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之間,破曉之前

新舊之間,破曉之前

作者張添涵
日期18.02.2011

〈維城.微塵─維也納的種種光影與輕盈〉之三

「我喜歡在我別過眼時,感覺他對我的凝視。」

行過異鄉,我們或多或少開始重視起凝視這項儀式:無論是感覺路人投以的好奇眼光,抑或自身發出對周遭種種美景人情的讚嘆,經由其間無形的注視,我們與他者有了雙向的溝通連結,有了存在於此時空片段的幽微共感,接軌而上,默契與美因是完成。我遵循這樣精巧的流程,戴上我同樣精密的千度近視眼鏡及相機,走過維也納城,和那些作家馬家輝所云「死在這裡也不錯」的城鄉島國。

然而文章開端的這段引子,這句台詞,牽勾出的不僅是一段旅思,更是一曲民謠爵士。

走在維也納那條花花綠綠,消費百貨、鞋衣名店林立的瑪麗亞拯救大街( Mariahilfer Strasse,在此採意譯),你我總要在荷包和慾望間拔河,一陣激戰,手上莫名多個兩三袋 H&M 或 Zara,又落得肩痠腳麻、頭暈目眩,叫天不應、叫地不靈,讓人不得不激賞這大街的命名。某日,我刻意轉進街角某間綠色女妖咖啡館、旁的小巷(承上篇〈百孔千窗後/陽光灑落〉,這西雅圖來的過客一向都是我特色景點的指南啊!像是嗅得出松露的豬那樣。),漫走於建物間,總算看到那不甚起眼的招牌,那間老唱片行,“Alt & Neu”,舊與新。

來自美國康乃狄克州的 Kath Bloom 悠悠吟唱著〈 Come Here 〉:「一陣北方吹拂而來的風,輕悄訴說著愛情的到來,Come here, come here…」 Celine 與 Jesse 在僅容旋身的試聽間並肩聆賞,眼光流轉,狹仄的畫面外有對意外旅程的無邊想像──這間唱片行,是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 Before Sunrise )的取景地,絮叨聒噪的男女主角難得靜默的一段時光。影迷如我,早就計畫好來朝聖,妄想一段「噢,原來妳也在這裡」的公式劇碼。然而踏進本店,我卻遍尋不著這部電影的蛛絲馬跡,只在店鋪不起眼的牆柱上,貼了一張小小的 Kath Bloom 海報聊表心意。不像我們的島,一旦哪些電影、偶像劇來此一拍,必定敲鑼打鼓,裡外貼滿該劇海報,進店還不忘跟你嘮叨兩句「欸欸對 XXX 曾睡過那裏喔,你們要看他們接吻的地方嗎?」如此這般,質樸原味全失。

「欸對,就是這個,因為太多客人來問了,就把它貼上去。」店員 Chris 指著 Kath 的側臉說。

於是我卸下影片給我此店的第一印象,來了一次、兩次、三四五次,漸次在我心中建構了 “Alt & Neu” 的真實全貌:推門進去,擁擠而略顯凌亂的架上塞滿千千萬萬的 Vinyl LP 唱盤,人多時一不小心就會撞落一張排隊過街的 Beatles、垂頭蹙眉的 Chet Baker、或咧嘴笑開的 Bob Marley;再往裡去,甚至有一兩個密室般的隔間,裡頭除了唱片還是唱片,置身於內,不免有種隨時會從四周哪個夾縫中,轉出音樂小精靈與你共舞的奇想。至於音樂種類,確如其店名,既舊且新,這裡從藍色多瑙河到 Deep Purple,波麗露舞曲到瑪莉蓮曼森,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使人有如闖進枝葉繁密、雜草蔓生的叢林,迷走樂音節拍之間,好不快活!櫃檯上擺了四五座唱機,看上了哪張就來此安上唱針,戴上耳機,聽那清爽細膩的「噗、兹……」聲後的原音流瀉。

在此,或獨來或結伴,我度過了多少轉、多少軌的光陰。The Monkees 唱著〈 I Wanna Be Free 〉、Agerich 不疾不徐彈奏著蕭邦的馬祖卡、〈 The Girl From Ipanema 〉輕擺著爵士步伐走來、Lenon 給了和平一個機會後揚長而去。時不時沉入那黑色輪盤旋開的夜空,期許在破曉之前,我還能再聽一回。黑膠唱盤的迷濛雜質讓音樂本體覆上古老而精緻的薄紗,在聽覺獨行的感官世界中,我闔上眼來凝望她們,也多麼嚮往能夠獲得一個回眸、一次神交。

「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
無一為記憶所有,
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

──辛波絲卡〈旅行輓歌〉

如此短暫,逝者如歌。我想起那次,店員 Chris 隨意指向高櫃矮櫃交錯的最深處,有一道簡陋木門。「你如果想知道的話,那裏就是電影裡小小的『試聽間』;當時是專為該片搭設的,現在的話……你去看看吧。」當下揣度他的話中話,我明知最好永遠不要去碰它,讓記憶安穩歇在美麗的想像裡,但……

我戰戰兢兢地轉開那門——空無一物,眼前只見建築間的天井與排水溝。

#張添涵 #康乃狄克州 #維也納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張添涵
攝影張添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