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不想被看見的你:《隱形的奧義》,在城市中的隱形練習

給不想被看見的你:《隱形的奧義》,在城市中的隱形練習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29.11.2019

在生活中的需要與被需要,社群上曝光與窺視之際,或許每一個人都曾經渴望隱形。

不過,如果「隱形」意味著「看不見」,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先行定義,什麼是「看見」?

看見牽涉觀者的視域、注意力、記憶等諸多紛雜的因素,難以給出單一的解釋。然而,也正因為看見本身難以定義,使得隱形的意義變得更加豐富。《隱形的奧義》以一整本書的篇幅,告訴你如何隱形、如何指認隱形、如何善用隱形。作者援引自然世界、網路現象、文學文本、科學與哲學理論等廣博的素材,試圖讓我們得以看見隱形的本質。

卸下沾附在身上的目光,隱形是自我防衛,是享有隱私,是重獲自由,是在沒有一絲注視的時刻,讓超脫框架的可能發生。BIOS monthly 提供四種城市裡的日常情境,在閱讀《隱形的奧義》後,帶領讀者展開一場隱形練習。

情境一|抽中了 BIOS monthly 的兩張電影票,但是獨自北漂的你沒朋友,一個人看電影覺得孤單。

真實世界沒朋友,想像世界裡你可以有隱形朋友。這位隱形朋友,可能男可能女,可能是學生可能是工程師,喜歡文藝片或者喜歡恐怖片。你帶他到電影院,畫兩個人的位子,將飲料杯放在兩張座位中間,找個話題,在心中與這位朋友展開對話。

聽起來有點恥,其實許多小孩都曾經歷想像朋友的階段。那是一種內心的陪伴、社交的排演、需求的填補;即便是成人,也經常利用 app 找出全世界與自己興趣相同的人們,藉由這些想像朋友,取得認同、建立自信。

「身為我們內在生活的奇異護衛,這些看不到的伙伴可以協助我們檢視友誼的概念。他們也可以是我們透露秘密的摯友、真愛的對象、知識的泉源、一起讓想像力飛揚的伙伴、緩和孤獨與寂寞的工具,以及一些我們無法說清道明的慰藉。」——《隱形的奧義》

(況且除了你本人,也不會有人真的知道並且恥笑你與你的隱形朋友。)

情境二|在十字路口等漫長的紅綠燈,旁邊的傳教士熱心地要路人跟他一起禱告。不想被耽誤的你卻感覺他即將向你走來。

《隱形的奧義》中提及一張 David Bowie 的相片,捕捉了他生前走在紐約大街上的身影。彼時他已經以各種各樣的角色與身份風靡全球,但在那一刻,整條街上沒有人認出形隻影單的他。螢光幕前他凸顯出自己狂野創意的一面,同時也將相對隨性低調的一面隱匿起來。

「形象經營」本身就是隱形的學問:你要在他人面前呈現什麼面相?你希望別人如何指認你?相反地,你希望在哪些時候不被指認出來?在遞出「耶穌愛你」傳單的傳教士面前,你可以雙手合十作皈依狀,隱藏自己被救贖的可能,相信他應該就不會向你走來了。

情境三|抱著美美作品集要去面試新工作,前一天 google 自己的名字,發現網路上有大量學生時代的羞恥少作。

網路世界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漸漸累積成為每一個人的無法驅散的夢魘。歐盟近年提出「被遺忘的權利」,只要提出申請、通過審核,便能獲准隱形自己的過去,讓網路上關於自己的資訊被抹除。然而這樣的作法也存在著爭議。許多聲音指出有人可能濫用這樣的權利,從網路上抹除不應被遺忘的前科。台灣目前也還未引入這樣的作法。

不過書中也提供另一種隱形的可能,是「在與不在沒有分別、你的存在對周遭一雙雙眼睛不構成任何意義」。在面試官面前,你仍可以透過其他更有存在感的表現,像是唱一首歌(亂建議),讓他們忽視網路上的黑歷史。

情境四|開會時主管問你有什麼想法,但你腦袋一片空白,完全給不出有建設性的回饋,好怕空氣突然安靜。

(敝編沒梗了,已將此情境的解方隱形,請自行翻開《隱形的奧秘》為自己找出解答唷 ❤️)


|BIOS 評鑑|

內容精實|✭✭✭✭
發人深省|✭✭✭
議題深入|✭✭✭

《隱形的奧義》

隱形的奧義 阿奇科布希















作者:阿奇科・布希
譯者:麥慧芬
出版者:商周
出版日期:2019.10

 

#被遺忘權 #隱形 #David Bowie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馬揚異
攝影洪以樺 Chair Hong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Le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