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 2014】之五:廣納亞洲觀點、台灣視角的紀錄片平台

【TIDF 2014】之五:廣納亞洲觀點、台灣視角的紀錄片平台

作者
日期07.10.2014

除了紀錄片評論,林木材也曾擔任「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影展與「核電影」的策展人,並於 2010 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擔當節目統籌,進行選片、統籌和節目策劃等事宜。身為專業的策展人,他曾走訪數個國際紀錄片影展取經,藉此反思「影展」對於紀錄片發展的意義。

他山之石:參與歐、日影展的反思

歐洲的紀錄片產業相對成熟,政府投入的資源較多,影展規模較大且相對健全。自 1988 年成立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IDFA),已發展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紀錄片影展。每年除了影展本身,還會有創投論壇和市場展,從導演、製作人、買片人、選片人和電視台委製編審等人都會前來參加。

創投論壇是導演或製作人可以籌資的平台,他們帶著片子來此提案簡報,由在座的金主(電視台委製)決定是否要投資拍攝和製作;而市場展則是電影買家挑好片的地方,各地的影展選片人、採購片商會聚集於此,選購今年度的新片,可以說是將紀錄片推向世界播映的舞台。由此可見,在歐洲,影展扮演著連結產業關係人的角色,除了透過不同紀錄片的播映,讓創作者間有彼此觀摩的機會,也讓紀錄片商業化變得可能。

林木材較喜歡的瑞士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也一樣擁有連結產業的功能,同時兼顧買賣和交流。這個影展強調多元的視野和創意,舉辦地點位於瑞士名為尼永(Nyon)的小鎮,隸屬於法語區。它和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最大的區別,就是不限定自己為紀錄片影展,而是以「真實的多重視野」作為影展的精神和主題,不限定片型的做法吸引高度原創、前衛的作品前來參展。另外,因為瑞士的地理和文化環境特殊,擁有法語區、德語區、和義大利語區,讓它有機會囊括這三個語系的好作品。

他也觀察到,因為歐洲紀錄片產業相形成熟,能容納各式各樣的拍攝題材,甚至不需要特別區分獨立紀錄片或商業紀錄片,因為不管是哪一種,導演都能拍到讓你沒話說,再商業的片子也能很厲害、很有深度。從導演、製片到發行的背景和條件都很健全。「我有一次去歐洲影展時遇見沈可尚,他很羨慕歐洲的紀錄片工作者可以專心拍片,不需要接廣告案來賺錢維生。」一句話就反映出亞洲和歐洲拍攝現狀的差距。

相形之下亞洲知名的紀錄片影展比較少,最重要的應該是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山形影展非常強調獨立精神,有別於歐洲影展兼容的商業性,絕不加入創投和市場展。

他曾經問過山形影展的主辦單位,有沒有考慮要加入市場考量,幫助電影工作者找金主?「其實他們有考慮過,而且考慮了很久,最後決定不要。他們希望導演來到影展,可以享受當地文化,享受跟觀眾對談、與其他工作者交流,而不是抱著大堆作品要來賣片。」山形影展的做法創造了很純粹的互動平台,觀眾和導演常會打成一片,這是他們心裡認定紀錄片最重要的核心,不能輕易改變。

參加國外影展,認識不同的策展形式,促使林木材開始思考,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紀錄片影展。「我覺得山形影展對我的啓發很大,提醒我回歸到紀錄片的核心精神,想想到底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他說,考慮市場不是不好,而是要回到台灣的環境考量,市場展、創投、甚至是華麗的頒獎,真的有意義嗎?

突顯亞洲的多元觀點,建立影展特殊性

林木材想出的解答,或許可以從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中看出端倪。他打破過往主題式的策展方式,為影展定下了核心精神「再見.真實」,希望逐漸為影展建立統一的調性,作為未來籌辦的基礎。

自從去年 11 月進到影展辦公室以來,林木材爬梳了過往影展的脈絡,發現每屆影展會隨著策展人的改變,而有不同的風格,看起來沒有延續性,也找不出共通的精神。為了影展長遠的發展考量,他決定降低策展人對影展的影響,在定下影展的核心精神後,找了一群認同此理念的人組成團隊,用團隊的力量來處理影展相關事宜。在團隊中,負責策劃、媒體、延伸活動的人,都可以憑著各自的想法,做出符合影展精神的規劃,而不是遵照單一策展人的意志去執行事情,避免未來因為單一策展人的離開,又要重新建構影展的面貌。

在策劃細部的影展單元時,林木材回到台灣紀錄片發展的現狀來想,應該帶什麼樣的片子給台灣紀錄片工作者。「作為影評人,我有自己的觀察,像是覺得台灣紀錄片的拍攝形式比較缺乏,就會想想可以怎麼做,為這些人帶來刺激,因而跑出了『比紀錄片還陌生』的單元。」

至於日本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的單元,是因為林木材發現,在台灣很多人都聽過小川的名號,卻根本沒看過他的電影。回溯資料後才發現,自 1992 年國家電影資料館播過三部小川作品系列後,都只有些許零星的播放,等於在台灣根本很難看見這位大師的作品。因此在影展改革之際,有必要帶領大家重新認識這位重要的國際級導演。

IMAGE

(《日本國古屋敷村》劇照)

如果小川是過去紀錄片對真實的解讀,美國獨立電影導演艾倫柏林納(Alan BERLINER)則是用更前衛的方式詮釋真實。在他的工作室中,有大量早期撿拾而來的廢棄膠卷,他將這些素材一一整理歸類,成為作品的靈感來源。他喜歡用大量的檔案影像和聲音素材進行拼貼與隱喻,說故事的方法充滿趣味和想像力。「這些新的、舊的、經典的、前衛的,是影展希望能夠呈現給大家的,很多元、很豐富,呈現真實的不同面貌。」

另外,林木材也嘗試站在更高的視角,思考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國際地位。從 1998 年以來,每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競賽單元都是對全世界公開徵件,是個提高台灣能見度的機會。而策展單位要想的,就是如何運用策略和設計,讓影展慢慢爬升到更重要的位置,被世人所熟知。

以今年影展來說,林木材特別將競賽項目從「國際長片」和「國際短片」,改成「國際競賽」和「亞洲競賽」兩類。他坦言,亞洲影片製作的條件和歐美相差太多。在亞洲,會有人沒有拿任何錢,卻花上 12 年拍一部片,在歐洲就比較少有這樣的現象。這也算是亞洲的特色,需要特別獨立出來看。亞洲競賽,就會跳脫拍攝規格,更加著重在呈現亞洲文化的多元性和視角的不同,以此建立起影展的特殊性。

這些思考內含著林木材對影展的企圖和期許,他希望未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能成為華人與亞洲紀錄片的大型平台,真正成為匯聚亞洲紀錄片工作者的重要中心。

 

  延伸閱讀

【TIDF 2014】之一:因為真實沒有絕對性,才值得探究

【TIDF 2014】之二:紀錄片的典範移轉—符合「真實精神」的影像

【TIDF 2014】之三:紀錄片之於社會運動,是紀實也是反思

【TIDF 2014】之四:中國獨立紀錄片,不自由底下的自由力量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撰稿YURiA
照片提供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