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城旅人的漫步】從海伊到溫羅汀的這條路──《書城旅人》李亞臻與唐山書店陳隆昊對談書店結盟的經驗與未來

【書城旅人的漫步】從海伊到溫羅汀的這條路──《書城旅人》李亞臻與唐山書店陳隆昊對談書店結盟的經驗與未來

作者
日期15.06.2015

 

 

要有多大的渴望和好奇,才足以讓一個人從故鄉翻越近一萬公里,勇敢地去到一個陌生的小鎮探險?

李亞臻,一個大四的歷史系學生,年少時期從鍾芳玲的作品《書店風景》認識了那個以書築城、傳奇般的書鎮海伊(Hay-on-Wye)。那是一個滿是書本的城市,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二手書和絕版書集散地。靠著書籍,原先的寂寥市鎮,變身為出版和閱讀愛好者的夢幻天堂,各大文學節和觀光活動,吸引人潮往海伊靠攏,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前景,是「以書造鎮」的絕佳典範。

隨著年紀增長,李亞臻對於書籍和閱讀的愛好愈發濃厚,卻眼見台灣出版業和書店逐漸蕭條的事實。而那個遙遠的海伊,竟還能依靠「書」,支撐著城市發展,讓她更為好奇這個神奇的小鎮裡,地區與書店究竟有著怎樣的連結與互動?海伊的居民如何看待人、書和土地間的關係,而這些經驗,能否為臺灣的書店業在暮色降臨前點起一盞燈?可惜的是,儘管海伊鎮的傳奇流轉經年,甚至現今樣貌與最初相比也有不少改變,但相關資訊在華文世界依舊少得可憐。因此,她決定親身遠赴海伊,為心中的疑惑取得解答。

2014 年夏天,透過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的「思想地圖」計畫協助, 李亞臻順利踏上海伊,實現了長久以來的夢想。整趟旅程的故事最後也被她寫進《書城旅人》,書中細細勾勒出海伊的歷史和現狀,並時不時地提及台大旁的溫羅汀街區與之相照,在觀光旅遊、增長見聞的同時,更沒忘了為台灣書店業帶回一絲可能發展的未來。

相對於向外尋找答案的李亞臻,身處於溫羅汀街區的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則是為了保有一塊出版和賣書的小天地,用大半輩子和現實搏鬥。從戒嚴時期,他就不畏政府的書籍禁令,引進馬克思、傅柯、哈伯馬斯、新馬克思主義的著作,為當時渴望新知的年輕人提供養分,到現在已經領著唐山書店走過三十多年歲月。

年過六十的陳老闆,依然每天在五十坪左右的地下室空間裡,擺放各種人文社會類的書籍。只要你願意走下階梯,經過兩側貼著各種藝文、社會運動和學生活動海報的樓梯間,往裡面探詢,就能看見許多主流書店難得一見的大部頭書,以及艱澀冷僻的文史哲專書。現在,他沒打算退休,還扛起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一職,打算和同業一起守護獨立書店,並創造出更多可能性。

IMAGE

(左: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 / 右:《書城旅人》作者李亞臻)

溫羅汀,是自然聚集的「書區」

李亞臻提到,海伊是理查布斯(Richard Booth)開設第一間書店後,靠著卓越的造勢和行銷推廣,讓當地成為眾所皆知的書籍據點,「布斯的動機很明確,就是要靠著書店讓大家對海伊有不同的想像,以改變整個城市的未來。」因為宣傳成功,才慢慢吸引更多業者願意來此設立書店,一起為小鎮創造話題、一起向全世界收購書籍和銷售藏書。

「但溫羅汀並不是刻意製造出來的,」陳隆昊分享《書城旅人》的讀後感,直覺地說,「台大附近的每一間小書店,是各自吸收在地的土壤和氣味,靜靜地長在這裡很多年。這是海伊和溫羅汀最大的差異。」

「溫羅汀」是指由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和新生南路共同圈出來的街區。為方便大家認識,就取前三條街的第一個字,虛構出名叫「溫羅汀」的街廓,可說是台北特色小店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文化氣息濃厚。2005 年,台北市文化局為了推廣台北市文化風氣,策動成立「溫羅汀行動聯盟」,聚集小書店、咖啡廳、人文茶館、NGO 組織等工作者,希望打造成和西門町相對應的文人相聚之處。「可惜在文化局的補助經費結束後,溫羅汀的運作也跟著停擺了。」

陳隆昊分析,當初溫羅汀也希望藉由書店間的合作,打造出書城般的意象,不過,受限於小書店全是「老闆兼撞鐘」,幾乎沒有多餘時間開會或是籌辦活動,「如果他們來開會,那誰要顧店呢?」過去舉辦活動的經驗,也讓人力不足的問題更加明顯,「老闆必須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但不一定馬上見到同等的回收。」加上缺乏經費來源,讓群聚和辦活動都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每家店都有點自顧不暇,活得辛苦。或許我們就是缺一個像布斯一樣,有著狂暴般熱忱的人吧。」

不過,他相信書店團結一氣,還是有許多好處,「團結力量大,當這裡變得更有趣,是大家假日午後願意來玩的地方,應該會讓所有的書店都受益。」他們在兩年前開始製作獨立書店地圖,並且四處宣傳演講,就是希望重新提醒大家注意溫羅汀的存在,進而燃起閱讀熱情,帶動整體街區的發展。「最近書店的業績開始持穩甚或略有成長,雖然仍不賺錢,但只要業績沒有下滑,我相信都是一件好事。」

參照海伊,打造觀光氛圍

聽聞唐山書店的營運現況,李亞臻提出海伊鎮的經營方式對照參考,「與其說海伊是個買書的地方,不如說是個觀光景點。」她說,書愈來愈難賣,已經是全球出版業的問題,布斯為了突破現況,也開始嘗試複合式經營,像是在書店裡賣咖啡,還有開設電影院,加深和當地居民的生活連結。

另外,大部份的書店還會和觀光導覽結合,有專門的櫃位擺放介紹當地歷史發展、以及旅遊相關資訊的書籍,把所有書店和城鎮的訊息串連在一起。同時也會販售明信片、馬克杯和背袋等紀念品,以此來補貼書店的經營,「這些週邊商品的利潤和收入比賣書還高,讓他們不會被書本滯銷的狀況給擊倒。」許多店已經把書櫃的位置往後挪移,將紀念品專區放在店的大門口,希望你多帶一些商品回家。

而跨出海伊之外,李亞臻也拜訪英國的另外一個書鎮「維格城」。大多數的書店會舉辦見面會、文學節和文化沙龍,成為讀者和作者的交流平台,以「互動功能」抵抗電子閱讀的興起,「書店不只是賣書,還是一個交流思想的空間。」這些特色活動,就是讀者反覆來書店光顧的理由,讓書店有繼續存在的意義。

「書籍是思想對話和保存的重要戰場,如果我們只有大型書店,就任由他們決定台灣人討論的話題,而限縮了思考的多元性。」李亞臻期待,台灣獨立書店能夠藉由《書城旅人》裡的觀察,找出一條適合的發展道路,為社會保存更多聲音和價值。

 

延伸閱讀:

擁抱前人閱讀的記憶與溫度──與永樂座書店石芳瑜對談二手書店的經營與未來

在地扎根的人文景色──與南崁1567小書店夏琳對談社區書店經營的現實與理想

 

 

《書城旅人》

作者:李亞臻

出版:二魚文化

日期:2015/05/04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撰稿YURiA
攝影廖慈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