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x Taipei 年會專題】流浪默劇,探尋角落:姚尚德專訪

【TEDx Taipei 年會專題】流浪默劇,探尋角落:姚尚德專訪

作者
日期27.09.2012

訪問姚尚德是一次非常好的經驗,身為目前台灣小劇場界寥寥幾位之中、知名度較高的默劇演員,姚尚德本人一如他的戲劇作品透露出來的赤裸誠懇,細膩而感性,甚至有種讓人不敢直視的純淨。2010 年我曾欣賞他以兒時被性侵的經驗出發的《孩子》,在沉痛而直率的自白之中,渴望援得一些自我的救贖和省思。在這齣戲結束之後,這位演員也認為自己應該可以「過了自己那一關」,因而尋求更多與外在社會相關的議題,「如何以一位表演者的身分進入社會」是他最近正在思考的問題。

參與 9 月 29 日到 9 月 30 日的 TED X Taipei 2012 THE FUTURE IS NOW 的姚尚德,將與與會者分享他 2011 年透過雲門流浪者計畫,巡演中國進行「默劇出走」的過程。姚尚德坦言,最初接獲 TED 邀約演講時,他有一點點排斥,「那時我都還沒走完呢!我正在進行『台灣小角落』的默劇巡演。」他說道最初他仍沒有辦法跨越表演者自身修行與推廣默劇的那條界線。

直到他有一次在高雄闖入一個寫作課做突襲表演,一位 50 歲的媽媽特別熱情的回應他的表演,並對他說:「老師,我年輕的時候一直對表演抱有很大的熱情,現在我已經五十多歲了,我還是想開始試試看。如果你來開課,我一定會去報名。」這時他才恍然覺得,是真的有人需要和渴望關於默劇的學習的,於是他也開放了心胸,若想藉由這樣的形式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默劇,何樂而不為。

演講主題區分為「土地與人民」,姚尚德在中國的「默劇出走」、以及今年進行的「台灣小角落」,確實和土地與人民有很深刻的聯繫。他希望做一些表演後再開始演講,「我可能會和觀眾有點互動,播放表演紀錄影片時,就在台上卸妝等等。」即使是演講,姚尚德希望仍能呈現更多表演的生命力。

默劇出走,探尋中國表演與人

「去年那一趟中國的『默劇出走』,以及今年的『台灣小角落』,體驗到很多觀眾對表演不同的看法。遇到很多很特別的人,說他們很特別,但在其他人眼中,可能也再平凡不過。這些人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非常的專注、堅持,比如說在台灣遇到推廣自然農法的老師,以及明德監獄裡的一位講師,其實他們都在做超出自己事業格局的事。還有原住民部落中有心想要整合整個部落的人,這些人很平凡,卻在做很了不起的事。」姚尚德聊起巡迴表演默劇的過程,有非常多可以分享的感人故事。

「一開始我其實沒有想要去中國那麼多個城市,上海是我的第一站,後來我覺得帶著這個默劇的臉譜,走很多地方,應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我就有點漫無目的、幾乎沒有安排任何行程地繼續在中國流浪表演。」而去年雲門的流浪者計畫是以一個人旅行為主,所以姚尚德就一個人到處晃蕩,常常是遇到了一些新的好朋友給他建議之後,他才決定下一站要到哪去。而沿路上得到的熱心人士的幫助也超乎他原本所預期,和大家一般對中國旅行的印象似乎有點不同。姚尚德的父親是江蘇人,雖然去年是他第二次到中國旅行,但他卻已經有種很熟悉的感覺。

在青年旅館中,也常常有人看到他在畫臉就覺得有趣,就一直跟隨著他到表演的地方。而他表演的時候,也是相機架好後,就開始隨機移動,包包也都隨意地放在一旁,沒有特別提防。他走到哪裡,就到處看有什麼想表演的地方,可以進入居民生活的領域並與默劇擦出火花。只要他有興趣發展的場所,他就坐在路邊開始化妝,路人也會慢慢聚集圍觀,一場表演就這麼開始。

