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光:記萊比錫 2011 Lichtfest 光之祭典

黑暗之光:記萊比錫 2011 Lichtfest 光之祭典

作者張添涵
日期16.12.2011

〈前言〉

此活動為紀念 1989 年秋天,十月九日一場和平示威革命,繼而使柏林圍牆倒塌、鐵幕垮台的「黑暗之光慶典」。歷來於東德重要據點萊比錫,「星期一遊行」發源地舉行,今年更加入波蘭的「但澤自由市」格但斯克,兩地同時點燃燭光、擎起火炬,照明人類的自由民主新頁/夜。

IMAGE

圖說:1989-2011,人類的自由精神,追求幸福的終極奮鬥,皆超越時空,如同巍巍矗立的紀念碑,穿入雲天。

〈黑暗之光〉

是夜,溫度陡降,入秋以來首次披上大衣,出門迎風踩踏過星落如雨的黃葉,典型季節轉捩的日子:一腳跨過,身後的夏季便捲收起紅毯離場,星斗像不曾存在的幽影,躁熱不復記憶。愈往市區挨近,見得愈多的人群扶老攜幼,在淒黃的街燈下緩緩行走,逐漸向城中心的奧古斯都廣場(Augustusplatz)聚攏(噢,他的舊名是卡爾.馬克斯廣場呢)。距布商大廈不遠處。一夥年輕人組成了小型編制的樂團,在路旁隨興奏拉起著名的巴哈〈G弦之歌〉,微黯的街頭,譜架上的小燈顯得熠熠通明;肅穆靜美之中,眾聲喧嘩。

僅僅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呀。

我們多少聽聞了高牆倒下之事,那瓦礫下具體、強烈的象徵意義深植人心;然而細心觀之,這樣歡欣的結果,實起於當時位處東德的萊比錫城,一場和平示威運動。1989 年十月九日,東德建國四十年的慶祝腳步方休,人民的聲音隨之蜂起。此濫觴於一場例行的和平祝禱,富勒爾牧師(Christian Fuehrer, 1943-)在外掛起「為人人開放」的橫幅,進而使數百人集結在萊比錫的尼古拉斯教堂 (Nikolaikirche)舉行民主示威,幾周後數字一躍,演進成七萬、十二萬乃至三十二萬人的街頭寧靜革命。旗幟標語被手中的燭光照得通亮,〈Wir Sind Ein Volk!〉(我們是一個民族)唱和不輟,「星期一遊行」自此成了革命先聲;一個月後,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應聲潰倒,東西德統一,鐵幕終被歷史溶蝕,鐮刀與鋤頭物歸其用,全人類懷想的和平民主坦途似要鋪展向前。

是這樣舉重若輕的一夜,改變一切。然時間不會永遠留駐在光榮的一刻。那場景,因為實在過於迫近,每每看過紀錄片、文物展後,自己時而覺得光芒刺眼,只心情一沉、緊闔雙眼,在激昂的革命花火灰飛煙滅前忖問自己:

那麼,然後呢?我們的文明究竟走向何處?壓迫與犧牲能否就此終結?

IMAGE

圖說:左為萊城內可見當時各式遊行標語的塗鴉,右為街上著名雕像,左共產右納粹,揭示此城的歷史傷痕。

二十年後的今天。廣場上的人潮自四面湧來,一旁的杯中燭發放處大排長龍,後方的高樓以窗格排列出「89」字樣,人口不過五十萬的萊城竟也無比熱鬧起來。眼前歌劇院整個龐大牆面為投影布幔覆蓋,螢幕兩旁垂掛著「Solidarność」白底紅字的波蘭團結工聯標語,連結今年因適逢《德波睦鄰條約》締約二十周年(那總令我想起 70 年代前西德總理勃朗特,於華沙猶太紀念碑前的一跪),而首次加入慶典的「但澤自由市」格但斯克——1980 年,華勒沙(Lech Wałęsa, 1943- )領導的團結工聯於格但斯克展開一連串罷工示威,吹響崩解東歐共產體制的號角——兩地一同紀念1989年的秋天,以燭火和音樂,緬懷照亮每一個先人後進的背影足跡。全人類的臉龐,一夜之間祥和有光。  

城內亦是無處不飛花。許多店家延長營業供應熱食,鄰近事件發源地的建築上投射八零年代,萊比錫、格但斯克、布拉格、布達佩斯等地的人民起義相片,而尼古拉斯教堂自然也舉行了和平祝禱儀式。大批遊客、居民穿梭其間,感受事件的平和餘溫。

在政要致詞後,廣場開始播映 89 年和平抗爭的紀錄片;影片中所有的街道、教堂、人民皆如此熟悉,簡直像是實況直播,只不過沾惹了煙硝塵灰而已。我觀察到身旁一位獨身的老婦隱隱啜泣,另一邊小孩捉著父親嚷著:「啊,是我們家呢!」而多數人只是靜默不語,微蹙著眉讀看眼前風火,彷彿、或實際,參與過那一段動盪。緊接著,畫面切轉至波蘭,紀念音樂會的現場演奏:先是波蘭戈雷茲基(Henryk Mikołaj Górecki, 1933-2010)的《第三交響曲》,再至巴哈、布拉姆斯的作品,樂聲於兩地奏鳴,曲目音節間流轉多少人間悲喜。當下我憶及電影《戰地琴人》中,躲藏多時的鋼琴家,在德軍將領前彈奏蕭邦第一號敘事曲,指尖、琴鍵疾轉敲落的光芒,穿透廢墟的塵灰,將我帶往無以名狀的遠方;即便夢裡不知身是客,驛飛的心都還熱燙。

這回,廣場上不再高呼口號,不再喧囂。唯有鳳簫聲動,唯有燭光標示出人們壯麗的星圖,縱然星座命盤晦澀難喻,但搖曳的火芯使我們遙遙看來,像是一齣隆重而光燦的希望之舞,婆娑於過往與現世,且向未來呼告祈福。

 

IMAGE

圖說:會場前方,主辦單位擺置了一方「89」字樣的模型台,供人擺放蠟燭。

於是,自此我也燃起火炬,遙想我們的島國,民主化後的社會轉型、經濟發達後的人文反思,不斷刺痛各階層民眾的腳底心底,使人人鼓譟暴跳,終無寧日。再將火把探往現時,德國自身統一後的種種問題、歐債危機、茉莉花革命到佔領華爾街,企業肥貓、獨裁膾子仍於這世界的各個角落作猖佯狂。在風暴將至、排山倒海的黑暗之中,我們究竟能捉住什麼樣的熒光?

音樂會結束後,89 字樣的蠟燭池亦被填滿,活動走向尾聲。人們緩步離去,表情自原先的肅穆嚴謹漸趨紓解,情侶吻別、三五好友有說有笑地等著電車,小販販售的熱咖啡伴隨人霧氤氳,父母牽著孩子走向香腸攤充飢。所有人,明日就要回復庸碌的營生了呀,也許能見到一樹紅葉,也許轉眼就要降雪,也許晴暖的天氣再回,也許......

也許那樣微弱的光,就隱隱源生於日常。

「人類與強權的鬥爭,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米蘭昆德拉,《笑忘書》

期盼千百年後,無論是萬古長夜、或夜盡天明,只要黑暗中的火光依舊冉冉,我們便不會忘卻今晚;期盼我們仍能期盼。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張添涵  
攝影張添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