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遊牧民族的工作可能,專訪 Kafnu:來到一個沒有正解的時代

數位遊牧民族的工作可能,專訪 Kafnu:來到一個沒有正解的時代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30.08.2019

Charles 平時接案、在線上授課,抱著一台筆電,可以隨時移動到不同的時區上下班。抵達台北後,他在工作之餘,也試圖慢慢認識這座城市。

網路版圖不斷擴張的世代裡,一群新興的「數位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展開了他們的旅程。透過遠端辦公,他們一邊工作、一邊遊歷各地,漸漸轉化過去觀念裡工作/休閒的二元對立。這樣的工作型態,在亞洲或許仍不普遍,不過在台灣,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與 freelancer,也開始改變傳統產業的生態,注入更多自由的氣息。

落腳台北後,Charles 在網路上尋覓合適的空間,最後選擇了 Kafnu Taipei。在這裡,他有時辦公、有時休息,有時當起瑜珈老師,帶大家進行紅酒瑜珈、啤酒瑜珈等舒心放鬆的課程。開放的場域也促進了人與人的相遇,例如 Charles 就在此與其他會員們交換台北美食地圖、揪他們一同探索台北的腳踏車道(顯示為比台北人熟台北)。在 Kafnu 的安排下,他甚至在近期與理科太太合作了一支關於瑜珈的影片。

和我們分享 Charles 故事的是來自 Kafnu 的 Eric 跟 Eva。在斜槓模式持續興盛的當下,人們越來越需要美善自在的工作環境、交流的可能,而 Eric 和 Eva 站在這股浪潮前端,也積極嘗試在其中建立一個活潑的生態圈。給夢想成為 freelancer 與斜槓工作者的你:究竟走在台北前端的工作/居住共享空間是以怎樣的思維經營?線上與線下社群,又有什麼結合與激盪的可能?

如果辦公室擁有陽光、拉霸機、水族箱

我們都看過 Google 辦公室裡的遊戲間、Pixar 百貨公司般的室內設計,知道舒適有趣的環境,孕育著可能的靈感與火花。座落在寬闊十字路口的一角,Kafnu 主打整面整面的大窗,將陽光引入大樓裡每一個角落,「陽光就是讓人很有精神的元素。」Eric 說。

陽光以日常卻重要的方式影響著人的心情與健康,在 24 小時開放的 Kafnu 裡,每一個巧思,小從講電話的隔間,大到設備完全的錄音室或攝影棚,都是無所不在的陽光,讓會員們更加專注投入在自己的志業裡。

空間設計除了影響個人,也影響社群型態的塑造。以 Kafnu 為例,社群經理 Eva 就經常思考如何透過空間促進交流,營造一個更加活絡的社群。她是最早來到 Kafnu 的員工之一,抵達時這棟大樓還未裝潢,而那種開闊性則一直保留到現在。「所謂社群就是,把大家聚集在一個空間,讓大家有所互動。」

在 Kafnu,每層樓都有可以放鬆、吃飯、聊天的休息室。為了促進交流,Kafnu 在這些空間舉行每週一回的「Afternoon Tea」跟「Happy Hour」,讓會員們在吃點心、喝啤酒的放鬆狀態下有更自然深入的互動。「我們還找了一個拉霸機來,每個人就要壓不同的啤酒來喝。有些人不會壓啤酒,可能就會有別人說『那我教你』,從這種簡單的事漸漸產生互動,讓大家慢慢認識。」雖說是執行面上的思考,但每個細節都呼應到 Kafnu「創造交流」的核心價值。

IMAGE

K GYM 健身空間。

IMAGE

共享工作空間。隨意選擇適合的位子,在舒適的空間中完成工作、也與人交流。

 

IMAGE

一樓的 Morsel 餐廳,適合在忙碌中小憩,也可邀請好友一起來放鬆。

IMAGE

挑高的捲雲展演空間,可以遠眺台北市景。

 午茶散會後,每個人又回到自己的工作裡。走經每層樓的休息室時,我發現牆上都鑲著一面造景精緻的水族箱,據說,這是許多會員私心最愛的設施。能在忙碌工作的間隙裡,放空地望著彩色的小魚,悠悠慢慢地探索水中世界,確實是很紓壓的享受。一個好的工作空間,或許是這樣:有交流,有獨處,有工作也有休閒,每個人都是一尾魚,在水藻間找到自己喜歡的位置。

