圈裡,如果沒有訂閱 Netflix,我們將永遠看不到這部金獅作品。」(註1)

他接著提到:「電影是在一個原型裡,探索多樣性和獨立性的媒材,而數位視聽媒材則以刺激消費為主要目的。為了延續電影的基本價值,在全球市場上,當出現了危險的經濟體系,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能力去支持那些有獨立價值的事物和那些帶來多元文化的事物,而不是擁抱摧毀文化多樣性的系統。」側面批評 Netflix。

IMAGE

2018「電影產業會面」專題,圖為 L’ARP 的總理事 Radu Mihaileanu。

法國電影產業和 Netflix 的恩怨說不完,一切爆發的導火線要從去年的坎城影展說起。去年五月,線上觀影平台巨頭所投資製作的兩部電影——《玉子》和《邁耶維茲家的故事》入選影展,獲得極好的評價。Netflix 隨即希望在法國,也跟其他各地一樣,同一時間在平台上上映電影,然而,第一個面臨的困難是法國影視法:所有線上觀影平台如果希望播出一部電影,必須等到其影廳上映36 個月之後,才能在平台上播出。為了讓兩部片子能夠早點在平台上播出,Netflix 使出絕招,乾脆放棄在法國影廳上映,直衝平台,此舉引起爭議。

先不論 36 個月是不是真的太久了,但這輕蔑坎城主場國影視法的舉動,埋下了今年坎城影展主席的回馬槍。主席 Thierry Frémaux 宣布,若一部電影想要進入坎城主競賽,前提是,必須要能夠在法國影廳上映。意思是,若沒有在法國影院上映的計畫,參加非主競賽還是可能的,但 Netflix 顯然受到激怒,毅然將其投資的所有片子撤出影展。許多人或許批評影展立場保守,或許批評 Netflix 為其利益犧牲電影導演的名聲和曝光度,但追根究底,這不是傳統電影發行商和線上平台之戰,不是誰保守、誰開放,而是法國和美國之間觀影文化相異引來的紛爭。

法國長久以來將觀賞電影視為某種「共同經驗」,在影廳上映、影評在媒體上評論、影片角逐影展獎項等等是必經之路,是這一連串「和觀眾共享」的過程,讓一部片子得以在記憶中留下來。光是看巴黎那些還是高朋滿座的獨立影院,就能夠理解這樣的觀影經驗是存在文化裡的,「走入影廳」這個行為比看電影本身更能表達「法式傳統」。「法式傳統」這詞或許顯得空泛,實際的例子是法國連鎖影院推出一張卡看到飽的制度,藝術影院也推出優惠聯合套票,再再都指向「走入影廳」這個選項。

另一方面,是美國式的「個人口味」至上,以價格和方便為主要的訴求,觀眾能夠在任何情況下觀看電影,個人選擇非常多且自由。這是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的市場運作使然,因為美國電影產業因應市場而生,產業隨著市場方向發展,小螢幕贏得觀眾的支持甚至成為和坎城較勁的巨頭,也可想而知。Netflix 的平台內容總監 Ted Sarandos 面對坎城的排擠,尖酸的丟下一句:「我們在面對的是電影的未來。如果坎城想要被卡在歷史裡,that's fine。」(註 2)

與法國電影產業一起思考未來

坎城其實並不在乎也管不著 Netflix 在法國以外想要怎麼推出其投資的電影,法國反感的是 Netflix 拿電影作品作為籌碼,認為這樣無疑是綁架觀眾進入單一觀影體系。畢竟,作為一個觀影人數非常多、年齡層廣泛的國家,如何讓每個觀眾都能在平等的狀態下接觸電影,極為重要。這也是為什麼 L'ARP 多次強調政策的平衡:「這和文化政策的信念有關:公平和平衡非常重要。如何在眾電影投資方裡找到平衡,而這樣的平衡能夠讓所有觀眾都有機會看到作品,一視同仁,一切公平。」

這背後當然有法國對於自身電影產業的保護主義,另一方面也防止 Netflix 這樣的影音龍頭壓垮獨立影院、獨佔優秀的電影作者,讓「看電影」這件事走向精英俱樂部的訂閱模式。《Le Film Français》在此凝聚法國電影業界的共識並發聲:「如果沒有制衡的一方,我們能夠很容易地想像:有那麼一天,Netflix成功的取得大多數導演的信任,擁有大多數影史重要的電影,這時候,它要怎麼操作這些電影、怎麼哄抬價格,都只能任由宰割。」

不過,為了迎接新的觀影時代,法國文化部也做了讓步,視聽法改革將原本的 36 個月縮短為 17 個月,希望在不同的觀影習慣之間取得平衡,也保護產業發展。儘管此項改革對擁抱數位平台的從業者認為「毫無誠意」,但是,為了避免走向獨佔模式,政策制定方堅守立場。第 3830 期的《Le Film Français》以 Radu Mihaileanu於「電影產業會面」的回應,期許法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法國必須有勇氣去證實和分辨哪些是平衡的,哪些不是;哪些是現代的,哪些不是;哪些允許文化的多樣性,哪些摧毀它。」

七十年來,《Le Film Français》和法國電影產業站在一起。在現今影音革命的震盪下,提出問題、開啟辯證,讓產業機能因應時代,同時保護創作的獨立和純粹。

IMAGE

《Le Film Français》規劃紀錄「電影產業會面」的兩期。有趣的是左邊第 3829 期以柯恩兄弟與 Netflix 合作的《西部老巴的故事》為封面,右邊 3830 期則是以進入今年坎城主競賽的《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為封面。

註1|此案例適用於法國。另為符合奧斯卡報名規則,Netflix 選擇在全球限量上映此片。
註2|出自《費加洛報》文化版,2018年5月3日。

【電影書報亭】
電影播畢,總有人獨自回到書桌前,不斷重返、回溯自己與電影面對面的漆黑時刻,化而為文。從有電影開始,就有人渴望書寫電影、閱讀電影。街道書報亭架上一本本電影雜誌,一篇篇電影文字;我們帶著電影而來,觀影者和電影工作者在此相遇、衝撞、爭論、和解、別離。電影書報亭,是深愛電影者的精神聚場;在此處,則是以法國電影雜誌為主的系列介紹文字。

【許境洛】
出生台灣,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研究所導演組在學生。曾執導短片《泥娃娃》,並參與法國、比利時共同製作影集《事實上…》(En Fait…)的拍攝和製片工作。大學念劇場燈光設計,所以貪心的時候也做劇場。

#雜誌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許境洛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