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之硯|第四公民(Citizenfour)

時光之硯|第四公民(Citizenfour)

作者張硯拓
日期30.04.2015

不過兩年前,奧斯卡才剛把最佳影片頒給好看又好玩、且對美國情報機構的形象有幫助的《亞果出任務》(Argo),而非更寫實虛脫、更陰沈的《00:30 凌晨密令》,前來頒獎的甚至是備受景仰的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誰想得到兩年後,在台上領取最佳紀錄片的《第四公民》(Citizenfour),所紀錄的主題變成讓歐巴馬政權名譽大掃地的洩密案——而且這掃地,不是因為機密沒封好,而是說好的承諾沒有做到,答應的改變沒有發生。

時間回到 2013 年六月。在美國國安局的外包資訊公司工作,被借調到國安局的 29 歲主管級工程師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將許多內部的機密文件偷出,他找上了曾拍攝多部紀錄片(包括檢討美軍佔領下的伊拉克現況的《My Country, My Country》(2006)和反恐戰爭中被捕的蓋達人士之審判的《The Oath》(2010))的導演蘿拉.波特哈(Laura Poitras),雙方透過匿名加密郵件聯絡了數個月後,取得初步的信任,進而相約在香港的一座酒店會面。

史諾登帶出的資訊,主要是關於美國政府在九一一後(不到一週內就開始)由小布希政府發動的「國內/外電子通訊監視計畫」,這個他口中「史上最龐大的壓迫型武器」的前身,是以監聽恐怖份子為由,但在 2007 年改以稜鏡(PRISM)為名,逐漸變成透過資訊網路紀錄任何人(而非儘是恐怖攻擊嫌疑人)的電子郵件、地理位置、金融行為、通話內容……等等的無差別監視系統。這是貨真價實的,以保護之名行侵害自由及隱私之實的行為。

於是,在接下來那歷史性的一週裡,波特哈拍下他們所有的會談,包括英國衛報的記者葛倫.葛林沃(Glenn Greenwald)的加入並在幾天後開始透過文字披露這消息,以及數天後史諾登本人「公開承認」的影片的錄製。至此,國際焦點投往香港,史諾登接著逃離,轉往莫斯科避難至今。在這過程裡,眾人的壓力,洩密者的考量,報導者的揭露,還有媒體的反應,都被拍得貼近,清晰無掩飾。看這房裡的幾個人,在清楚意識到他們的作為——包括爆料的內容和節奏——會如何引導並震撼全球新聞界/政治界的巨浪,同時不慌不忙(但當然緊張)地做出相應決策,真是前所未有。

就一部紀錄片而言,《第四公民》則無疑是理性節制的。它沒有花俏的節奏掌握、圖表或動畫過場,沒有聳動的案例(例如談特定被監視者碰上的麻煩等等),也很少「懸疑」氣氛。這和近年來越來越「比劇情片還好看」的紀錄片潮流相比,平舖直敘得驚人,用真實時間序交代一切。甚至許多沒有影像的部份,還直接打上黑底白字的訊息對話,這造就一種老式的諜報情懷。

但這一切,得力於題材重如泰山,反而讓觀眾更專心、更清明地感受和思考。當你了解到:國家蒐集這些資訊並非只是如你猜測,偏執狂般「調查」和「懷疑」任何可能破壞國安者,而是還把當中國際競爭、企業產業、財政經濟等等資訊抽出來提交分析,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安全與自由孰輕孰重」的辯論。這是監控,掌控,和人心鬼魅(自我審查)的形成。無怪乎片中有人形容,這是民主史上遇到的最大威脅。

此外,關於史諾登要不要暴露身份,那「我沒什麼好躲,也不想牽連同事被懷疑,更不希望媒體風向被帶離焦點」的考量,讓這斯文但義無反顧的「主角」講來,真有不少說服力。而透過網際網路,國際媒體的記者得以在地球另一端寫報導、並即時發佈,造就了媒體品牌被帶到世界任一角落,這幾個西方人在香港的酒店小房間開會,隔天就看到電視上 CNN 的頭條消息報導引用,這地理性的毫無隔閡,真有點超現實了。

回頭再說,很有趣的是,這部片如文首說的得到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這其中肯定不乏影藝學院想藉此將這件事的大眾認知「再推一把」的意圖。也因此,藉大眾媒體的力量,這變成一件毫無顧忌討論的事了。片中提到「資訊監控」會讓你在網路上(或實體世界但使用悠遊卡、信用卡等等和網路相連的工具)的一切行為都「永遠留存紀錄」,但也是網路讓這一類洩密一旦發生,就迅速擴散無防堵、收回的可能。而在此,我還想就大眾文化中這議題的重現多說一點——

