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年代,做一名設計師──專訪施博瀚,LOGO 到指標的限制與自由

在社群年代,做一名設計師──專訪施博瀚,LOGO 到指標的限制與自由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6.08.2023

2020 年,新竹火車站揭開台灣設計研究院主導的「微改造」空間及指標系統。新聞出現,也浮現各種批評與檢討:指稱系統規範不到位、沒考慮字型、沒有根本性地解決問題⋯⋯

負責指標設計的 Bohan Graphic 負責人施博瀚隨後公佈了當初提案的簡報,共 86 頁——裡頭可以看到許多設計初始的討論,從現有台鐵識別問題說起,到圖標優化、字型應用規劃建議、色彩應用等都含納其中。同時敘述改造限制,包含新竹車站為國定古蹟、需要考慮台鐵指標既有規範等(以及:怎麼可能沒考慮字型,我都做了一套字型了)。

觸發他這麼做的主因,不是美感認定。施博瀚說,好不好看很主觀,說做得不好看他也 OK,「但後來會想公開簡報,最主要原因是有人意指:『這個東西沒有脈絡。』——這件事,非常燃起我的怒火。」

他沒預期到,這則貼文會迎來上千次分享。

回看這次幕後公開,向來冷靜的施博瀚說:「好像有點衝動⋯⋯這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我其實沒想過分享數會這麼誇張。但我在貼文和簡報裡,都是很理性的討論,沒有情緒性的字眼,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發文的風格。大家可能沒預期到我會發文,但我覺得需要的是:讓民眾了解背後的歷程。」

IMAGE
IMAGE

台鐵新⽵站 指標系統⽰範設計(圖片提供|Bohan Graphic)

理性的經營

施博瀚的設計生涯,和社群密不可分。

2019 年,凝書體字型集資案上線——由施博瀚負責造字及美感設定,justfont 團隊監修發行,這款從字嗨社團裡就獲得眾多迴響的字體,是繼金萱體後,再一個千萬級別的字體募資。

2020 年,他在 IG(@bohanshih)上推出「我用以拉拉拉的」單元,每一篇都是一則提問:如何使用 Illustrator(以拉)解決某一問題?至今已有 167 篇,累積十萬追蹤者。

施博瀚覺得這群 followers 很特別。交流可能不算是特別熱烈?但這樣就設計論設計的氛圍,也很不錯。「好像平常沒什麼互動,但是會有人看我的東西。大家可能真的是需要理性的交流,也不會對你個人有什麼好奇,就不會問太多不相關的問題。」

IMAGE

凝書體 字型設計(圖片提供|Bohan Graphic)

IMAGE

凝書體 字型設計(圖片提供|Bohan Graphic)

IMAGE

施博瀚於 IG(@bohanshih)上進行的「我用以拉拉拉的」(圖片提供|Bohan Graphic)

「我用以拉拉拉的」採步驟圖解,不談美學觀念,而是熟習工具的教學文。貼文主題的設定,也是施博瀚考量過的。

「我決定做軟體教學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它不需要跟你溝通。不像分享『設計方法』,有人會覺得說其實應該是怎樣,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時就很容易有糾紛。軟體不是的,軟體就是一個指令、一個動作。你會發現貼文的觸及率跟點讚率很高,但下面留言很少。」

「我是不喜歡跟人有爭執的人,然後我覺得要跟人家討論,有點累⋯⋯除非是工作性質上的。平時就已經需要跟客戶溝通了,如果經營社群還要一直溝通,會覺得負擔太大。」

新書《LOGO 設計研究所:更有亮點的 60 個技巧》的誕生,起初出版社也提:主題要不要以設計思維為主?「我那時候只覺得我不要(笑)如果要講設計思維,也會變成剛剛說的:你的思維不對、我覺得應該是這樣。我就說,如果要出書我一定要出一個『很理性的書』,一出來,大家一看就知道它是工具書。它不是跟你要討論的書。」

為了避免使用既有品牌的 Logo 圖樣衍生法務問題,他同樣模擬了 60 個虛構的品牌考題,每一個 demo 都像是在解題。

IMAGE

《LOGO 設計研究所:更有亮點的 60 個技巧》書籍內頁(圖片提供 Bohan Graphic、圓神出版)

在解題世界裡,解出一題就是一個成就感。「我用以拉拉拉的」曾經連續日更近三個月,這些「題目」起初確實是施博瀚日常或工作上遇到的問題,發文密集時,他甚至得去 Pinterest 上自己發想題目:要怎麼用以拉做出這種視覺編排?那種文字效果?