可能是在居民的家前面、也可能是在廣場;可能模擬一隻毛毛蟲、也可能滿街隨處跑跳。一段演出可能漫遊至兩、三個小時才結束,妝都花了,但在表演專注的狀態之中的姚尚德,一點也不在意。觀眾們不一定會一直跟隨著他觀看,可能隨性地觀賞一下,就繼續投入自己手邊的工作。當他到雲南大理洱海的漁村表演時,剛好是農忙時節,村民都正進進出出準備收成的事情,也不太會駐足觀賞,對他笑一下,就繼續忙自己的事。可是這樣的狀態反而讓他表演時的心情很平靜,更平和地融入於環境之中,村民看到他也像看到路邊一朵奇異的花,讚嘆一下便自然地繼續生活。

旅途上:「玄虛」的緣分

 整趟中國的旅程,在蘇州遇到的一位奇人阿伯讓他印象最深刻。他在蘇州的運河旁遇到一位石刻的師傅,留著清朝的辮子頭,非常專注地在刻著石頭。他和友人默默地觀看著,突然師傅就抬起頭來對他說了一句話:「為什麼要穿不適合你的衣服?為什麼要把不適合自己的事物放在自己身上?」當天姚尚德穿了一件印有許多卡通圖案的黑色T恤,剛聽到這句突如其來的話時,他覺得被冒犯了,頗為不解和困惑。但他也笑說這不是他第一次遇到和他說很「玄虛」的話的人,後來他慢慢不再生氣,而覺得好像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

他離開蘇州之後,師傅的那段話依然在他心中發酵,當他漫遊到南京時,他突然間對他行李中那些有圖案的衣服越來越沒感覺,就將他們留置在青年旅館,或著送人。這樣心情的轉變,在旅程中似乎是很能理解的。旅途的最後姚尚德接到了他姊姊的電話,告知他母親在他旅行時被診察出大腸癌末期。即使聽來好像有些戲劇化,但他也開始思考身為家中么子的他,成長的過程是否總是被人照顧,應對外面的世界時,是否也常以輕鬆地玩笑來化解一些困難。

「我已經 36、37 歲了,還穿著一些孩子氣的衣服,是否暗示著有些事情我仍不想去承擔?而我和家人的關係也一直很疏遠,好像是時候去觀察什麼是我不適合而應該改變的了。」訪問當天姚尚德則是穿著一身素色的上衣和輕便的外套,看來非常地安靜、舒適。這趟中國的旅程,經歷神秘偶然的人、事,不論結果,至少使他顯得沉靜。

「我也曾在青年旅館和另一位唯一的房客,一名女老師交流,一開始她都不太想搭理我,後來我就使出我的伎倆,開始畫臉哈哈哈,果然她就對我產生興趣,也去看了我的表演。後來她對我說:『弟弟啊,這是我離開家旅行九個月最有意義的一天。現在有很多明星走在路上,是一堆人追在他後面崇拜叫好,可是我今天看到的你,卻是畫著臉和觀眾互動,逗他們歡笑,卸下妝後就沒有人認得你,如一位隱士一樣消失在人群之中。』」聽到這段話,姚尚德也不禁把自己聯想到戴著面具的 Super Hero,他說他當然沒這麼偉大,但受到了一些些的鼓勵。

默劇突襲角落,台灣是自己的家

而今年的「台灣小角落」,姚尚德也想挑戰「卸妝後的自己與觀眾的距離」,他說這其實是他自己比較害怕和抗拒的,但是台灣就是自己的家,他仍希望能有所突破。希望表演不是只短暫發生在二、三十分鐘,而是能更深入當地原住民部落的習俗、故事。

從新竹尖石鄉石磊國小、苗栗象鼻部落、台中很多東南亞外勞聚集的第一廣場、以及流浪狗送養大隊,姚尚德去了許多偏鄉之處,以及平常較少人知道的城市地點。他也感覺到台灣人相對中國人和東南亞族群來說較為謹慎,對於表演常處於觀望的態度,比較少活潑的互動。還造訪了許多迷你國小,但他也發現,有些偏鄉的迷你國小,因為受到外界較多的關注,得到的輔助反而較多;而一些市區的國小卻因為人數過少也被威脅廢校,需要外界更多的幫助。

