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裡,又有誰能是真正的大人?」——專訪膝關節《大人的戀愛》

「在愛情裡,又有誰能是真正的大人?」——專訪膝關節《大人的戀愛》

作者
日期27.05.2015

在現今的媒體界/電影界,如果講到影評人,「膝關節」三個字肯定是最接近無人不曉的。從大學時代開始寫作,出社會後又受了近十年的記者訓練,論觸角的廣度、經營的深刻,很少有人能出其右。目前身兼影城公關的膝關節同時在各大報、線上和實體雜誌有無數的專欄,每個月要產出的文章超過二三十篇——此外還出了兩本書!這樣高頻率的寫稿量,究竟怎麼辦到的?

「應該是因為過去擔任日報記者,那樣的訓練對從事文字寫作的人而言,是很重要的基礎。」膝關節回憶從前在報社,每天下午三點多開完採編會議、四點放榜,接下來三個多小時要生產出十幾則、總數上千字的新聞,「而且還要錯開寫作情緒,可能一邊是小賈斯汀的風花雪月,另一邊是某某導演講的正經事……」這樣長期在極短暫而瑣碎的時間內切割不同思緒,特訓了快十年,將那套戰鬥模式移植到現在寫專欄,反而輕鬆多了:「過去那樣拼圖式地堆砌不同題材,等於是一直在換檔,你可能一檔還沒打到三檔就要下車。反觀現在一個主題寫到一千五百字左右,會生出一種『頭過身就過』的順暢感,三檔再打到四檔、五檔,就一路催下去了!」

除了內容的控管,作息方面的壓力如何?他先是打趣地說應該拿 Google Calendar 出來秀一下,保證驚呆所有人,接著感嘆回答:「現在所有文字工作者必然的宿命,就是以寫作的量去維持一個總收入,這是不得不的處境。」他也指出所有寫作者都有一種焦慮,怕自己寫得不好,或者會不會重複別人已經寫過的類似觀點?「所以寫作者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但既然已經選擇長期寫下去,就只能認真看待它,不能只是好玩。」

媒體、出版與寫作者共同的「低薪高壓」年代

於是他一邊好心地提醒我要把十八萬的「鼓勵創作」免稅額銘記在心(感激不盡!),一邊聊起在這時代,不同形式的媒體如部落格、電子報、新聞、實體雜誌等等,適合的寫作口吻都不一樣:像影評就需要理性,時事則要比較中性,寫給自由時報的專欄(即這本新書《大人的戀愛》文章來源)則專攻愛情主題,「至於 BIOS,則是一種幽默的文藝青年氣質~~」(編按:原來如此!)他也提到不一樣的編輯台有不同的作業風格:「譬如 UDN 的編輯,就會很認真跟作者討論內容,甚至連文章裡的超鏈結都會很用心編輯。」

我也忍不住問:根據經驗,有些平台在跟作者接觸的時候,會直接表明沒有稿費,亦即期待作者為了「至少有曝光的機會」而接受。這種情況,膝關節也碰過嗎?他無奈地表示當然有,而他也會直接跟對方表明,「這樣就不必談了。」但他不諱言現在媒體的競爭壓力極大:「這種時機,媒體要廣告業主投預算就像剝一層皮一樣困難,而這些媒體老闆要養多少人,要應付每個月固定開銷,還有營業額的壓力,不然對不起員工……」他笑稱現在很多老闆都是文藝青年,怕被罵血汗工廠,「事實上整個傳播文化界低薪的問題,這幾年一直很嚴重,不只是稿費還有演講費等等,也都偏低,根本是從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就沒什麼更新了。」再加上中國崛起後兩邊「同工不同酬」的問題,只能說對文字工作者的收入與尊嚴,打擊很大。

聊到這,氣氛越來越凝重,我趕緊轉移話題問:影評寫這麼久,有沒有想過轉換位置到電影的創作端?膝關節神祕地說,其實心裡大概有兩套劇本雛形,但都想先寫成小說,再考慮變成劇本。而且出版社也建議他,先出幾本比較好消化的書(影評)再來寫不好消化的(文學小說),「有些書很好看,但未必好消化;有些書難看得要死,但它很有用。也有些書乍看之下不怎麼樣,但讀完之後韻味流長。」他也提到出版業面臨的困境:純文學很難賣,寫得嘔心瀝血也只能賣多少本,「那對出版商和作者、通路商,都是巨大的時間成本壓力。」

於是我順勢帶到這次的新書,《大人的戀愛》一如上一本《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都是膝關節在報紙專欄文章的集結,也都以愛情電影為主。我問,為什麼特別挑「愛情」?