在自問自答裡,看似是在教別人,實際上也是群眾讓他去學。

「我覺得很有趣,也是一個自我訓練。老實說,我的以拉在那個時候也變強了。我以前真的沒有這麼會用以拉,自己訓練自己一年後,開啟了我很多對以拉的認識。大家每次叫我老師,我都很不好意思,其實很多東西也是我在教大家的過程中學到的。」

需要存在,但不需要張揚

2022 年,施博瀚去日本生活了一年。不是去工作,就是單純的放鬆,一邊學日文。下決定那段時間,是他慢慢感覺到社群帶來壓力的時候。

「雖然說一開始做的時候有很多關注,想到這可以幫到其他人,也會很有成就感。但到後來,大家可能是為了看以拉教學而來,好像不可以發自己私人的東西了。」

他把教學系列加上 hashtag 讓想看教學的人方便追,也開了另外一個帳號,純分享生活。但不免有時些微落寞,「生活上還有很多東西,或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我想要介紹給大家,但這不一定是關注教學的人想看的。」有時他也會考量配置,「如果我要發私人東西,就應該也要再配一個教學貼文?讓那個份量 balance 一點。」

再 balance 一點——與社群共存的所有人,也許始終在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上前進。

「聽很多 YouTuber 講說,十萬訂閱的時候是最開心的,那時候最自在。到後來就覺得壓力很大。就像現在,我會覺得大家對我有一份期待,以拉的問題問你,你一定要能答得出來。」

IMAGE

2020 ⾦點設計獎主視覺設計(圖片提供|Bohan Graphic)

好奇他會給設計系學生們什麼社群經營上的建議?施博瀚說,社群還是必要的,而他最想給的建議就是:先累積好自己的 source,再去和其他人、甚至是線上的設計師互動吧。

從學生時期開始使用的 Behance 到現在主流使用的 IG,關注其他設計師時,對方通常會收到通知。在施博瀚眼裡,那很珍貴——當設計師收到關注通知,回頭確認你是誰,那時,就能自然地展示自己作品,「如果你一開始建立社群,就急著去跟人家互動,你就會失去很多『被回關注的機會』。」

甚至是以此為起點,規劃內容:「我舉個例子,現在很多人做新一代的時候都會建 IG,你就會發現很多人只是把主視覺兩張圖片 po 上去,就開始去跟設計師互動,我覺得這樣是滿可惜的。其實從一開始在做審查,所有的進度、曝光的呈現都可以放,內容齊備再開始去跟別人做互動跟宣傳,我覺得都是更好的機會。」

IMAGE

新北市⾨牌改造創作。此僅為概念設計,非實際改造計劃(圖片提供|Bohan Graphic)

聽起來雖然是積極行為,但施博瀚說,這並不代表所有人都得超級 social,或把自己放到最大、誇耀自己,而是可以去思考更符合自己的社群呈現是什麼?