另外一位住在新竹芎林推廣自然農法的老師,在巡演期間提供他們住宿,是個很嚴肅不苟言笑的人,有一天他去看姚尚德表演,在姚尚德畫臉時,沒想到他居然說:「那我也跟著畫吧!」讓姚尚德非常驚喜,那麼嚴肅的人居然願意做這樣的嘗試,他當然非常歡迎。而一場路邊的默劇即興表演下來,推廣自然農法的老師一開始還怯生生地,後來就越玩越開,做著自己熟練的「撥種」的默劇動作,到處種滿「隱形的花」,動作比姚尚德還真實細膩,玩得非常瘋狂、開心。

而巡演期間,除了表演,也在各處隨興地開啟默劇工作坊。常常今天說要開課,明天就真的有居民來報名上課,大朋友小朋友都有,讓他覺得策畫工作坊不是那麼難的一件事,也讓他很欣慰。

至於默劇在台灣的發展,姚尚德也坦白說道:「默劇在台灣,可以說沒有什麼『所謂的』發展。」即使是在法國,默劇也慢慢在式微,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的默劇學校也已經關閉了。而在台灣,做默劇的人本來就不多,說不上來有沒有發展,只能說有個別的幾個人在修習,沒有什麼脈絡。聽聞這樣的狀況,使人感到有些悵然,也感嘆台灣表演藝術的輔助之不健全。

姚尚德也說到,他以前在法國學習的默劇,其實是不上白臉的。他師承的是艾田.德庫(Etienne Decroux)的肢體默劇,去掉喜劇的劇情元素、以抽象的肢體為主。馬歇馬叟也是他的學生,他畫了白臉並自創了貼近底層小人物的角色「畢普小丑」(Bip),將默劇融入更多喜劇元素,使一般民眾更容易接受。而艾田.德庫則是強調肢體抽象的美感,他曾說過很有名的一句話:「在舞台上,沒有一個動作是免費的。」

一開始他到中國進行「默劇出走」時,他還想留住這種抽象的精神,也沒有畫臉,但看起來還是太前衛、難理解,群眾顯得也很困惑。於是他還是畫了臉,為了打入群眾而做了調整,學習和觀眾的距離拉近,又可以慢慢放入自己想給的東西。表演過程中他只畫了臉,衣裝都還是很樸素而自然。

衝撞觀眾,誠懇赤裸

今年二月我也欣賞了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於廢墟建築學院演出的《身體平台》,其中姚尚德創作的《驅。殼》,極盡挑戰觀眾之能事。他認為很多觀眾買票進入劇場,多少還是有一種中產階級的心態。「我在《驅。殼》中就想要挑戰觀眾,想讓他們知道,『你以為你花了錢進來,就可以安安穩穩的看戲嗎?』我不斷地挑釁觀眾,流汗、撒尿,衝撞、搬移觀眾,有的觀眾顯得非常的反感,可是那對我來說是好的反應,這代表你不是沒有感覺、沒有自我意識的。」

從《孩子》、以自殺炸彈客為題的《血肉》、化身出土古蹟,反諷都市更新的《博物館》至《驅。殼》,以及默劇出走巡演,姚尚德的創作確實從自我慢慢走入人群,依然是誠實、犀利、尖銳、直覺的,企圖以自我的世界去碰撞外在。在士林王家抗議時的表演,也是對於社會壓迫的反擊和給予弱勢人民的支持。11 月份他也將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守夜者》,探討動與不動,由葡萄牙著名詩人佩索亞(Fernando Pessoa)提出的靜止劇場為題,對比王丹和翁山蘇姬等人的社會運動。

如今他仍在探討藝術和表演者要如何在社會中自處,一直討論社會外在也並非他所想要的,總是要更出自於自己的內心。目前他也計畫明年可能會開班授課默劇,即使他自謙只在法國學了三年,但巡演下來感受到大眾的熱情,讓他終於突破心房。姚尚德對表演純粹而堅持的心令我非常敬佩,在他溫柔、細膩的話語和眼神中,對戲劇的想望,澄然清晰。非常推薦大家前往聆聽他在 TED X Taipei 2012 的演講,以及欣賞他將來更多的演出。


延伸閱讀:重新佈局台灣的未來,TEDx Taipei 年會開跑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林易柔
撰稿林易柔
攝影周項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