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台北詩歌節|為理想勞動,「詩」多元成家──專訪策展人楊佳嫻

2014 台北詩歌節|為理想勞動,「詩」多元成家──專訪策展人楊佳嫻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9.10.2014

如果要為 2014 年作上收束,畫面會停留在哪一個時刻?無論是在街頭抗爭的日子,還是在日常中為了生活而進行的奮鬥,最終心還是需要休息的時刻,也許只能聽一首歌、讀一首詩,品嚐生活所帶來的各種體驗,就像是 2013 年的台北詩歌節題名「生活給我的詩」,而今,在台灣這座島嶼、世界各地的人們,依舊持續地「為理想勞動」,持續不懈地在生活的軌道運行、滾落。

詩歌作為思想的彈藥庫

台北詩歌節策展人楊佳嫻談起 2014 年的主題「為理想勞動」,她笑說,這其實是在前一年詩歌節慶功宴時就已經被提出的構想,「勞動在這個社會上不夠被注重,在媒體上我們很少看到人們勞動的痕跡,日常生活中每日的勞動卻把世界撐了起來、讓人們得以舒適生活,但因為過於理所當然,很少成為活動或是藝術的焦點,所以我認為把『勞動』提出來,是很有意義的。」

而這似乎也與風雨飄搖的 2014 年有了呼應,詩歌節存在的目的始終是希望能夠把詩這一個文類帶給人們,不僅在生活中,在遍地開花的社會運動中,也能見到詩歌的存在,作家、詩人們也投入其中。

談起文學在社會中的角色,「也許我們可以從作家的寫作生涯來看。」楊佳嫻認為作家可能同時具有社會服務與寫作這兩部分,只是每個人的排序不同,有些人可能選擇直接參與社會,有些人則是以創作的方式來表達對社會的關心。「但是,」她以作家朱天心關心新移民議題、動保議題為例,「作為一個創作者,並不會把觀看的對象描寫成全然是好的。文學與藝術有一個任務,就是把世界的『複雜性』呈現出來。」所以,文學在參與社會的方式可能是緩慢的,並不能立即速效。「我會覺得文學藝術比較像是革命的資源,一種思想的彈藥庫。我們讀馬克思的書,裡面會引用很多文學跟哲學作品,成為一種思想的資源。如果世界上沒有思想跟美學,只有工具的話,一切都會變得非常枯燥。」

文學與詩,也許很複雜,也許很簡單,通過不同的表現以及創作的手法,予以讀者驚嘆與陶醉,甚至是一種撫慰,這也是文學的多元性。「詩帶給我們美,儘管美可能會變成庸俗,但也不應該去反對美的本身。如果詩只是要表現美,我認為那並沒有錯,因為美可以給人撫慰,讓心得到一點休息。」

就像是今年台北詩歌節大師專題,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他的詩透過簡單的語言,平易近人卻直指人心,因此在 311 東北震災後,透過女演員松隆子朗誦他的詩作〈黄金の魚(黃金魚)〉,只有文字與聲音,詩中寧靜的風緻為在震災之後受傷的日本帶來撫慰的力量。「平易近人的語言來安慰人破碎的心,也很適合今年處在被撕裂狀況下的台灣,這時讀谷川的詩會是很不一樣的感覺。」楊佳嫻如此說道。

跨界合作以鬆動既有的界線

世界是多元的,就像是持續努力至今的多元成家議題,文學中也存有多元性。台北詩歌節每年的徵件,有過影像詩、聲音詩,而在今年是以「多元成詩」作為題目。楊佳嫻坦言這的確是發想於多元成家,但她發現,多元成家跟多元成詩都是對人很大的挑戰,一旦沒有界線的時候,什麼樣才是成家或成詩?她說,過往我們都很渴望被規範,就像是校園裡的自由命題,一旦沒有可以遵循的路徑,就會感到茫然,「但是『自由』對於藝術創作者而言,是很必要的。」

同時,詩歌節也會帶來詩以其他藝術形式來表達的節目,可能是音樂、舞蹈或戲劇,通過不同的藝術媒介讓大家發現詩有文字與非文字的表現,是多元的:另一方面,詩歌節也不只提供人們慣習、看起來很舒適的節目,對藝術的感受接觸需要不斷的挑戰,在表演中放入前衛的戲劇跟舞蹈是在挑戰觀眾的界線,也許看完表演,對於藝術的界線就鬆動了。「搖撼別人的界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楊佳嫻笑著說,也十足期待的模樣。

將詩帶給讀者的方式,不只是透過表演與講座,像是 2013 年的「帶詩人回家」,或是 2012 年的「愛麗詩的午茶約會」,讀者與詩人的午茶時光,到了今年的「波特萊爾計畫」,讓詩人把詩句銘刻到讀者的身上。這些活動,都把詩人與讀者的距離漸次拉近,使得讀者不只能夠閱讀詩人,詩人也能夠反過來閱讀讀者,成為另一種行動藝術的創作。楊佳嫻笑說,「我剛剛還在想,明年要不要來做『詩人把你帶回家』。」這樣主客易位的閱讀方式,她認為是源自於這個時代的氛圍與趨勢。可能是因著社群媒介的發達,這一百年來的現代社會發展、攝影術的進步,使得「視覺」獨霸,渴望看見、也渴望被看見,甚至除了看見,還期待更多的觸碰。

台北詩歌節長期以來也都邀請了港澳、中國等地的詩人與作家,也會有不同的講題,楊佳嫻認為這是台北詩歌節欲達到的目標:推廣與跨界。不只介紹詩人予讀者,更能夠透過主題式的講座,帶給讀者詩人不同的面向。「大概像是在破除偶像吧,發掘詩人的另一面。」同時,也會透過不同文類的作家來談詩,像是童書繪本作家幸佳慧,幸佳慧長期致力於將人權、各個議題融入童書之中;《初戀潛水艇》作者裘德松創作詩、也寫小說。透過這樣「打破界線」、把不同藝術創作者帶進來的作法,也是詩歌節的目標之一。

2014 年的天災人禍,帶來了許多毀壞,但是在破碎、傷痛之中,也能夠再度茁壯與新生,讓一首詩、或是一場表演帶著人們重新長出力量,看見突破邊界之後的風景。

更多台北詩歌節活動訊息請見官網臉書粉絲頁

#為理想勞動 #台北詩歌節 #楊佳嫻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佩妮誰
撰稿佩妮誰
攝影林芙伊、李晨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