「建立社群,我覺得現在幾乎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去學習的事情。即使你不想要拋頭露面,你也可以在社群上做一個很純粹的作品集——就像王志弘老師那樣子。」

台灣首位入圍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的設計師王志弘,向來不公開演講,幾乎不受訪。提到王志弘,往往浮現的是那些他做過的書封,人影淡薄。即便如此,施博瀚說,老師也還是有社群啊。

「他不需要在社群上講話。但就會讓你覺得,哇他的作品真的好棒——他用他的作品講話。」

施博瀚很認真相信:「我覺得,你不用是一個很善於或熱愛口語表達的人,也可以經營好社群。」 

需要被看見,但又不想要太張揚。這之間的平衡,他期許自己在社群裡的精進是:「我希望一切,不管是我給出去的作品也好,我的生活方式跟態度也好,都是不會違心的。它不是一個人設,我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我待人處事就是這個樣子,我給出來的東西就是這樣。」

你不可能沒有想法

施博瀚的家也如他一樣:理性,邏輯,一切都有原因。有關自己與妻子的這個空間,他說他已經想了太久——他要的設計細節無比清晰,有些言語難以表達的需求甚至自己用以拉畫、再交給設計師的。

空間裡有許多巧思。冷氣出風口處製作了一個掛浴巾的鐵件,不怕浴巾乾不了。鐵件的尺寸跟造型細節也是自己一手繪製,還能放香氛。收納空間的尺寸,全是以 MUJI 收納箱為基本單位,這樣一來把東西妥善收在櫃子、臥榻、床底之餘,互換位置也都方便。油漆色號對標 MUJI 原有商品的灰白色,讓整體色調一致,看不出區別⋯⋯

IMAGE
IMAGE

施博瀚說,設計,是最好訓練邏輯的。好的設計,就會有好的脈絡,對應到明確的需求。

「設計跟藝術創作不一樣,藝術創作是自我表達的呈現,但設計是:有需求才會有設計。就算沒有需求,你也可以先創造需求再去做設計。也因為如此,對方不可能對他的東西完全沒有想法,即使他說沒有。每個人都有想法,只是他還不知道他的想法是什麼。我們能做的事,就是幫助他找到他想要什麼。」

這也很適合他。「我一開始就很清楚我沒有辦法做太多『創作類型』的東西,我就是做設計,因為我就是喜歡去幫別人的問題找到解答。」

他習慣在跟客戶見面之前整理非常多的視覺素材,並分門別類。假如客戶話語或信件中提到,想要「可愛」的感覺,他就會去找五六種不同設計風格的可愛——總共甚至可能會有上百張圖片,一起找到客戶想的「那種可愛」。

有關和業主的溝通這件事,他在研究所受鄭司維老師影響很深。過往他確實已經是分組報告裡,會負責上台發表的那一個人,但那時還沒有「設計表達」的觀念,同學間也普遍不將溝通看作身為設計師的重要技能。

但老師帶著他到提案現場,直接看到業主與設計師的互動。他從中觀察老師的溝通,都在試圖一起找出明確的問題和答案:「有邏輯,然後我覺得很從容。他的提問方式是去引導對方做思考,不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當對方想法很多的時候,也可以幫助對方去釐清現在要的可能是什麼,不會是有很多『話術』的,因為我也很討厭那種溝通方式。」

遇到老師以前的作品,他說,應該都刪除了。見證了與業主妥善「溝通」後做出來的設計,他才意識到自己過往的作品不夠好。「也有可能是我比較善於表達的關係,學生時期,大家會覺得既然說得出一個道理,好像就 OK。但其實到業界之後,你要想辦法知道客戶需要的是什麼?」

IMAGE

溝通是雙向的——設計師需要引導業主,但反過來看,當我們有求於設計時,什麼樣的溝通才是需求方能做的?

「如果很難明確說出要什麼,我覺得也可以跟設計師很明確的說:你不要什麼。人是一個很有趣的動物,站在櫥窗前看著一排商品叫你選一個你最喜歡的,你會選很久,可是如果叫你選一個你討厭的,你可以馬上就選出來。設計師也很想知道『你不要什麼』。」

「有些人會覺得說,『我想要看更多設計的可能』,所以先不給設計師設限——拜託,一定要給設計師設限,給我們設限,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找到你想要的東西。不要說『給你發揮』——我覺得這句話真的是最可怕的。而且我也認為,一個好的業主絕對不會講出這句話。如果你很重視你的品牌,你不可能對你的東西毫無想法。」

