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婁燁、賈樟柯之後⋯⋯中國八〇後導演生態群像

張藝謀、婁燁、賈樟柯之後⋯⋯中國八〇後導演生態群像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5.06.2019

[ 文|馬曼容 ]

1980 年代,中國電影的產製開始蓬勃發展。前有第五代導演以傳統民俗文化為題,強烈的色彩風格,重新回望舊時代傷痕,體現改革初期的新思想中國。來到第六代,則從影像本體出發,描繪生活的寫實面貌,也關注草根人物生存狀態。不遵循被建構好的影視體制,跳脫時代框架的自由與叛逆,成為這一代的指標特色。

風格的多元嘗試及題材領域的不斷擴展,讓該時中國電影成功在世界嶄露頭角,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當張藝謀、陳凱歌、賈樟柯、王小帥、婁燁等人,從初出茅廬的新銳身份,轉變為躍上大舞台的知名導演,他們繼續遊走於商業及藝術之間,拓展個人作者風格。而在他們身後,也有一群承先啟後的 80 後新銳創作者們,延續先輩們的電影之路,以具顛覆性的影像實驗,開創屬於他們的電影新視野。

IMAGE

《乘客》(Give Me A Ride)

中國 80 後世代,可說是在夾縫中誕生的一代,他們所要面對的產業環境,是經濟飛速發展、影視熱錢滾動的商業電影市場。當原創 IP 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項目,票房也成為投資方的主要考量,更因網路平台的迅速崛起,改變原有的電影產製生態及閱聽者習慣,不少後起之秀更早已轉向可圖利的電影之道。但之所以讓這群電影創作者綻放光彩的原因,不僅出自於個人對藝術追求的堅持,另一方面,政府及影展也積極推動新進影視人才的栽培。諸如西寧 FIRST 青年電影展、平遙電影節、上海電影節等,通過影視項目的創投媒合會,讓創作者藉此拓展影視人脈,獲得製作缺口的資金,也為日後牽繫起合作機緣。此外,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主辦的「青蔥計劃」,則針對劇本的孵化評選及導師工作坊的指導,讓青年導演逐步完成他們的長片作品。加上更多幫助電影新銳的製作公司,如導演寧浩的壞猴子影業,主持的「七十二變」電影計畫,及國際發行商視幻、赤角的成立,也為創作新鮮人們提供另一條讓作品走向國際的捷徑。

IMAGE

《女他》(SHe)

這樣的集體現象,或許不能歸類是一股中國新浪潮的誕生,反而是因現實大環境所迫,年輕創作者該怎樣在僧多粥少的中國電影圈裡突圍,佇立於這擁擠的人才世代。當一人作業的工作台、靠親朋好友組成的小劇組,與入不敷出的微薄製作費,都成為這群獨立電影工作者的日常。不願放下電影夢,也不願向現實妥協的他們,透過努力堅持所換來的甜美果實,終屢屢在各大影展獲得亮眼成績。尤其新銳導演們的驚人產量,更讓世界的焦點再次轉向這群後生可畏的中國 80 後世代。 

不同於出自北京電影學院的第五代導演,或是具反思時代精神的第六代導演,這群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青年導演們,不再有明確的世代劃分,能讓他們能被集中討論的,是如何別於過去不易獲取觀影機會的稀缺時代,通過當今更富足的影視資源及學院教育,來增加對電影美學的觀察。大量觀影經驗,成為他們補足電影知識的管道,舉凡歐美到東南亞,甚至地緣相近的港台,都是這群新銳創作者的電影啟蒙。吸收、反芻、再編織,也反映在他們的影像美學中,透過長期累積的批判思維,重新解構影像,探討創作的本質與邏輯,並融合對藝術的獨特見解,與視聽手法上不斷的嘗試摸索,磨礪出獨樹一幟的作者印記。

無法被概括的多元主題,及在音畫上不可被歸類的實驗手法,或許也是 80 後世代不能被輕易定義的主因。綜觀他們所取材的故事,有的以自身經歷為背景,從童年回憶裡保留家鄉的熟悉面貌,透過剪輯上的多重互文,產生時間與空間的微妙疊合。出自 1996 年出生的祝新之手,《漫遊》(Vanishing Days,2018)以宛若阿比查邦的亞熱帶濕潤氣息為底,結合蔡明亮電影中潺潺水聲的母親意象,在有機組建的聲音及影像裡,帶領觀眾穿梭於現實與虛構之間。敏銳的電影美學與才氣,僅以兩萬人民幣成本,帶來強大視聽體驗。

榮獲鹿特丹金虎獎的《完美現在時》(Present.Perfect.,2019),導演朱聲仄運用網紅當道的直播生態,擷取碎片化視頻拼湊,藉由虛擬空間對現實生活進行深刻反思,同時探討「直播」與電影的介質重組關係,引發觀影者激盪思考。歷時六年製作的定格動畫《女他》(SHe,2018),導演周聖崴則取材日常物料,融合性別及勞資處境議題,以鞋比喻為求生存的瘋魔吃人體制。極具批判性的劇情,一針見血地端詳這帶有性別刻板的制式社會。

IMAGE

《漫遊》(Vanishing Days)

IMAGE

《完美現在時》(Present.Perfect.)

除了鏡射當代社會思潮,不少電影也以熟練的視聽語言,抒發對生命的深刻體悟。導演許振昊將《乘客》(Give Me A Ride,2019)取景重慶,通過主角返鄉歸家的重新認識,在迷霧中賦予影像神秘氣息,也於蒼茫間匯集壓抑的孤獨靈魂,溼漉的內斂影像裡,沉浸出緊繃的人際關係。以輕鬆浪漫調性呈現的《星溪的三次奇遇》(Three Adventures of Brooke,2018),導演竹原青從一段尋找星星小溪的亞羅士打之旅,用三段式章回敘事的時空語法,交織洪常秀的閒聊與侯麥的悸動,道出人生機緣的甜蜜頓悟。

IMAGE

《星溪的三次奇遇》(Three Adventures of Brooke)

這群中國 80 後世代創作者,靠著富含魔力的藝術電影,不僅表達高速變化的中國現實,也思索個體之於時代的存在意義。他們向眾人證明,即使不迎合商業價值的獨立映像,依然可以從作品為本,藉由美學傳達,發揚出其最閃耀的光輝。

編按:本文原刊載於 2019 年台北電影節專刊,原文標題為〈在現實與理想間綻放特異光芒的獨立星體——中國 80 後世代的電影眼〉,經 BIOS monthly 編輯檯編修特別合作刊登。

【馬曼容】
台北電影節節目團隊。

【台北電影節】
時間|2019.06.27-07.13
官網粉絲專頁購票

#第六代 #電影 #中國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資料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