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山給了你什麼?──拍冒險者的人,導演程紀皓從麻瓜登山客開始

所以,山給了你什麼?──拍冒險者的人,導演程紀皓從麻瓜登山客開始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5.07.2023

今年五月,飛龍瀑布發生溯溪團意外,帶走了五條生命。事發後,網路慣性爭論,「為什麼不看好氣候?為什麼要去冒險?為什麼浪費社會資源去救援?」

那五人裡,其中一人是參與《群山之島和不去會死的他們 2》第二集拍攝的溪降夥伴。因為一起走過山河,導演程紀皓更能理解他們為什麼前往。他忍不住在臉書上爆氣:

我在拍山,拍這群死都要去山裡闖蕩的人,我切身的知道,這群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不要談什麼浪費社會資源,有本事就來談對社會的貢獻啦!他們在溪谷的每一個瞬間,都精彩過你們一輩子。

從小在都市長大,曾經程紀皓爬過最高的山就是陽明山。但這些年,在不斷上山拍那些以身犯險的人後,他像是從懷著疑惑的鏡頭後走出,漸漸變成可以為探險者出聲捍衛的人。

不去會死

《群山之島和不去會死的他們 2》第一集的主角是呂忠翰,人稱果果,台灣的登山探險家。追逐世界八千高的大山前,他習慣跟在山下的人說等他帶故事回來。同時,他也會跟家人說:「我不一定會回來。」

但我會讓他們知道,我是快樂地在做這件事情。

死亡確實如影隨形。在「群山之島 XR 特展」的講座上,程紀皓說果果才跟他分享,去年他到一個基地營,碰到好多年前一起爬過某座山的山友,兩個人開心重逢。隔天,那名山友碰到雪崩,「那是,啪,就被埋掉了。」

死亡就這樣明目張膽,臨在探險者身邊。

IMAGE

談到死亡,程紀皓坦承在拍攝過程他一度也覺得自己還能拍嗎?當這些登山者、冒險者在他眼裡都有奔向死亡的特質,那他該如何放手和練習看待可能發生的逝去?

開啟《群山之島和不去會死的他們》製作的詹偉雄,2020 年起就與臉譜出版合作推出一系列西方經典山岳文學,那些書裡許多作者很早就在自問死亡議題,「大部份的人也在他們書出版沒多久後隕命在山上。」

詹偉雄歸納出這些登山者的一個核心觀點:「他們大部分都共識著,都市生活裡你要去扮演非常多不同社會要求的角色,而在扮演角色時,你無時無刻感受到這個角色跟你真實自我之間的遙遠距離。所以他們回到山上,是因為在山上的那一刻,他可以完全跟他自己在一起。

和自己在一起,因為在冒險時,人們必須專注當下的每一刻。「那些冒險式的選擇,激勵出來你對活著的激烈的、熱烈的思考。」

「那是強大的『生之慾望』——在冒險的過程中,你對生命的熱切與渴望會更強。」他回望那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馴山者,「其實,對他們來講,也許他們的生命比大家早一點終結,但是他生命裡面的那種飽足的含量,可能遠勝於我們在山下活著的人。⋯⋯即便他下一刻可能會喪命,但是在那一刻,他覺得他是在這個地球上活得最飽滿的。是這種強大的生之慾望,讓冒險成為可能。

「不去會死的他們」對生命的想像和一般人不同。「他們不是粗糙地面對生命,而是他們的每一趟冒險都做了最詳盡的設想跟計劃——當你碰到事故,那一刻,你也就接納了。」

當程紀皓的鏡頭紀錄下強大的生之慾望,他自己的生命也隨之豐盛了起來。

山給了你什麼

2021 年詹偉雄在公視的支持下擔任製作人,推出節目《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起因單純,詹偉雄想,若要讓人看見絕大多數人沒看過的台灣——那就是山上的世界。他找上合作過幾次的程紀皓,是因為看見他在山上的自在。

作為觀眾,不一定能看見程紀皓的自在,但看過第一季的人都不會忘記,他抓著每一集的影片主角問:「山給了你什麼?」——卻引來一陣安靜。張元植、郭熊(郭彥仁)、普魯圖(王晧瑜)、三條魚(詹喬愉)幾乎都在鏡頭前有一樣的失語。

程紀皓說,這問題幾乎成為他的「黑歷史」。

剛開始認識山時,程紀皓很渴望一個明確的答案,到底大眾眼裡「去了可能會死」但自認「不去會死」的人們,在山裡得到了什麼?迎面而來的答案卻是這些人的「失語」。詹偉雄說,那是一種「前語言的概念」,他舉例果果就是一個沒有被文字綑綁的人。

