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教,可以學」:張乾琦報導攝影工作坊成果展

「不能教,可以學」:張乾琦報導攝影工作坊成果展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3.07.2012
以代表作《鍊》、《紐約中國城偷渡客》聞名攝影界的張乾琦,是唯一具有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終生會員資格的台籍攝影師。一向不輕易舉辦工作坊的張乾琦,於 2012 年特別接受台北知名藝廊 TIVAC 的邀請,開設了首次在台的報導攝影工作坊。與會的 12 位學員皆是經由激烈競爭,所評選出來的,他們在 7 月 16 日至 21 日六天裡,接受張乾琦嚴格且精實的指導,每天都處於不停拍攝、討論、編輯、評析的高壓狀態裡,學員在工作坊成果展上說:「收穫很多,但總算是活過來了。」

(攝影作品 / 李浩)

(攝影作品 / 李浩)
在法國修讀攝影學校的學員李浩,特地為了張乾琦難得開辦的工作坊回台,他所發表的作品,呈現出人們受到資本主義影響,生活就是不斷地重覆與堆積,因此以重複曝光的手法,表現外在生活的環境和路徑,並請被攝者以近乎裸身的方式,置身於平時收納、堆積物品的層架前,呈現這些人的內心風景;外在與內在,皆有層層堆疊的元素作為呼應。

(攝影作品 / 張子謙)
 
而就讀政大廣告系的學員張子謙發現,即便威權時代已過,蔣公銅像仍然存在人們的生活中,與週遭的環境產生有趣的互動,他好奇這些銅像對於現代人究竟存有什麼意義,於是走訪台灣各地,拍攝各種樣貌的蔣公銅像,透過他的鏡頭,我們得以窺見人們如何看待這些舊時代的精神遺跡。​​​​​​
 

(攝影作品 / 陳依雯)
 
來自花蓮,東華民族藝術所的學員陳依雯,2011 年十月開始進行這次發表的創作。起初只是因為注意到,道路施工現場有各式各樣的假人,而開始拍攝假人大頭照。隨著創作的深入,與工人也建立了深一層的認識和情感,後來為了進行更多拍攝,甚至會隨著工班出工。「後來都把他們當朋友了」,這是陳依雯意料之外的收穫。拍攝期間還得知許多不為人知的趣事:假人的法規名稱其實是「電動旗手」,假人的表情和裝扮都出自工人之手,且假人彷若一起在工地打拼的夥伴,還會被工人取名。陳依雯希望藉由這項創作,讓越來越多人關注,並尊重這些默默在社會底層打拼的工作者。
其餘的作品主題包含街頭女體、神像、出家人的家庭等,學員們洞悉社會與生命議題的能力,一一顯露在精彩的展出中,並讓人感受到他們在攝影創作上,無所懼的堅持與熱情。張乾琦特別提到:「攝影不能教,但是可以學。每位學生的資質本來就優良,我只是針對個人潛在的部分,試著激發他們更多的可能性。」
 

(難得開辦工作坊的紀實攝影師,張乾琦)
 

(經過六天的密集訓練,總算領到結業證書。)
 

(學員間互拍的人像作品。)
 

(張乾琦重視過程,特別將學員練習的作品、筆記拼貼成照片流,讓人一覽學員成長的旅程。)

 
台灣的攝影教育與國外相比較,明顯不足,對於熱愛攝影的這些人而言,除了靠自學、尋求有限的資源,似乎只有出國深造一途;但無論是什麼形式的藝術,都不該只是富者的玩意兒,隨著一些攝影人有意識地開設工作坊、舉辦教學活動,我們彷彿看到攝影美學觀、攝影教育在台發展的一絲曙光。
張乾琦報導攝影工作坊成果發表
展期:2012 / 07 / 21 (六)~ 07 / 29 (日)
時間:11:30 - 19:00,週一休館
地點:TIVAC 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市八德路三段 12 巷 52 弄 16 號)
#藝文 #攝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周項萱
攝影周項萱
圖片提供張子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