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拿起你的相機?

你為什麼拿起你的相機?

作者涼御靜
日期12.03.2013

這個問題,在十多年前,根本不構成一個問題。

拿起相機,當然是為了拍照,不然是可以拿來吃嗎?

過去,相機代表一種難能可貴的機會,共同見證重大時刻的瞬間。小時候,多數人家庭狀況並不好,總是等到有哪位鄰居或親戚帶相機來,才有機會拍照。

在特殊的場合,全家齊聚一堂,拍照成為一種儀式,記錄家庭人口的面容,同時烙印家庭氛圍在時光中的流轉,將所有人凍結於團圓的時刻,牢不可破,難以抹滅。

照片,成了曾經相聚的鐵證。

家仍存,人未散,別太快想起現在。

後來,我們家購入第一台傻瓜相機,當時底片仍然很貴,洗照片更貴,因此總是小心翼翼地拍攝,挑選最適合的時間、地點、人物,確保一切都值得留念,繼而按下快門。

那時洗照片,宛如觀賞一場人生回憶錄,跳過慘淡、失落的人生片段,直接進入了無比歡快的人生旅程:過往的美妙時光,數年的愉悅場景,全濃縮於一捲底片之中。

有時甚至對自己的記憶產生質疑——同樣在場的相機,竟看見了與我印象中完全不同的畫面。

我們將日子裡的哀傷無奈,如壓歲錢般,藏了又藏,直至最後再也想不起放在哪裡。讓不愉快的回憶,埋葬於照片之中,放任寧靜溫暖的影像,一點一點地,蠶食人生。

欲證明其存在的人,在相片洗好後,可能不復存在。

盼永保其年少的人,在收到相片時,也已青春不再。

這種攝影的時間感,永遠能讓當時的我感到震撼。

攝影總是快速地切下了某個片段的生活,如同宰割一條懦弱的麵包。

今天,人們還是拍照,甚至連不是相機本科系的機器,也全都可以拍照。走在路上,人們無時無刻不拍,拍照成為尋常,按快門成了反射,逛街拍,上班打卡也拍,在捷運上通勤繼續拍。天氣好拍,天氣不好更要拍,今天買了什麼、吃了什麼,全都可以拍。

人們習慣貼身配備好幾把大刀,隨時準備把生活這條麵包切成薄片。

過去,我們不會問為什麼要拍照,因為理由昭然若揭。

現在,我們更不會問為什麼要拍照,因為多按一下快門也不會損失什麼。

人們終於迎來了攝影神聖性瓦解的年代,科技的極高親近性,讓所有人都有資格產製影像,人們快速生產大量照片,不假思索,大膽而勇敢,任何物件都可成為主角,所有形式都是創新。

在數位科技的打造下,攝影成為了立即的再現藝術:不用計算底片,不用等待沖洗,我們立刻見證世界如何被複製。

比起懷念過去,現在的人們拍照時,則想到更多未來:拍下的照片該如何後製、如何展示、如何讓自己贏得更多的注目與社交。

今天,當一個人拿起相機,和二、三十年前,一個人拿起相機,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動概念。

以往,相機為了獨特時刻而存在。

如今,人們專注於替相機創造獨特時刻。

打開我們的記憶卡,將會發現,那些畫面遠比現實艷麗,每張場景超越實際情形,紀錄的生活貌似五光十色,實際的生活卻未必如此,也不可能永遠如此。

每回出遊的照片總是上百張,看似密密匝匝,置身其中,卻又感到空空闊闊。

我們越來越容易操作拍照科技,卻越來越記不起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拍了這些照片,而相片甚至以永不退色的形式,不斷以電子亮點的方式再現於眼前,無孔不入,無所不在。

這中間究竟出了什麼差錯,竟讓記憶褪色得遠比相片還要快速,讓相片比回憶更加豐滿盛開?

每次,當我見到邊走邊拍的人,或是看到臉書上琳琅滿目、公開展示的照片時,我就會發自內心地想問——你為什麼拿起你的相機?

現在,這問題變得不是那麼容易回答了。

而很遺憾的是,今天的相機,仍然不可以吃。

#涼御靜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涼御靜
攝影涼御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