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折射的角落——重返特殊教育現場(上)

彩虹折射的角落——重返特殊教育現場(上)

作者
日期16.10.2011

開始構思這一篇訪談該如何進行時,我慢慢回憶起自己在求學生涯中非常短暫、片面的與特殊生相遇的經驗。

小學一年級時,因為對於教室裡狹小的課桌椅空間不適應,在位子上老是坐不住,結果就被老師調換座位到班上最後一排。「不然你一直在位子上扭來扭去,還會突然站起來,這樣會影響到後面的同學。」教室後方的世界果然是讓人自在不少,我也開始注意起同樣被「安排」到這附近的人,例如,坐在教室最內側,位子周圍總是堆滿垃圾的一位男生。他的身材對於小一男生來說算是非常壯碩,總是以奇怪的姿勢「盤踞」在自己的椅子上。上課時大部分時間都很安靜,偶而會突然高叫出聲,但也沒什麼人搭理他,包括老師。幾個星期後,這位男生不再出現了,而身為幼稚園總是念不滿兩個月的我來說,離開學校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所以後來也沒多留心。

兩年後,當我有次幫老師送東西到教務處時,經過了一間不太一樣的教室,然後看到那位幾乎要從記憶裡消失的男生。我總算是明白那位男生當年去了哪裡。但真的是明白嗎?那件事情的意義,以及與之相關的更多事情,隨著後來「順遂」的求學生涯,好像被忘卻了,但仍會不經意地在某些時候被觸動。

就像我第一次看張作驥的《忠仔》,鮮明的意象彷彿與記憶中的身影合而為一。

這次接受我們訪談的是現任職於台北市南港國中資源班專任的陳聖婷老師。從進入特殊教育領域這條路,教學現場的點點滴滴,對於特殊教育現狀的反思,那些辛勞的、快樂的、令人深思的,甚至難以言喻的部份,在她的分享過程裡,除了帶給我們身歷其境的切面經驗,我想更重要的,這是一只敲門磚,提醒我們去看到可能被遺忘、或被偏見覆蓋的世界一隅。

 

門前的足跡

Q:訪談一開始,先簡單聊聊你的求學背景,為什麼會想成為特教老師呢?

A:我以前高中念景美女中,高三時準備推甄進大學,因為一類組文法商相關科系都沒特別偏好的興趣,詢問過學姊的意見後,就決定選擇台師大特教系。其實我當時對於電影相關科系很有興趣,但考量到未來就業,還是選擇了「老師」這條相對穩定的路。當時對於「特殊教育」的認識還很淺薄,只是約略知道會面對一群比較特殊的學生。後來就是推甄上了,大學四年順利念完,畢業後到天母的蘭雅國中實習半年,通過教檢,然後教甄考上了目前任職的南港國中,就一直到現在。當然過程中不免有些迷惘,難道這一生就這麼定下來了嗎?就是要一輩子面對這些學生嗎?從求學到工作這麼多年下來,心境其實是不斷改變的,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也會隨著各階段面臨情境不同的改變。

Q:「特殊教育」裡頭其實分成了「資優」與「身障」兩大領域,為什麼後來會選擇投身後者作為志業呢?

A:雖然所謂「資優生」也包括在特教的範圍裡,但或許跟個性有關,我比較關注、比較有興趣的還是在「身障」領域,這也是特教系主要關注的範圍。當然這也跟國內資優班老師的養成方式有關:他們多半是特定學科專長的老師,後來修習了一定量的特教學分後再轉任。所以對於正統特教系出身的老師來說,資優教育領域的出路相對而言偏窄,這樣的現實條件也造就了特教系以「身障」關懷為主流的現象。不過雖然有這樣的「分流」狀況,但如果是在學校特教組的行政業務上,仍舊是兩塊都會處理到,所以就特教老師來說,即使專長在身障領域這塊,對於資優教育仍然是有基本的認識。

說到特教組,這是學校裡比較特殊的單位,其實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小學校」了,因為會同時管到經費、學生事務,蠻多相關面向的事務都要處理,行政工作內容算是蠻繁雜的,不算是輕鬆的工作。因此一般學校的特教組長大概都是由特教老師們輪替擔任。

Q:那麼在畢業後實習、考試的過程裡,特教老師與其他普教老師之間有什麼比較不同的地方呢?

