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圈圈生活藝術祭】溫柔母性力量的繽紛呈現

【綠圈圈生活藝術祭】溫柔母性力量的繽紛呈現

作者
日期14.08.2014

生命裡最私密的互動──徐景亭的「乳汁」創作

Q1:當初創作「乳汁」這組作品時,概念如何發想?

A:

我剛開始聽到這個企劃概念,又是牧場又是乳汁,就在想該不會是要做一些牛羊豬之類的動物吧?幸好後來沒有成真。因為展區(日晷牧場)在整個「集乳計畫」的最前端,我於是就從乳品的最初概念開始想,於是想到乳汁,想到乳房,想到胸部。因為這次主題跟媽媽有關,也讓我想起以前帶小孩哺乳的經驗,所以概念的形成算是很直觀。

當乳房作為主要展品放到草地上,因為比例放大,遠遠望過去,靠近的小朋友就會像嬰兒在母親胸前撒嬌那樣,勾連記憶中的親密感。此外,接連在乳房上的擠乳器也像是漏斗狀的喇叭口,小朋友會想要靠在上頭對著喇叭口呼喊說話。從一開始的「乳房」概念出發,自然而然地將互動性納入裝置的設計。

Q2:在展品的施工過程裡,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A:

主要的困難來自於使用材質如何呈現出想要的感覺,裡頭也包含了預算與施工時間的考量。我想要做出有機的流動感設計,沿著放牧區排列成一道像是液態的痕跡。裝置的外殼材質是 FRP,很適合戶外展品使用,耐用度、品質、安全性都相當好。原本的設計是想做出表面平滑流體的感覺,但一來考慮到施工困難度與時程壓力,流體外型需要花更多時間來修正微調,二來完全平滑流體面的裝置近看雖然精緻,但擺放於戶外大展區其實並不顯眼,很多細節無法被突顯出來,所以最後就改以斷面切片再堆疊的方式來重現原本設想的概念。結果這樣的改變反而帶來出乎意料的效果,這種堆疊方式有點類似積木組合的感覺,多了幾分趣味感,讓展品更加可親近,小朋友也很喜歡。

Q3:這次「集乳計畫」的特色之一是找了很多具備母親身分的創作者加入策展,想請您分享母親的身分或與女兒互動的經驗是否也對創作產生影響?

A:

我其實不是那麼喜歡小孩的人,一向對於和小孩相處沒什麼耐心。但是有了自己的小孩後,透過跟她相處的過程,例如陪她念故事書、玩玩具,用她能理解的方式教導她顏色形狀之類的概念,反而回過頭來幫助我重新上了一堂基礎設計課。而從她的反應裡,我也能發現一些過去自己沒注意到的細節,這都會回過頭來影響我之後的靈感與創作。

在這次的「乳汁」創作裡,我女兒對於我畫的設計圖很有興趣,她會把我原來的線稿拿過去自己加工,將每個裝置都畫上臉孔,加入自己的想法來詮釋、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些看起來很有趣的點子,也會回過頭來幫助我思考關於現場展品與觀眾互動的各種可能性。

※※※

編織你我的「都市夢想計畫」──戴冠儀、洪誌遠、呂智文 /十時設計

Q1:當初創作「都市夢想計畫」這組作品時,概念如何發想?

A:

現代都市生活的緊張狀態讓我們日益疲憊,原先抱持的夢想不斷被現實磨耗殆盡,最終我們也喪失了對於生活的熱忱。所以創作的最初發想就是來自於這個提問:要怎麼找回活力與夢想?我們想到以前小孩子會玩的一個遊戲──把裝了七八分滿的牛奶瓶翻轉過來,液體表面就會浮現一層大小不一的泡沫與波浪,看著那樣的變化,心情就會很愉悅。於是從奶瓶的形體到液面的變化,這種結合日常生活與兒時童趣的記憶畫面,成為了這組「都市夢想計畫」裝置的設計靈感來源。

取名為「都市夢想計畫」,裡頭的核心就是「夢想」。夢想沒有高低之分,但會有階段性層次之別,於是從吹泡泡裝置到各種高度分佈的繩網與彩球,家長或老師帶著小朋友依序遊玩,可以單獨也可以合作,透過階段性不同的期待,以遊戲的方式讓小朋友逐漸理解什麼是夢想。

Q2:在展品的施工過程裡,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A:

使用材質的耐久度與互動性的考量是我們面臨到最主要的困難。這是一組隨時都會被大量且「激烈」使用的裝置,細部毀損的機會也很高,所以在安全性第一的前提下,我們為了提昇裝置的耐久度下了不少工夫。這次展覽的檔期很長,中間可能碰上豪雨甚至颱風,你也無法預期來玩的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在使用材質的選擇上我們費了不少心思。

