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圈圈生活藝術祭】將文創養分導入日常生活──專訪總策展人何承育

【綠圈圈生活藝術祭】將文創養分導入日常生活──專訪總策展人何承育

作者
日期14.08.2014

從七年前的一場展覽開始,勤美誠品嘗試讓文創與藝術能量從原本書店裡的各個角落,向外蔓延至整個草悟道街區。經過長期的耕耘與發想,去年首度整合旗下四個單位,舉辦第一屆「綠圈圈 生活藝術祭」。秉持著「跨界、親民、原創」的精神,「綠圈圈」一方面希望動員街區內的文創單位參與,另一方面吸引外部的文創團體投入,將草悟道街區作為落實創意的實驗場,共同探索人文藝術能量融入生活各層面的可能性。

談到這段發展歷程,「綠圈圈」總策展人何承育表示,從七年前勤美誠品進駐綠園道,找來國際級團隊大幅翻修整建,軟硬體各方面升級,讓這區煥然一新,也開始吸引大批文創人才群聚。草悟道街區附近大概有百來家文創小店與工作室,讓這一帶展現出不一樣的風貌,每逢假日也吸引了大批人潮。「一般說來台灣消費者的習慣是哪裡有折扣優惠,人潮就往哪裡去。但草悟道這裡吸引的人潮就比較不是那種折扣取向的,人們是真心喜歡這種文創設計的風格,所以才聚集在這裡,形成不一樣的風景。」

IMAGE

(圖說:2014 綠圈圈 生活藝術祭)(攝影:安比小姐)

靠著文創小店的匯集形成特色街區,這算是目前台灣主要城市發展的「熱潮」,只要幾家有特色的餐廳、一群藝術工作者的小店,人潮就會被吸引過來。很快地街區擴張,三五年後越來越多商家湧入,同樣的文創特色被大量複製,整體風格越來越單一缺乏多元樣貌,原有的生命力夭折,整個街區就「走味」了。談到台中幾個著名商圈的發展,何承育說:「大概就十年一循環吧!這些街區興起得快,沒落得也快,但城市發展不該是這樣的。也因此我們舉辦『綠圈圈』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讓草悟道匯聚的文創能量不要散失,緊密串連這一帶的文創店家,建立地區品牌特色。店家有這樣的共識,在藝術祭期間端出最好的東西來,街區附近居民也有這樣的共識,自然而然成為重要參與者,共同營造整體氛圍。」

這種向下扎根的發展方向,也是何承育對於台北發展文創經驗的反省。「對於文創或藝術策展來說,如果一味只想吸引人潮進來,那就恐怖了。舉例來說,近年時興古蹟建物活化利用,但古蹟修復整建的限制很多,結果卻硬要拿來當作文創發展的場地。當文創或表演團體進駐空間後就會發現很多設備都是缺乏的,因而策展前光硬體成本就是一筆驚人支出,再加上高額場租,最後選擇辦展的方向自然就要往比較保守、預期市場接受度高的方向走,然後收取高額的門票,販賣一堆週邊商品。雖然門票和商品收入很高,但展期一過全部拆光光,最後什麼也沒留下。當初想要整建修復這些古蹟來發展文創,最後就是必然走上了這條路。」

IMAGE

(圖說:「綠圈圈」總策展人何承育)

去年是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一次舉辦「綠圈圈 生活藝術祭」活動,由旗下四個單位(包含基金會本身、勤美誠品綠園道、金典綠園道兩間商場、勤美文創等單位)先行串連嘗試。「以往各單位就是拿自己的行銷預算去發媒體廣告、籌備贈品、舉辦活動,去年嘗試將大家的行銷預算整合起來,拿來辦藝術祭。也因此活動期間主打的就是藝術活動參與,而非傳統的折扣優惠促銷。我們希望人們是被藝術活動吸引過來,而非贈品或折扣。」

為了讓「綠圈圈」發揮聚集文創能量的功能,藝術祭必然是要細水長流地往下走,而不能只是煙火般的一年光景。「如果我們只要辦一年,當然可以花大錢找世界級大師來參展,但要年年這麼做,成本方面的的考量就會很恐怖;更重要的是,我認為藝術祭不該只是單純由藝術家提供作品,而是要讓這一帶所有的人都成為參與者,讓藝術活動變成公共參與的一環。」因此從去年的「綠圈圈」開始,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希望自己培養創作者,規劃了藝術駐村活動、藝術家串連平台,也跟 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英國建築聯盟學院)展開密切合作。

IMAGE

(圖說:都市夢想計畫 /十時設計)(攝影:安比小姐)

IMAGE

(圖說:乳汁 /徐景亭)(攝影:安比小姐)

有了去年的成功經驗,今年「綠圈圈」決定擴大舉辦,整合街區附近文創店家一起參與藝術祭的活動,甚至連以往商場的競爭對手也一併拉進來作藝術串連。何承育笑著說:「過去折扣季時商場間彼此就是折扣戰廝殺,但現在進行藝術串連,不再以折扣為主打,反而產生不一樣的效果。這樣的良性循環,讓越來越多藝術家願意來這邊駐村創作,喜歡在台中生活;而街區裡的特色店家也因為藝術祭的緣故讓更多人知道,吸引更多好店家進駐,形成良性競爭,久而久之這裡就會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地區辨識度就會出來。」

IMAGE

(圖說:群眾自造 /迷走建築)(攝影:安比小姐)

IMAGE

(圖說:少一味飲料吧 II /共十位創作者)(攝影:安比小姐)

談到城市裡的文創街區發展,何承育最後也分享了他對於台中和台北兩地的觀察與比較:「台中沒有太大的包袱,可塑性很高,這裡的民眾容易接受新的東西,新的東西也容易在台中闖出名號。而從更現實的條件來看,在台北跟台中的開店動機會差很多,這也影響到往後的發展。台北的房租高得嚇人,每家店的外觀裝潢都有高度比較性,競爭壓力大,所以你在那邊一開店,首要思考的就是不能賠錢。你沒有什麼空間照自己的意思施展,自然而然地被捲入競爭螺旋裡,結果就是大家的風格越來越接近,因為這樣才安全,風險最低。

相較之下,台中租金便宜,生活門檻較低,店家的生存壓力沒那麼大,就會有比較多自由施展的空間。像我很多畫家朋友,就是帶著畫來台中擺著,很自由。當店主人不用一味想著自己要求生存很累,他就可以更開心一點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在這裡好好生活,發展出多元的風格特色。」

IMAGE

(攝影:安比小姐)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撰稿巴冷天
攝影安比小姐
主視覺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