A:在實習時,不同科目間原本就是專注於自己所屬科目的教學活動,特教領域也一樣。像「資優」與「身障」,在實習時就會開始分流,這也會決定未來報考教檢時的資格認定。另外,在考教甄時,與其他普教科目老師的差異,大概就在於必須展現出自己如何能夠面對、處理特殊生之間差異極大的個人狀況,這點是相對於普教、一般生可能比較不容易發生的問題。所以在口試與試教時,評選上就會特別注重這一方面的能力。

重返教學現場

在聊到特教老師於教學現場的實務狀況前,首先說明一下特殊教育的前階段,亦即特殊生「鑑定」的流程是如何作業開展:

每年開學時,特教組會跟各班導師做宣導,說明特殊生鑑定的作業服務。直到學期中第一次段考成績出來後,有些學生的成績狀況很明顯與其他人有落差,班導師就會送出這批名單給特教組,另外也有些其他管道,像家長會通報之類的,會把可能是特殊生的相關資訊送進特教組。特教組彙整名單後就會開始進行篩選,這部份作業會視學校人數規模而定,如果學生人數很多,就會先進行一場「團測」,篩除一些應該不是特殊生的學生;剩下比較確定的部份,會由特教組內部分案,每位特教老師分配幾名學生,透過為這些學生施測,以及日常的觀察,綜合這些結果後做出「鑑定」報告,然後會在校內召開會議,讓老師與行政主管們了解詳細狀況。之後,這份鑑定報告會送到該縣市教育局編制下的「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由他們進行審核、議決。如果報告內容判斷結果是沒問題的,就會正式將該名學生納入特定的障礙類別,核定後,該名學生就正式成為「特殊生」。這就是整個鑑定作業的流程。當該名學生正式被認定為特殊生後,在教育、資源、福利上都會得到協助,例如最基本的交通車、獎助學金、學雜費減免,升學上有特殊管道,教學上就是針對個人的特殊狀況,而施予合適的教學內容。

Q:接下來聊聊特教老師在學校裡一天的教學與生活狀況吧!這部份想必與普通班老師會很不一樣?

A:我在南港國中先是擔任兩年的特教班導師,就從這邊說起好了。

早自習時間是特教班導師的工作重點。每天早上我會在七點半前到校,開始營造班級氣氛,播放一些輕音樂,指導學生們開始打掃。同時間我一邊要注意交通車的到校時間,有時會因學生的突發事件導致交通車到校時間 delay,這時老師就要去了解狀況。總之,七點半時間一到,導師的神經就要繃緊,因為像我們一班十個學生,每個人身障狀況都不同,需要考量的細節也不一樣。

打掃完開始早自習,這時學生們會有各自的活動:有些人會做「構音練習」──語言治療師會提供範本,讓有語言障礙或是口齒不夠清晰的學生跟著範本的指示學習發音跟咬字;有些學生會做物理治療師指定的功課,例如 CP(腦性麻痺)的孩子,他們就會在講台邊踏上踏下,練習肢體的平衡;職能治療師會指定精細動作的練習,這時就會看到學生們用很大的夾子去試著夾起乒乓球;還有些學生會讀故事書,或練習電腦打字。總之,這段時間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活動,也可以讓早自習變得比較有意義。我在當導師第一年時,早自習這部分常常弄得一團亂,一直到第二年時才慢慢上軌道。我甚至還想過一開始先帶大家來個隨音樂律動之類的,只是目前一直沒有成功,因為時間實在太趕了。台北市因為有交通車的服務,所以早自習的時間可能就會因為交通狀況而縮減。

早自習結束後我可能暫時沒事了,就會開始批改聯絡簿。我覺得聯絡簿是特教班導師工作另一個重心。因為學生們的口語表達可能不夠清晰,有些訊息的傳達就必須借助聯絡簿,而且這也是我與家長們溝通的重要管道。所以我很愛寫聯絡簿,有時寫完十本大概就會花掉超過一節課的時間。我會把學生很多細微的小事都寫上,例如「小明忘了帶便當盒」之類的,有時也會想是不是要這麼鉅細靡遺呢,但還是會覺得讓家長多了解一點狀況,彼此更多的溝通,會讓學生們的教育更完整吧。

學生們的課程安排,分成六大領域,內容以實用技能為主。例如生活教育,就是讓學生們學習如何生活自理;社會適應,則是教導學生們認識社區環境,可以使用的社區資源有哪些;還有實用語文、實用數學、休閒教育、職業生活等等。我當時除了固定負責的班會週會課,還有上過生活教育、社會適應、實用語文跟數學。其實當特教老師會接觸的領域算是很多元,但也蠻辛苦的。

到了下課時間,仍然要注意每個學生的狀況,例如女孩月經來了,就要陪她去換衛生棉,或者像有次一位過動的孩子忘了服藥,下課時就要看著他,以免他一直去逗弄同學。

中午時間就是協助他們去打營養午餐。我想,身為特教班導師中午用餐大概都不太好消化,因為還是得一直看著學生們吃完飯、照看著他們去刷牙、洗手洗臉、擦桌子、整理清潔餐具。而十個學生會有十種狀況,導師就要特別地留神。大概要確定他們都睡午覺了,我才能安心地吃我的午餐。

放學時,就是看著要搭交通車的孩子們一一上車,有家長接送的要等到人確定接到了,全部都順利離開學校後才能鬆一口氣。從這點上來說,我覺得特教班導師大概有點像媽媽的角色吧!