「限制」讓人以為這是負面詞,但他一直記得司維老師當年一句話:藝術家在自由中找到限制,設計師在限制中找自由。

IMAGE

LOGO 與指標設計:很小又很大的事

裝潢時,房子的坪數和預算是限制。在 IG 上,用 10 張圖片講完一件事是限制。製作 Logo 時,有限的設計篇幅,也是限制——這些都是施博瀚喜歡的,都是在限制中找自由。

「我喜歡做 Logo。Logo 就是讓我必須在一個很小的版面裡,去做出有意義的圖符設計。」

他心中理想的 Logo,例如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使用的 G Mark,由設計巨匠龜倉雄策所製作。紅與白,具有日本代表性;G 字排如雷紋帶有東方韻味,又是國際間看得懂的;應用層面是以網格標準:「它符合了所有我對於一個好的 Logo 的想像。」

「我覺得以 Logo 設計來說,煥然一新的設計是好設計,歷久彌新的設計是最好的設計。這就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設計——從 1957 年到現在,我看這個 Logo 還是覺得非常好看。得到的這個獎,會覺得很有榮耀感,但它卻又是那麼簡單,好懂。」

他敬佩的設計師還有廣村正彰,尤其喜歡他的指標設計——東京奧運 50 款運動圖形設計,或許大眾都還記憶猶新,同樣在方塊中凝鍊出不同運動情態。其他包含知名膠囊旅館 9h 的指標、甚至松菸裡指示電影院、旅館、商場方向的白色鏤空指標,也都是廣村正彰所做。

指示廁所位置、出入口,或請勿吸菸等,指標佔幅那麼小,卻能影響空間氛圍。施博瀚曾協助一間花蓮民宿製作 Logo,製作時他詢問業主:要不要連指標一起改?

「我和他說,指標是可以讓整個品牌的體驗更完整的東西。在園區裡,如果你的指標設計跟 Logo 有關聯,當這個指標出現在園區各角落的時候,整個品牌的體驗就會很完整。」

IMAGE

花蓮潭⼼閣⺠宿 品牌與指標設計(圖片提供|Bohan Graphic)

IMAGE

⼆吉軒⾖乳 品牌設計(圖片提供|Bohan Graphic)

指標設計、字型設計、提案或設計表達,學校不一定會教,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設計面向。

例如新竹火車站的指標改造,定義在所有人都要能看懂的公共指標,施博瀚說,這就是不可違背的限制,「不可以脫離國際上已經既有使用的基本造型,如果用新的符號,反而可能會讓人家看不懂是什麼。」

有留言反應,男女廁所的標誌,應該把女生的裙裝拿掉。「女性裙裝已經是一個國際認知的既定規範,被認為是容易識別的。指標本身就是一個圖形,一定會是去符合一個『印象』,那就可能會是『刻板印象』。我常說,如果不要有印象,最後可能就只能改 XX 跟 XY 了⋯⋯」

他認為,各種性別刻板印象的改善,可以先從其他指標設計改起。例如以前「售票口」的標誌是一個賣票的女生形象,是否可以改為一個「基礎人形」就好?又例如哺乳室一定要是女生哺乳嗎?一個奶瓶,可否兼容需求?但也有人回饋:都換成中性性別,會被視為以男性指稱全體,不是真正的性別友善——

這些問題,總有站在不同光譜的人,懷抱著不同的答案。還有更多的一般人,也許只是急著想上廁所,並不在意這個問題。

如何在眾聲嘈雜的世界裡做設計?無論擁有多理性的腦,似乎都很難破解。

IMAGE

《LOGO 設計研究所:更有亮點的 60 個技巧》

IMAGE

作者|施博瀚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3.07.01

#施博瀚 #品牌設計 #logo #指標設計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專訪統籌・撰稿溫若涵
視覺統籌潘怡帆 Crystal Pan
攝影Liszt Chang/IG @lisztchang
圖片提供Bohan Graphic
圖片編輯周筱晨
核稿編輯廖昀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