「你知道語言也不是透明的東西,當我們學會了語言,其實語言在架構我們的生命。但阿果沒有。」詹偉雄說和果果相處,會發現在生活裡他有時候無法用語言講出來,「然而在自然世界,他有時候像一頭豹,一頭青蛙,當他手腳並用,你會感覺他是一隻敏捷的靈長類。」

程紀皓說那種無法被語言形容的時刻,太常出現在拍攝的過程裡,「我問什麼問題,他們就會陷入沉思⋯⋯」站在拍攝剪輯的邏輯,這種空白往往讓人有敘事斷裂的不安感。「後來我們覺得,這反而是最美的狀態——因為他可能在追尋一個還沒有被人類語言創造出來的感受,所以他說不出來。

不只是說不說得出來,也關乎拍攝者的預設與想像。第二季的被攝者因為看過了第一季的內容,他們會討論、辯駁甚至提出想法,「他們說,我對於『探險』存在著我自己的某種想像。確實。」這些探險者開始向程紀皓丟球,迫使他去觸碰想像以外的邊界。例如,邀請程紀皓也投身冒險。

IMAGE

這次果果和劇組一起走玉山東峰,且進行非傳統路線的攀爬。

那是一面看起來無法行走的裸壁,稜線高聳尖銳,鏡頭綁在果果身上,觀眾得以第一手視野,腿軟腳麻地觀看他如何走過脊嶺。然後一轉身,程紀皓也做好確保,邁出腳步。

「這是我此生離恐懼最接近的一次。」隔天,程紀皓這麼說。果果笑著,溫暖而肯定,他說他喜歡帶著學生走到緊繃極限,在那一刻會看到恐懼,「看到了,下一次就不會這麼害怕了。

「這是探險教育,是台灣該去承擔的,這一步還沒跨出去。」果果先跨出,程紀皓接著跟上了。

在完成山裡任務時,第二季的主角們會反問程紀皓:「還要來嗎?」程紀皓腦海閃過人生跑馬燈,神情糾結,最後吐出:「應、應該會吧。」

becoming 的過程

我發現我也在探險,我在用探險的方式拍他們在探險。

他回想第一季第一次開拍就遇到山上連日雨。程紀皓當時決策停拍,「天氣不好怎麼拍?」第二季,同樣在準備上山前,手機天氣預報刷一排雨天。程紀皓變了,他說不改期,上山。到了前一天,天氣放晴。

「啊,祂同意我們上去。」他這樣想。

IMAGE

在後來的拍攝過程,程紀皓時常感覺到山裡的天氣、自然在符合著拍攝需求。例如波折後要有雲霧開展,大雨後接著放晴,人們在山中的情緒、心境和自然空間的氛圍剛好搭上。「這講起來很玄,有點像是天地共謀吧,我跟這個世界是一體的,祂們知道我要幹嘛,然後祂們給予我讓我可以發揮的東西⋯⋯

站在一旁觀察的詹偉雄說,程紀皓用拍攝創造了自己 becoming 的過程。

「所有的冒險者和我們一般人呼應的一點其實是,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裡,每一個人其實都應該要去冒險,都要跨越你現在生活舒適帶的邊界——因為你就在跨越的那一刻,你才真正成為了你自己。你的生命是你自己在度過的。所有的冒險故事,都是一個 becoming 的過程,你從 A 變成了某一個你從還來沒有想像過的 B,再從那一點成為了 C——如果是這樣,你的生命歷程,大概沒有一刻時光是白費的。」

冒險後,很多事情都變了。

這次,程紀皓更多地放下語言,那句「山給了你什麼?」的答案,融入畫面、在探險者身體與眼神、在程紀皓再一次接下拍攝任務的身體力行中,告訴了我們答案。

程紀皓的轉變,也像驗證了詹偉雄在講座上提到盧梭的概念。盧梭認為,每個人在出生時都是原創的,每個嬰兒從哭泣到吸允奶水的方式都不同。可是,人死的那一刻卻都會變成同樣的人——在社會化的過程裡,人從原創者,變成了複製人。冒險者背棄社會,前往山林溪谷,就是在追逐屬於自己的原創。

這些冒險者和山的關係,顯然和城市裡的人們不同,但相同的是,我們也都追求哪一天能夠脫離機械式重複的生活,挖掘出生時獨特的自我,我們都如此渴望,成為那個原創的自己。

他們的以身犯險或許是一種激烈的示範,那一種刺激與鮮活,也可能動搖乏味,一點一點回溫你我生命原有的熱度。

 

《群山之島和不去會死的他們 2》
時間|2023.06.29 起每週四 21:00
觀看平台|公視 13 台首播;公視+ 4K 完整版 線上看  https://pse.is/53jhq4

#群山之島和不去會死的他們 #詹偉雄 #程紀皓 #登山 #冒險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廖昀靖
劇照Katie Chen
圖片提供公共電視
核稿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