Q:所以其實可以這麼說,特教班導師面對這些學生,在教學工作與生活照看上,其實是互相結合,密不可分的。那在資源班這一年呢?情況是不是又不太一樣?

A:對,我上一年是在資源班當專任老師,主要是認輔身處普通班級裡的特殊生,有些是過動、有些是學習障礙、有些是亞斯柏格症。當資源班專任可以晚一點到學校,因為不需要看顧早自習。我另外還有教資源班的國文課。我覺得教資源班的課,嗯,自己算是還在摸索,畢竟才剛過第一年,對於班級經營的狀況還有待學習。因為資源班這些學生的自主意識相較於特教班學生來得高,所以不能用過去習慣的那套模式來面對。特教班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師「帶起來」,只要能適時給予增強或鼓勵,他們的學習意願都很高。但是資源班的學生蠻多情況是學習動機低落,他並不相信你那一套鼓勵、增強的辦法。另外,有些學生也很會出言「嗆」老師,所以有時候我就會被搞得很生氣,甚至下班回到家都還在氣。不過這些事情本來就是當老師需要去面對的課題,我想這些學生會出言頂撞老師,一方面或許是因為障礙狀況,另一方面是本身態度上的問題,而這其實就跟普通班學生一樣。但我想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長久以來在學習上的受挫,使得他們對於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而這也會影響他們對於老師的態度。

Q:除了面對學生的溝通,現在在當資源班專任時,與普通班老師、或學校其他行政人員,溝通的能力應該也很重要,這方面有碰到什麼樣的狀況嗎?

A:對,在當資源班專任時,確實有蠻多需要跟普通班老師溝通的機會。我常常會主動打電話給學生的普通班導師甚至任課老師,告訴他們這個學生的狀況,可能某些科目的學習上真的有困難,所以可以怎麼調整考試與作業分派方式。

我覺得一開始要跟這些老師們溝通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挑戰。因為可能電話一接通說自己是特教組的誰誰誰,人家根本也不認識你,或者開始談論起學生的狀況時,有時不免懷疑為什麼人家就要聽你的建議。所以剛開始我對於溝通這件事真的有些害怕,幸好經過這一年資源班專任,總算是比較習慣這件事了,可以比較自然地說出「那這件事情就請老師您多幫忙了」這句話。

Q:這算是從離開大學、正式進入教學現場後,面臨到比較大的挑戰嗎?從理論到實務經驗之間必須要克服的鴻溝?

A:認真說來,直到開始教書了,我才開始學習該怎麼當老師。過去在大學時自己可能太過專注於追求學業成績(編按:陳老師當年以第一名畢業於師大特教系、考教甄時也是北市聯招的第一名),一直在背誦鑽研枝微細瑣,想求好成績拿獎學金。後來開始當老師了才發現自己有太多能力上的不足,例如在溝通能力上,因為過去沒參加過什麼社團活動,學習溝通的經驗會少很多,所以現在與普通班老師、家長、學校行政人員各方面的溝通,都會是很大的挑戰。另外,以前在書本上念了那麼多理論,現在一個學生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你可能覺得有些不對勁,但又不知道他出了什麼問題,就要送他去做鑑定,找尋適合安置他的地方時,那才是真正學習特殊教育的開始。以前就是讀過書本上的東西,現在才是真正開始「學習」書本上的東西。

以前大學時,系上會針對各種障礙類別開課,說明什麼障礙類別會有什麼狀況。可是到了教學現場,除了要把過去所學融會貫通,有時學生的狀況可能是非典型,或是與其他類型相互融合,就像學障兼過動又兼其他的狀況,那些都不只是學術名詞,而是活生生在你眼前的人,在初面對時仍是會被衝擊。事實上,多數被判定障礙類別的學生都不會那麼清楚地呈現症狀,需要後續鑑定,持續地追蹤、觀察,才能給予最妥適的安置。例如,有些孩子可能看起來一切都沒問題,學習上也是很認真,但無論怎麼努力讀書就是成績低落,怎麼也無法提昇,這時他可能就是存有一些沒被發現的障礙狀況,而特教老師的工作就是去發覺、改善這樣的情形。但這會碰到蠻多的困難,像普通班的導師可能最常發現這樣的學生,但若他沒有主動向我們提報,我們可能也很難對此有所著力。所以溝通是一個環節,觀念上存在的落差又是另一個問題。

下篇待續)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溫為翔
攝影趙永寧
採訪協力新北市青山國中特教組長蘇聿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