在洩密後將近兩年,現在院線最熱門的兩部好萊塢片是《玩命關頭 7》和《復仇者聯盟 2》。在《玩》片裡,正好就提到一個叫「天眼」(God's Eye)的系統,可以即時操控全球帶攝影機的所有裝置如電腦、監視器、手機等等,配合臉部辨識追蹤特定的個人。這正是從《全民公敵》以降,好萊塢用到變老梗的「超級監視系統」概念,又唬爛又沒創意。但看完《第四公民》,你發現得收掉「唬爛」這個形容詞了。

在紀錄片中,前國安局情報官威廉.畢尼(William Binney)提到的其中一個數據:美國最大電信商 AT&T 每「天」要提交「三點二億」筆通訊資料(或三十二億,我看花了)給國家,以及史諾登說他們建有一個機器可以即時、同時監控上億個裝置,這些真的把我嚇壞了。所有學資訊的人都知道,處理多少資料不是重點,能夠「即時」過濾/反應的能力才是最難,也因此最可怕。沒想到這樣的技術真的存在!

而前面提到的另一部當紅的爆米花片《復仇者聯盟 2》,故事的核心之一也是妄想運用資訊技術打造「維安」系統,自以為保護人類卻被打臉的寓言。這導致片中美國隊長說了一句很棒的話:「每次只要有人想在戰爭發生前就先預防它,就會造成無辜的人死亡。每次都如此。」(Every time someone tries to stop a war before it starts, innocent people die. Every time.)

再回頭看去年,在《美國隊長 2》電影裡,他們對抗的正是由超級情報機構所建立的「全球潛在威脅過濾/消除」的洞見計畫(Project Insight)。這是個超級唬爛的計畫,打算把所有對國安可能侵害的人都一次掃除——又是老梗,但又不敢說他唬爛了。尤其在核心處,是片中反派的另一段名言:「你若嘗試奪去人們的自由,他們會反抗。你得想辦法讓他們自願交出。」(if you tried to take that freedom, they resist. Humanity needed to surrender its freedom willingly.)

(甚至再更早:《復仇者聯盟》裡就有東尼史塔克設計的與《玩命關頭 7》如出一轍的尋人系統。這樣對「網路」結合「政府」的威脅潛伏的警告,大量而且頻繁地出現在大眾文化中,讓人看了覺得「怎麼可能啊哈哈」,卻和世事如此駭人地相合。)

在《第四公民》片尾,史諾登從其他洩密者那裡得到連他都咋舌的資訊,包括被監控的美國(或全球)人已經達到一百二十萬,此時浮上我心頭的是少見的「好險我不是生為美國人」的感嘆。但回頭看看我們自己:關於網路實名制、監視鏡頭取締的討論正煞有介事,也許「在人民心裡植入恐懼,以形成自我審查方便控管」真的是任何政府都難以抵擋的誘惑吧。1984 已經過去多少年了,這樣的魅影卻從未遠離,烏托邦或反烏托邦?真的不是科幻電影而已。

附註:
這個月初,在 HBO 的王牌政論脫口秀【Last Week Tonight】,主播約翰.奧利佛(John Oliver)針對政府監控(Government Surveillance)作了淺顯易懂、詳盡又搞笑的主題探討。其中包括長達將近二十分鐘(親自飛到莫斯科去)的對史諾登本人的採訪。如此這般,這樣一個所有人都該切身擔心卻不夠在意的話題,因為意見領袖的崛起也因為 YouTube,得以繼續擴散。(那支影片的點閱數字是超過六百萬!)距離《第四公民》片中提到的監控法案(愛國者法案)被展延的日期還有一個月,約翰奧利佛也藉此想喚醒公眾對此的認知和辯論。看完我突然覺得,在這「美國隊長」重新被推崇和景仰的年代,也許還是能有些轉機,也說不定呢! 

 

張硯拓

1982 年次,曾任資訊軟體工程師、產品企劃師,現嘗試寫作。經營部落格【時光之硯】多年,文章以電影心得為主;信仰:「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

#史諾登 #第四公民 #紀錄片 #張硯拓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張硯拓
圖片提供海鵬影業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