不只是兩性書,也是愛情片的總複習

「這當然也有市場口味的考量,畢竟談到出版,愛情這議題還是常勝軍。」他說寫著寫著,開始有人會在粉絲頁問他愛情的問題,或面對關係中的磨合,有什麼電影推薦?「電影雖然是虛構的,卻能夠完全反饋你我真實的感受。有些片可以安慰人,有些可以治療大家,像《刺激 1995》看完覺得人生充滿希望,《三個傻瓜》看完覺得原來學習可以這麼美好。當然愛情片也是,有些看完讓人很想談戀愛,或看完覺得愛情很殘酷。但人類是犯賤的動物,明知道愛情很危險,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你明白愛情的生命週期,但還是會想賭一賭,看這次會不會不一樣?」

「所以你可以打電話問伍迪艾倫,他每年拍一部愛情電影,不累嗎!?但這才是他真正厲害之處——即使題材類似,還是可以在形式上創新,這說明人們對愛情的需求有多高。」至此,膝關節下了頗感性的結論:「別騙我說賺錢最重要,因為比起錢,多數人更會選擇有個情感依靠。沒有愛情就找親情,或找友情,不然生存在社會上,卻跟任何人都沒有關係,那是很恐怖的。」

我接著好奇問,這個愛情專欄寫了七年多,是否也養成源源不絕的搜尋愛情片的習慣了?他笑說其實素材的選擇還是最痛苦的:「要看完有感覺,要值得談,還要有角度切入,這需要長期的訓練。」他說他從台南家裡的 DVD 店拿了不少片來當儲糧,也常搜尋各個他訂閱的高畫質電影台:「有些經典片如《愛情,不用翻譯》、《婚禮歌手》等等,都是因為剛好重看了,有新的感覺。」所以這不只是一本電影兩性書,也是愛情片的總複習。

但這樣一直寫一直寫,對於愛情片不會麻痺嗎?膝關節的回答正中紅心:「人在不一樣的階段看愛情片,是有不同感覺的。」他說愛情片有個特色就是「超越時間」,因為人們對愛情永遠都有嚮往,「為什麼每個人看到奧黛莉赫本,就想到煙斗和《第凡內早餐》?看到茱莉亞蘿勃茲就想到《麻雀變鳳凰》、《新娘百分百》?」他更進一步舉例,「看到阿湯哥,會想到《不可能的任務》沒錯,但一定也會想到《征服情海》,因為人們會去複習電影裡的經典台詞,『you complete me』,『you make me wanna be a better man』(《愛在心裡口難開》的傑克尼克遜)。電影會賦與這些台詞生命,它們會在你的人生裡發酵,當你需要這些座右銘的時候,可以為你療傷、為你打氣。」所以他說,愛情電影是超越時空的。

國片的內憂外患,與中生代的缺席

聊到這,我再轉往另一個大話題:多年來,膝關節一直是國片「專家」,對於市場走向、票房表現等等多所關注,更常在必要的時候推它們一把。這樣的他,對這七八年來國片「復甦」的景況、未來的走向是樂觀的嗎?沒想到他回答:其實是有點小悲觀的。「九成五的國片都無法賺錢,這點大家都知道,但市場要怎麼再成長?以及題材的開發等等,這才是真正的問題。」他指出現在是台灣轉往「類型片」發展的重要階段,卻面臨兩大困境:「一個是同工不同酬,很多技術人員都被中國吸引去打工;第二個則是《海角七號》後,四五千萬的預算變成國片基本款,但我們缺乏足夠的內需市場去支撐這個規模。」

膝關節舉例,當大家熟悉的幾位大導演如魏德聖、鈕承澤等人沒有拍片,市場就會很安靜,「今年唯一的大案子是侯導的《聶隱娘》,其他像九把刀只要沒作品,就會覺得年輕觀眾突然都消失了,暫時就會對國片市場有些緊張。」他也說,目前就期待在中生代缺席的此刻,有新生代能趕快出來卡位,交出黑馬之作,「如果有,就可以突然蹦上來。」

