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呼叫》:音樂是最有力的語言,更是寓言

《倫敦呼叫》:音樂是最有力的語言,更是寓言

作者電影啟事
日期28.09.2017

《倫敦呼叫》(London Town)以 70 年代中後期樂團「衝擊樂團」(The Clash)的音樂命題,透過劇情片的形式,呈現當時年輕人、藍領階級對社會的不滿。片中充滿結黨對立的影像符號,仇富、光頭黨、嬉皮及其生活、對幹群架,瀰漫著英國當時濃厚的社會主義風氣:柴契爾夫人上任,受到許多的挑戰,高失業率、通膨、高稅收與反對黨的杯葛。衝擊樂團就在如斯時代氛圍下,透過龐克傳遞思想給倫敦的年輕人。然而另一方面,《倫敦呼叫》也是青春成長的故事,主角從反抗父親,到體會父親,到擔當父親的責任,整段過程中衝擊樂團帶給他堅定的信心與力量,讓他能夠頂天立地,最後甚至自行做主,成為家中的棟樑。

電影訴說了一位學習古典鋼琴的英倫少年,在學校受到同學欺侮,在家不受妹妹尊重,不斷與單親的父親爭執。父親受傷之後,少年從一開始的徬徨,到與少女相遇,因為受到音樂能量的感召與少女的關懷,生活開始建立起目標與改變,最終突破自我,學會負責與獨立。

《倫敦呼叫》(London Town)劇照

擔當男主角切伊(Shay Baker)的 Daniel Huttlestone
與飾演女主角薇薇安(Vivian Daniels)的 Nell Williams,
兩位不滿 20 歲的新銳演員在電影中有許多對手戲。

在未能品味之前,學習、練習古典鋼琴、小提琴的過程,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痛苦回憶。男主角自屬此類,自幼跟著單親父親,乖乖學習彈奏鋼琴,耳濡目染地跟在父親開設的鋼琴店中練習。私底下也熱愛音樂的父親,為了養家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他與一般的父親一樣,沉默寡言,少言力行,試圖把自己對音樂的熱情、熱愛與夢,轉換、投注給男主角,這種望子成龍代父出征、以愛為名的灌輸教育,難以與稚嫩天真的孩童溝通,無法奏效之餘反倒增添更多挫折經驗,一如小時候學音樂的多數人:學會了技術,卻無法理解音樂的意境與趣味。或許少年直到靠著彈奏古諾改編巴哈(作品 BMV846)的〈Ave Maria〉,神聖樂章即使對應少女的吻,也還未能明白在那古典鋼琴的旋律中,蘊含了多少父親的憧憬與對自己的愛。

70 年代的喇叭褲造型

電影中的物件們,是除了政治符號外也頗能表現時代意義的關注亮點。穿著喇叭褲造型的流氓同學,在小徑上欺負男主角,那曾經人們潮流的裝扮,格外地引人注目;男主角在與父親爭執之後,一怒之下衝上樓,打開 Sharp GF 318,正是 1980 那年所產的卡帶播放機,那華麗的操控與錄音介面令人炫目而懷念。

看著收音機上面的頻率刻度,讓人不禁回想起小時候吃飯的時光。我們不一定有機會看電視,但透過收音機,我們收聽新聞,收聽兒童故事,去聽自己不曾聽過的音樂,透過中廣支持中華隊,甚至「巧借」主持人沉穩的聲音伴隨入眠。颱風天停電,四下無光,唯一寄託是用電池收音機獲取資訊,順便打破風雨之外的沉默,那些因為雜訊而調整天線,拍打收音器的時光過程起初都那麼讓人煩躁,但在資訊越來越龐雜的現在,這種心懸一念的情況,似乎也特別難得。

Sharp GF 318 的外型,1980 年製

《倫敦呼叫》作為一部以「音樂」為題的電影,插曲方面除了順理成章運用衝擊樂團的音樂外,也點綴些許令人驚喜的作品。甫進入電影,我們並非聽見衝擊樂團的翻唱,而是牙買加樂人 Willie Williams 1978 年 〈Armagideon Time〉的原版雷鬼旋律,那歌詞裡書寫人們對社會不合理的憤慨,呼應了當時的社會氛圍;當末日戰場 (Armagideon)來到,似乎為電影的時空背景下了最好的註記。你能聽見許多同期其他樂隊的歌,比如男主角母親唱著 The Only Ones 的經典作品〈Another Girl Another Planet〉,即便愛著孩子,但更愛自由的母親,唱出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旅程與體驗,格外動人。

《倫敦呼叫》當然也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缺點,導演想要呈現的故事太龐雜,將青春期、家庭與家人、爛漫的戀情、校園關係、工作、社會氛圍、與偶像的奇幻相遇全混成一塊,在有限的播映時間內,零碎的內容影響了敘事架構,情節不得簡化帶過,不夠深刻;特意營造的女主角,無論在身世、對話的方式都讓人感覺錯愕;少年的成長過程與音樂、友情的關聯牽扯,在敘事上似乎過於理想化,也因此結尾鋪陳稍嫌突兀冗餘。

Willie Williams 1982 年,Studio 1 版本,

也被知名遊戲《俠盜獵車手:聖安地列斯》使用作為選曲。

80 年代的光頭黨(Skinheads),電影中亦提及光頭黨以「國家陣線」(National Front)

宣揚白人種族主義。

 

但在英國失業率仍超過 10% 的 1979 年,父親受傷,經濟孤立無援,身為長子的主角為了生計,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一夜之間逼迫自己成為大人。他必須開著計程車,必須做著大人才能負荷的勞動工作,在非法與安全的議題討論等眼角餘光中,連佯裝長大都十分艱辛。

透過《倫敦呼叫》,你得以看見偶像如何運用他們作品中的話語權 —— 透過廣播、錄音機、唱盤、歌詞本側標與現場演出,透過一次次電視訪問,恣肆地語出驚人,卻又盈溢著浪漫不羈的迷人情懷 —— 「音樂」、「偶像」成為了陪伴小人物成長、嬉戲,分享心事寄託與度過難關的朋友。你能從樂迷與嬉皮們的吶喊聲中,去體會勞動階級為何而憤怒;理解歌與歌詞怎麼樣在飄盪的時代中,記錄生活、喜怒哀樂甚至表達無畏。

飾演衝擊樂團主唱 Joe Strummer 的強納森萊斯梅爾(Jonathan Rhys Meyers

可說《倫敦呼叫》是呼應時代的音樂寓言,用了簡潔生動甚至童話般的方式敘事,不直白地講著父親的音樂夢想與愛,卻明確地揭露了現實的困難,不講努力必有回報,講的是如何人們透過音樂,去適應、活過混沌的黑暗期,反思與成長。那所有乍看荒誕的電影情節、如童話故事般美好的結局鋪陳,或許僅是殘破不堪的外在現實中,不起眼的冰山一角,卻能感受生命韌性的通透 ── 閃耀醇郁的人性輝采。

#London Town #The Clash #倫敦呼叫 #龐克 #音樂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洪湛閎
圖片提供翻面映畫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