每個人都是一個 TED

上班後思維僵化,是許多人共同的怨嘆。學生時期經常接觸不同領域的人,激發新的想法;開始工作的生活卻永遠在一個產業裡兜圈,無法逃脫同一套思考模式。聆聽另一種聲音,能讓思想更加周全,不同領域的人與思維,因此成為一個社群裡珍貴的資源。在 Kafnu,任何想法都是受到歡迎的。

會不會擔心內向的人無法融入社群,參與交流?Eva 表示,員工們都會邀請所有會員參加 Afternoon Tea 跟 Happy Hour 等活動,不過沒辦法勉強他們。作為主辦方,最重要的是一直做下去,緩慢塑成一個空間的開放性,「其實很多時候,你看到隔壁的人起身去吃下午茶,自己也會產生一股動力,覺得可以去看一下。每次簡單聊個幾句,其實還是可以漸漸認識彼此。現在這邊的會員,至少都互相叫得出名字。」「其實跟別的地方一樣,什麼樣個性的人都有。有些真的很 outgoing,會主動認識不同的人、和別人分享零食之類的,也有些會一直塞著耳機自己工作。」Eric 說,「因為每個人注重的點不一樣:有人就是需要一個空間,也有人更重視這裡的社群網絡。」

不同的名字,有著不同的背景與想法。其實,即便是在相同的領域內,彼此之間還是能得到寶貴的經驗分享,「比方說有人想瞭解區塊鏈,剛好另外一個會員曾經做過區塊鏈,就可以提供自己的經驗給他。」Eva 舉例說明。Eric 延續她的概念,引用了 TED 的 slogan「Ideas worth spreading」。從會員私底下的交流,延伸到活動企劃端,他希望在未來,Kafnu 能更主動地促成社群的互動。

點開 Kafnu 的活動,幾乎每週都有許多不同類型的課程與聚會,從行銷、人資、創業心法、讀書會、調酒課、電影放映到 Swing Dance、瑜珈,具顯了人與人之間的互補可能。Eva 補充,他們也會透過空間交換與外部團隊接洽,有時會出現戰犯音樂、熊仔老師這樣用錢也買不到的線下活動機會。

Eric 曾經參與 TED x Taipei 早期創立,如今來到 Kafnu,依然欣喜見到這種交流,「我發覺每個人都有他很獨特的故事跟經歷,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 TED,都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想法。之後我們想辦更多互相交流經驗的活動,不管是旅行的經歷、工作的經歷,都有一個平台能讓大家更認識彼此,也希望能激發更多新的觀點。」每一個個體都帶著自己獨特的才能與性格到來,共同形塑出一個社群的整體個性,讓它成為一個活生生、多樣而獨特的生態系,每個人汲取所需的養分,也成為別人的養分,在不斷交集的世界裡互利共生。

社群串連:只有可能,沒有解答

在數位時代,當我們討論社群,討論的經常是線上社群網站營造出的同溫層。這樣的社群,許多時候充斥著同溫層內的喧囂與回音,卻缺乏有機的互動。當我們偏安於這樣的社群,其實也逐漸與他人拉開距離。「線下更多是情感的交流。」舉辦過 Kafnu 多場大型活動的 Eva 做出這樣的觀察。

她舉了過去與女人迷合辦「我愛我節」的例子:「那是一個整棟樓的活動,各個講者帶著不同的聽眾進入不同的樓層空間。除了講者分享的內容外,聽眾也可以在過程中體驗這個空間與講者之間的關係。」藉由這次合作,女人迷的讀者認識了 Kafnu,與這片空間產生了更多的記憶與連結,實際的參與與體驗,讓空間與人的溫度被感受到,這是線上的社群所無法取代的。

Kafnu 重新找回線下社群的重要性,除了讓社群內部充分交流,也不斷尋求串連的新可能,讓這個社群更加多元。「當別人認識並喜歡上我們這個空間的時候,就會開始設想一些合作的可能性,那我們也歡迎各種合作的可能性。」

「我覺得社群這件事,沒有人知道它真正的答案是什麼。」Eric 說。社群與交流,沒有 SOP,他們只能不斷地嘗試,像一個鑽木的人,等待火的發生。採訪當天他們說,Kafnu 是一個斜槓人聚集的地方,其實,這個世代本身即是一個斜槓的世代。當領域的界線漸漸模糊,工作型態更加自由,社群提供了傳統產業外的種種資源,為每一份理想提供光明與營養,支撐它們在未知當中探索、茁壯、開花。

【Kafnu Taipei】
網站|臉書近期活動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馬揚異
攝影洪以樺 Chair Hong
圖片提供Kafnu(環境照)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