有趣的是,從媒體身份移動到通路(戲院業者)這端,膝關節看到的台灣市場現象,是不是也不一樣?他回答:「就我在戲院的觀察,台灣觀眾對類型的接受度還是相當有限,全台每年現在一百億的票房,其實是來自一部分人的支撐,也許只佔兩千三百萬人裡的三百萬吧!」他說電影是個太特殊的產品,通常只要第一個禮拜不賣就再見了,像旅美導演陳發中的《真愛 100天》,就是頗有商業潛力,卻沒能引起共鳴的作品,「其他像《逆光飛翔》也應該可以更好,或《重返20歲》也是。」膝關節下結論:觀眾的成見和偏見,永遠是電影行銷和宣傳很難克服的高山。

我又問,從愛情電影的角度,國片在這一塊的表現如何?膝關節指出「神經喜劇」是我們還拍不出來的類型:「像伍迪艾倫那樣,台詞針鋒相對,演員互丟得精采,看兩個人從冤家變親家,這需要劇本成熟,還有演員間的火花,都是目前台灣還辦不到的。」那麼至今覺得最有火花的國片情侶是哪一對?「這題好難……大概是《藍色大門》的桂綸鎂和陳柏霖吧!」如果不談組合,只講單一演員呢?膝關節提到了許瑋甯:「她不但外型好,也有天份,在《相愛的七種設計》裡的表現很精采,是我現階段非常期待的女星。」但他也補充,說台灣不知為何對混血兒外型的演員都不容易找到適合的位置。「這跟日本相反,他們就很愛用混血兒,而且都設計出很棒的角色。」

那麼男星呢?膝關節先是提到「咆嘯哥」趙又廷:「他人本來就不錯,也是有天份的演員,更是少數可以一邊咆嘯一邊哭一邊噴鼻涕一邊流眼淚……還可以演的演員!」他逗趣地模仿趙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裡的模樣,說這真的很難!接著他也提到柯震東:「柯是我們十年才等到一個的演員。有天份,又夠高,而且公認會演戲,台灣演員最大的口條問題在他身上都沒發生過。」他稱讚他很自然,而且整個傳媒圈都很欣賞這個年輕人:「你可以因為爭議事件質疑他的人品,但沒人會挑剔他的演技。」說到這,膝關節忍不住呼籲:「柯震東你真的要還給大家一個公道,趕快用好作品來幫自己平反,不然演藝圈不會原諒你的!」

「在愛情裡,又有誰能是大人?」

最後我回頭問,能不能舉出一部愛情電影,曾經帶來最大的嚮往和啟發?膝關節想了想:「其實這本新書最重要的,是終於把我最喜歡的幾部片也收錄進去。尤其理查林克萊特的《愛在》系列三部曲:從素昧平生的偶然相遇,到期待再重逢,再到真實結婚的生活,這套作品在所有人的愛情世界裡都可以成為範本。」他說也許是剛好,這一路走來都和片中角色的年紀很相近,所以特別有共鳴吧?「在不同階段,它都帶給我不一樣的思考,可以說這就是當代愛情電影的經典。」他也補充說:三部都沒有拍壞,這更是影史難得的成就!

那天在信義區,我們喝著杏仁茶和紅心芭樂豆漿(果然是膝關節會點的飲料啊),聊寫作、聊電影也聊愛情,更聊產業動態。我們說到在台灣當製片有多辛苦,開拍前煩惱資金到位了沒,拍攝中要傷腦筋便當錢誰出,拍完後更要面對「上映」的真正挑戰……這距離好萊塢那種成熟工業/銀行貸款/保險擔保等等金流結構,真是天壤之別。就連當影評,也因為市場(語言)的不同而不像美國寫作者那樣,可以只靠廣告收入維生——說到底,不論是拍戲的人,演戲的人,或寫字評戲的人,都是某種程度的傻子。

「但還是想為它做點什麼,不論是電影產業,或是輿論,都希望能幫上一點忙。」在他內心深處,還是天真樂觀地相信這市場會變好的。於是我想起他部落格的名字,就叫【愛護你的膝關節】,這樣一個一直在燃燒自己,為他人搖旗吶喊同時承受那支點壓力的、搏命的觀眾,他對電影的愛護,才是真正的專情。或許,這也是一種「大人的戀愛」吧!

《大人的戀愛》

作者:膝關節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日期:2015/04/27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撰稿張硯拓
攝影劉治維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