首先是網子的部份,我們最後選擇的是漁網,它的拉扯強度很夠,你甚至單點去拉它都不太會被拉壞。但也因為漁網的材質特性,網柱編織與縫合的角度都要特別設計。網柱的腰線(轉折點)是製作時的一大考驗。如果你只用一塊布來做,上下撐開後很難再拉出腰線的弧度,為此我們去請教了製作牛仔褲的師傅,最後以兩塊布縫合的方式完成。縫合時兩片一定要精確對稱,只要稍有一點歪斜就會讓網柱自然旋轉纏繞在一起。當然非一體成型的狀況下網柱會存在脆弱點,於是我們在縫製時讓接口朝內,再以速力康固定住,降低讓人受傷以及被破壞的機率。因為要考量的細節很多,施工時很費心力。

彩色球的部分原本基於視覺效果想用水球,但一樣是考量到耐久度的問題,最後選了瑜伽球,有足夠的強度又有很好的人體觸感。原本我們安排放置的彩球數量更多,也有些是懸掛在繩網上方,但我們還是低估了小朋友的「狂熱」程度,耗損與破壞狀況比想像中要來得劇烈。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希望能做出一組互動性高的裝置,而非只是靜態的公共藝術,所以「遊戲性」與「大量參與」原先就是考量重點,只是確切狀況還是要等到開展後,一邊觀察小朋友玩的反應和器材狀況,一邊做出微調修正。

為了完成這次的大型裝置,我們找了不少中部地區設計科系的大學生一起來參與我們的工作營,花了大約十天才完成。

※※※

承載未來心靈與夢想的「美果樹」──Diane 的禪繞藝術創作

Q1:想先請 Diane 老師向我們簡介什麼是「禪繞藝術」?

A:

「禪繞藝術」(Zentangle)來自美國,2004 年的時候由一對夫妻,Rick 先生和 Maria 女士所創立。Rick 先生當了 17 年的僧侶,長期鑽研印地安人吹笛音樂,後來他自己要出一張音樂專輯,在構思封面設計時有人推薦他認識了視覺藝術專長的 Maria 女士,於是他們融合自己的所學與經歷,共同創立了「禪繞藝術」。很多人問說禪繞藝術是不是源自於宗教理念呢?其實比較精確的說法應該是源自於音樂與藝術創作,透過親身繪製與視覺體驗,讓施作者的心靈得到休憩與平靜。

任何人只要有一支筆一張紙就可以進行禪繞藝術創作,利用簡單的幾何線條繪製與「轉紙」的方法,從一小塊圖案開始,重複性、有結構性地慢慢延伸成一大片畫作。事實上禪繞圖樣滿佈於我們的世界,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到每日生活用品,你都可以從各式複雜圖樣裡發現規則,找到禪繞的軌跡。透過禪繞藝術的學習,可以提升我們對於生活周遭的注意力與觀察力,不時發掘各種或巨觀或細微的美感,讓我們更加愛惜身處的世界。

Q2:請分享這次參與「美果樹」禪繞藝術創作的經驗?

A:

這次獲得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邀請參與大型禪繞畫的帆布創作,是非常難得的經驗。我們與台中家扶基金會合作,找來二十位小朋友一起參與創作。這些小朋友因為家庭環境或隔代教養的緣故,在與人相處或溝通表達上較為生澀膽怯,所以希望透過這次禪繞畫的學習與創作,讓他們能夠更有自信,更能以健康的心理去面對這個世界。當然因為活動時間較短,不一定能達成理想的效果,但作為一個開端,未來也希望能夠持續進行下去。

這次設計的活動內容歷時三個小時,一開始會先上課,教導小朋友繪製一些簡單而討喜的圖樣,如煙火之類的,然後我事先根據勤美給予的畫作尺寸(1500 X 820 平方公分)去設計總體圖樣。因為今年策展主題是「滋養」,於是我就設計了一棵大樹,樹上掛滿果實和葉子,小朋友可以在葉子和果實裡進行禪繞畫的創作。我們讓小朋友各自認領喜歡的區域,上完課之後用學到的圖樣來進行創作。在過程中有些小朋友表現出高度的興趣,有些小朋友很快就失去熱忱,這些都在我的預想之內,但最後呈現出成果卻出乎我意料的好,也要感謝這次參與活動的志工們給予的協助。

很多人對於繪畫有恐懼症,覺得自己沒有那種天份,但禪繞畫正好不那麼需要繪畫天份,只要撥出時間,有耐心地畫,終究能夠完成。不用特別透過宗教或什麼修練方法,只要一步一步來,都能在繪畫過程裡讓心靈平靜下來。所以我也希望藉由這次的活動,對於這些小朋友的心靈與成長過程有所助益,現在開始學習禪繞藝術,應該也會是未來接觸其他藝術領域一個很好的起點。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撰稿巴冷天
攝影安比小姐
Diane 照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