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出版的創作繪本?藝術家布魯諾・莫那利《暗夜中》《莫那利的機器》

難以出版的創作繪本?藝術家布魯諾・莫那利《暗夜中》《莫那利的機器》

作者賴嘉綾
日期13.01.2020

二十世紀初的義大利有一群年輕藝術家們主張突破傳統文化,隨後在 1909 年發表了未來派宣言,成為廣泛影響文化藝術的運動。莫那利(Bruno Munari, 1907-1998)成長在這樣的年代,他嘗試工業設計、立體設計、雕塑、繪畫等視覺藝術與非視覺藝術,如詩、文學類作品;他做了一種懸吊式可隨風動的「無用的機器」(The Useless Machine)、做玩具、做書。他的發想與作品,以現在的觀點看他,不僅屬於現代主義、未來主義,也有「具體派」的特質,也很適合稱為當代藝術家。他對事物多面思考,動手動腦也寫作,認為設計要漂亮又實用並且被接受,加上他的論述文章完整有力,全方位的概念影響了後續眾多藝術家,並有許多繪本作家以他為師。

以往讀到《莫那利的機器》時因為只有日文和義大利文,所以一直無法明白,但拿到中文版時,也不覺得更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使用了怠慢的閱讀模式,期待書裡有情節;啊!於是我自動切換閱讀角度來讀這一本於 1942 年就誕生的繪本,每一個跨頁對我來說都是一場遊戲,作者發明了這樣的機器,還細心的畫下來,讀者盡情享用就成為遊戲。如果像讀著操作手冊順著數字,我們可以將部分遮蓋,用來考驗自己的想像,也可以順著全部的操作,享受不要問為什麼的無目的閱讀。1942 年義大利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知道戰爭哪一天才能結束?也不知道結果。

莫那利能文擅畫,藝術家用什麼回應這個世界?〈讓懶惰小狗搖尾巴的機器〉、〈從底部開氣泡酒的機器〉,看到漲紅的臉以為是紅燈停下來的單車手,發射器對著布丁噴出葡萄乾,成就了這道甜點。都是一道一道拯救心靈的甜品,我現在不會說我看明白了這本書,但我會說我找到一個欣賞這本書的方式。

IMAGE

書的版權頁上有一張勘誤表,這也是設計嗎?做過書的朋友知道:勘誤表通常是夾頁,因為已經無法改變了才補救。不過 1942 年的時候也可能是無法再重印,於是印在最後?這些在復刻的時候就遵照原型處理嗎?這些猜測是真的嗎?再看看內容,就知道這是作者的幽默;如果我在書裡說你有300根白頭髮,但在勘誤表上說應該是 303 根的話,你會懂這不是真的。全文刊載了 13 個機器,「13」這個數字在許多書裡也曾被使用,不祥的 13 在西方行之有年,從漢摩拉比法典被省略了第 13 條、最後的晚餐那個第 13 個人、阿波羅 13 號、13 號星期五;《波特萊爾大遇險》的作家史尼奇(Lemony Snicket)就將這個系列停在第13本,他也寫了一本《13 個字》13 Words的不暢銷書。

莫那利從 1945 年起,開始為他的兒子亞貝托做書;有一系列童趣的十本繪本(目前只留存九本),大大薄薄的一本,裡面採用不同大小的紙張裝訂,像現在幼兒的翻翻書又有茶几書(coffee table book)的美感,在認知與圖像中自由玩樂。後來的創作中,又嘗試用不同材質的紙以色彩、打洞、漸層的手法,如在 1956 年初版的《暗夜中》(nellanottebuia)、1961 年的 Acona Biconbi(遊戲書,將圓型紙壓了三角形的折痕,又在正中間打個大洞)、1968 年的《霧中的馬戲團》(Nella nebbia di Milano)、1969 年的Look Into My Eyes(guardiamoci negli occhi),都能看到這些穿插應用的效果。

IMAGE

IMAGE

這種不規則的書幾乎都是從莫那利開始,在歐洲風行半世紀了;甚至到八零年代的美國,都還沒有這樣的技術;即使到現在,莫那利依舊是許多做書人的偶像。每年波隆那書展,都可以在 Corraini Edizioni 這個出版社的大展台,陳列許多莫那利的書;這些經過五十年的書,依舊前衛。每次經過這個攤位總是忍不住繼續收藏他的書,有時還多買幾本送朋友,因為極少有譯本。這次在 image3 裡看到《莫納利的機器》與《暗夜中》,暗喜台灣讀者終於可以近距離賞讀。

《暗夜中》若以裝幀的紙質來讀,分為三部份:黑底平滑卡紙、半透明重磅描圖紙、灰底紋理紙。第一部份畫面中的藍色有淡淡的反光質感,一頁接著一頁有個整齊的小洞,隱約透見遠處有黃色;第二部分半透明紙上的主色是綠色草叢和草叢裡的黑色蜘蛛、金龜、蜈蚣、蝸牛、螞蟻等;第三部分藉用每一頁上看似不規則的洞,表現洞穴裡因時代產生的堆疊。閱讀順序是讀者跟著貓咪在暗夜裡,後來貓與搬著高梯的人摔得人仰貓翻,但到底那黃黃亮亮的燈是什麼呢?原來是螢火蟲天亮了準備下班,接著步入層層的草叢裡進入另一個生態圈,半透明紙的優點讓前後頁的綠色草叢如前堆後疊,蟲兒們移動其間。第三部分的灰色紋理紙讓讀者再度步入沒有陽光的空間。讀者隨著點點黃色螢光,在暗夜裡步出洞穴,是一本必須從封面讀到封底,在扉頁也要注意的書;除了上述細節,字型字體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IMAGE

IMAGE

一本在 1956 年出版的書來到 2019 年,其出版過程依舊是難題,墨色、裝幀、紙質,充滿想要做得更好卻更容易失敗的陷阱,創作者和出版者一點也不放鬆考驗讀者的機會。這本書試圖以「利用已有資源做到極致」的精神刺激後來的創作者,身為做書人、設計者、藝術家各種身分的莫那利,以實驗精神挑戰書的可能;同樣的精神感召現在的書籍創作者,是不是也要思考此後完成的每一本書,在故事、繪圖、色彩、紙張、裝幀、技術、設計的種種交叉應用,站在巨人肩膀徐徐遠行。

 

《莫那利的機器》

 

 

 

 

 

 

作者:布魯諾・莫那利
譯者:楊馥如
出版者: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9.10

《暗夜中》

 

 

 

 

 

 

 

 

作者:布魯諾・莫那利
譯者:楊馥如
出版者: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0.01

#繪本 #選書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攝影洪以樺 Chair Hong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Le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