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神宮大鳥居MIT?你不知道的台灣木工職人故事

明治神宮大鳥居MIT?你不知道的台灣木工職人故事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7.11.2017

在一個名叫「森林系男子」的 Medium 頁面上,可以看到以下訊息:

「明治神宮的大鳥居是台灣運過去的。第一個鳥居在 1920 年代啟用時,取台灣阿里山林場的 1200 年扁柏。第二個鳥居則是在第一個鳥居於 1965 年被雷擊之後,向振昌木業買來丹大林場的 1500 年扁柏⋯⋯據說因為在阿里山上的砍伐過於激烈,最後在 1935 年搭起一座『樹靈塔』,祭祀這些被砍的檜木。」

有關台灣木頭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只是我們都不知道。例如,台灣過去曾是世界一流的木業大國,有世界名列前茅的加工技術,等等。

「森林系男子」其實是行人文化實驗室今年成立的新團體,說起台灣木業冷知識帶點幽默,但最主要想做的,還是讓大家認識台灣土生土長的木業。行人從出版出發,但時常不只做出版,而是擇定單一主題擴充各種理解該議題的面相。《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挖掘活字印刷、《討海魂》帶大家出海,去年《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和啤酒廠商合作設計了三款玻璃杯,募資成果讓台灣幾乎消失的玻璃業有了甦醒的契機。今年的《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則是探索台灣木業,除了使用快失傳的「跳台」技術製作三款木杯募資,還要用展覽把木工廠帶到市中心。

整個企劃背後的想法,其實可以追溯回我們認知中台灣「代工王國」定位。如今說起代工年代,多半帶些不知創新的貶義,但行人總編周易正提到:「我們覺得代工是台灣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面對它,並思考它在我們的文化中還能夠扮演什麼角色?可以如何繼續發展?」屬於我們的代工文化,養成一代台灣師傅高度的專注力及熟練的技術,更是台灣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未來也能以不同面貌留下來的文化。

行人以長達半年的時間深入產業,拜訪上中下游的各級工廠,找到了快要消失的傳統技術——跳台。此技術發源於日本會津,卻是由美國人在豐原設立公司而引進台灣。當時在豐原人盡皆知的「美國公司」,實名為「米爾帕赫羅公司」,便是以「跳台」技術生產沙拉木碗出口至歐美。當時產業蓬勃,還在嘉義設立木工班,培訓學生畢業後直接投入工作;後來,許多師傅從美國公司出來創業,許多獨立的跳台工廠則開始出口漆器至日本,造就現在豐原以「漆器」聞名的現況。

以「不只是代工」的思維來看這樣的歷史,行人進一步期待能用這個技術開發出屬於這個世代的產品,進而構築台灣的職人文化。他們重新設計產品,以老師傅阿煙與跳台為主角,設計出三款木杯並募資,希望將這樣的職人工藝帶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跳台與木器:未完成、完成與待續」展覽則將跳台技術拆解,讓設計師在展間內可以理解原理,產生與技術共創的思考空間;讓享受生活的人們,理解台灣的職人工藝;更讓老師傅看見一生專注的技術登上舞台,從自我肯定到社會氛圍的建立職人文化。希望台灣長出來的木頭和人,再也不是飄洋過海才產生價值,而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被認可、生根出文化。

【跳台與木器:未完成、完成與待續】

時間:11/03-11/26,詳細時間請見此
地點:同安樂(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242 號 2 樓)
活動網址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7/09/30

#跳台 #代工 #木器 #傳統技術 #木作 #行人 #文化 #台灣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溫若涵
圖片提供行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