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小提琴的音樂家」:穿梭於音樂板塊的丹尼爾・霍普

「我是拉小提琴的音樂家」:穿梭於音樂板塊的丹尼爾・霍普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6.08.2018

〔文|蔡永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博士〕

當新世代的小提琴家們紛紛摸索、掙扎著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丹尼爾‧霍普可說是其中之佼佼者。他的名聲近幾年來透過演奏會、錄音專輯、廣播、文字著作等種種活動,持續在媒體上大量曝光。而聽眾所鍾愛的,不只是他細膩知性的演奏,更包括他充滿活力、不懼怕鴻溝的個性,穿梭在各個地域、文化、時代與聽眾階層間,彷彿成為新一代的古典音樂代言人。

如祖父般的角色—曼紐因

霍普的成長過程,夾雜著辛酸與幸運。身為猶太人的後裔,即使脫離納粹魔爪,卻因父親不滿南非的隔離主義,再遷回歐洲,落腳倫敦。然而,卻又因緣際會結識小提琴大師曼紐因,展開長達二十幾年的家庭情誼。曼紐因既是霍普母親的雇主,亦成為霍普如祖父般的角色。有趣的是,曼紐因深知霍普對小提琴的興趣,但卻僅將此視為年輕人教養的一環,直到霍普成功拜進教出凡格羅夫、雷賓等知名弟子的俄裔小提琴札卡‧伯倫門下時,曼紐因才意識到霍普的確足以成為一位職業的小提琴家,此時的霍普,顯然已能獨當一面,他也受邀與曼紐因同台演出六十幾次,獲得樂壇的關注。

不一樣的音樂生涯

霍普正式的演奏生涯,也與現今許多頂尖的小提琴家不同。2002 年,他加入「美藝三重奏」,直到 2008 年團體解散,這位年輕的團員為這個美國傳奇的室內樂團體在終點前,寫下完美的尾聲。返回獨奏生涯後,他在較小的廠牌寧布斯,以艾爾加、芬濟等人的作品出發。受到大廠華納垂青後,則以「東方遇到西方」的概念,發想第二張專輯。這個明顯揭露了曼紐因對其深刻的內化影響。他常常提到,小時候在曼紐因家裡,不僅能遇到羅斯托波維奇等古典音樂大師,亦常遇到印度音樂家拉維‧香卡,或爵士小提琴家葛拉培利。曼紐因不只與他們交往,甚至迸發出許多音樂的火花,培育出霍普對於「音樂」的開放與好奇心。

韋瓦第、李希特與霍普的「四季」

霍普對音樂史的「古」與「今」亦有相當獨到的見解。2012 年,霍普與當代知名電影配樂作曲家馬克斯‧李希特合作推出了《重譜韋瓦第四季》專輯。李希特脫離了音樂史常見的改編手法,試圖滲入音符更深層的內在。因此,他雖然捨棄了韋瓦第四分之三的原作,但他所揀選的片段,卻又如此清晰地提醒了所有聽過《四季》原曲的聽眾。而透過極簡主義的語法,《四季》氤氳出一個足以橫跨歷史的器度,為聽眾打開另一個視野:「原來巴洛克是如此後現代!」直到  2017 年,霍普推出了《四季神采》(此專輯特別取名 For Seasons,藉 For 與 Four 的諧音,展開更多想像空間)。而其中不僅收錄了韋瓦第原曲,更以「季節」之概念,放射至古往今來的相關作品。因為對他來說「四季」不僅是表面上的,亦有如人生之歷程一般。

穿梭在板塊間的音樂知識份子

除了演出之外,他也是位暢銷的作家。於 2007 年以德語出版的《家庭塊》,重建了父母兩邊龐雜的歷史,當然也碰觸了納粹時期猶太人驚心動魄的經歷,引起德語世界很大的迴響。之後,在 2009 與 2011 年,他同樣以德語出版了《我何時可以拍手?》與《推、推、推—音樂中的失敗與災難》,兩者都以輕鬆的語調,搭配各種軼事介紹音樂產業的各個面向,滿足古典音樂聽眾的好奇,也試圖吸引更多新鮮人踏進這個領域。他更是活躍的廣播與影片製作人與主持人,綜攝各種音樂相關議題,包括他最愛的小提琴名琴歷史。

我是拉小提琴的音樂家

在一段訪談裡,霍普被問道:「你是小提琴家還是音樂家?」,他微笑回答:「我是拉小提琴的音樂家」。生長在文化的裂縫之間,霍普在血緣、在小提琴演奏、在事業生涯上,都穿梭在各個板塊之間。就如演奏兩個版本《四季》的霍普,他不僅是協奏曲的獨奏家、也是樂團的合奏者。在眼神交會間,在眾多音樂的符碼間,這位小提琴家,帶領我們見識到豐富與深度,不只音樂,還有情感。

 

演出資訊
2018 新舞臺藝術節-丹尼爾.霍普x蘇黎世室內樂團《四季未央》
場次|09/18(二)19:30 國家音樂廳
演出|小提琴暨指揮/丹尼爾.霍普、蘇黎世室內樂團
曲目|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馬克斯.李希特「重譜韋瓦第四季」
主辦單位|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
購票|兩廳院售票

#新舞臺藝術節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 #韋瓦第 #四季未央 #丹尼爾.霍普 #馬克斯.李希特 #音樂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蔡永凱
圖片提供c Stephan Bohme / DG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