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鏈鋸人》與《膽大黨》配樂的是誰?牛尾憲輔:不讓音樂凌駕於動畫之上
電影《鏈鋸人 蕾潔篇》中,鏈鋸人淀治與神祕少女蕾潔二度落入水中。
一次是泳池,淀治與蕾潔夜闖校園,脫光衣服在泳池玩鬧,蕾潔教會了淀治怎麼游泳;一次是海,學會了游泳的淀治,把追殺他的蕾潔跟自己的身體用鏈條鎖緊,下沉海底。
兩段所使用的音樂,分別是擔綱配樂的牛尾憲輔的〈in the pool〉與〈in the sea〉——前者開始於蕾潔狎昵的一問:「要不要到泳池泡一下?」便從輕柔的弦樂慢慢堆疊,在中段陡然恢宏;後者則以相似的旋律從不同音域出發,少了前者的反差,在一連串打戲過後更顯澄淨,扣連出情節的對仗。
牛尾憲輔在 《Natalie》的訪問裡談及〈in the pool〉:「我希望它像一首慢慢融化的協奏曲,溫柔又帶著一點冰冷,讓人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孤獨。」

《鏈鋸人 蕾潔篇》原聲帶專輯封面,是由兩張圖分割並組合在一起的,分別是淀治望著蕾潔離去時海邊的腳印,以及蕾潔試圖前往咖啡廳赴約的街道。
1983 年出生的牛尾憲輔,國二那年說服爸媽買下第一台合成器後玩起混音,2008 年起以 agraph 名義發行第一張專輯《a day, phases》,以無歌詞的氛圍音樂見長;後來則因為多部動畫配樂而名聲大噪,是許多作品看不見但聽得見的功臣。熱血如《膽大黨》在戰鬥間帶來一絲溫馨可愛;看似文靜的《聲之形》也能不時加入速度感,冷冽與焦灼之間的氛圍調度是他的拿手好戲,粉絲直稱他是日本的 Hans Zimmer。
而牛尾憲輔踏上動畫配樂創作之路的起點,還得從動畫導演湯淺政明講起。
《乒乓》(2014)
那一年,湯淺政明正在著手製作由松本大洋漫畫改編而成的《乒乓》。過去製作《心靈遊戲》與《做夢機器》時,配樂都是由合作夥伴渡邊信一郎推薦;然而這次身邊少了渡邊,又尤其當時《乒乓》有真人版電影及其配樂珠玉在前,使得湯淺政明十分苦惱配樂人選。
是經過一番尋找,幸運地挖掘了當時還未有任何動畫配樂經驗的牛尾憲輔。
湯淺政明曾在訪談中談及被他的音樂擊中的時刻:「我一聽就覺得:真好!這就是我選擇他的唯一原因。我不是音樂專家,不懂專業術語,但怎麼說呢,那樣的音色聽起來很有深度。同樣是電子音樂,但其品質和野心都比一般的電子音樂更高。我感覺他一定是個很特別的人。」
《乒乓》談述片瀨高校桌球部 Peco 與 Smile 兩位桌球社成員,對於自身才能的懷疑、激情與碰撞,兩人關係的動態平衡也有如桌球上的一來一回;加上湯淺政明所擅長、誇張形變的作畫技法,《乒乓》至今回看仍然嶄新。
在松本大洋與湯淺政明兩位大師打造的舞台上,牛尾憲輔的魅力並未被壓制。由於乒乓球是一項難以一眼看出局勢的運動,湯淺政明要求他用音樂展現你來我往的逼近,因此他從真實的乒乓球比賽得出的節奏計算出 BPM,以此創作曲目,讓音樂總監可以自由混用,每場比賽在一致的印象上變化出不同賽局的收放。
特別精彩的是第三集高中錦標賽的〈Ping Pong Phase〉,從一段規律的拍球開始,將桌球在球拍上、桌面上、空氣之中來回拍打的節奏,從點連成線,加入旋律,最後以乒乓球落在桌上殘餘的彈跳收尾。37 秒就完成一局中從發球到扣殺的鬆緊張弛。
《聲之形》(2016)
在為動畫配樂之前,牛尾憲輔就是個動畫迷。除了早就看過湯淺政明的作品,而在採訪中被問到「會想與哪一位導演合作配樂」時,他回答的則是:山田尚子。山田尚子是京都動畫(俗稱「京阿尼」)的知名導演,因《K-ON!輕音部》而在業界竄紅,也沒想到後來,牛尾憲輔也真的收到了山田尚子的邀約。
那部作品是《聲之形》。
《聲之形》裡,曾經在班上帶頭霸凌聽障少女西宮硝子的石田將也,卻在多年後因為霸凌者的前科,反而在高中受到同學排擠,無比自責的將也決心與硝子致歉,也與過去和解。
描繪無法以語言交流之人,「聲音」成了作品敘事的關鍵基石,早就是 agraph 聽眾的山田尚子欽佩於牛尾憲輔對作品的感受力,認為他能將聲音作為一種現象來捕捉。因此一般而言,電影配樂是在完成場景後,依據場景提出需求製作;但這次山田讓牛尾先看了分鏡稿,並從對分鏡的印象初步編曲,音樂與動畫是如拋接球一樣互補完成。
訪談中,牛尾憲輔說自己先是研究了聽覺障礙,將焦點放在硝子配戴的助聽器上——助聽器是耳朵的延伸,也會夾雜一定程度的噪音與雜訊。為了還原其質地,他使用了鋼琴作為主角,並將鋼琴發出的各種聲音——指甲敲擊琴鍵的聲音、按下琴鍵時木槌移動的聲音、踩下踏板時呢絨摩擦的聲音——連同音樂錄製下來。音樂生成時本該被代謝的雜音素材,成為音樂的一部份。
最終不負所望交出《聲之形》裡總共 61 首配樂。其中〈lit (var)〉裡從稀薄音色到豐厚的切換是牛尾憲輔標誌性的作曲方式,也在電影的票房加成下,牛尾憲輔的作品開始被大眾所聽見。
《惡魔人 Crybaby》(2018)
不同於《乒乓》與《聲之形》,湯淺政明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永井豪的動畫《惡魔人 Crybaby》,有著更弘大的敘事,暴力與戰鬥場面充斥,角色的情緒波動也更加劇烈,我們也能聽見牛尾憲輔又一次進化。
配合《惡魔人 Crybaby》禁忌的血腥與情色場面,曲風更加混亂並帶有殺傷力——這樣的風格並非憑空生出,許多首曲子是改編了 1972 年勝間田具治版動畫《惡魔人》中三澤鄉的作曲。比如當主角不動明轉變成惡魔人準備大開殺戒時的登場曲,就是邀請了日本樂團女王蜂主唱 AVU(薔薇園アヴ)翻唱舊版耳熟能詳的主題曲〈デビルマンの歌〉,在 AVU 邪魅的嗓音與牛尾憲輔靈活有致的改編下,既懷舊又時髦。
在時代的巨人前保有自己,也需要創新。比如〈60311〉有著激進且重複性強的節奏,那是 Techno 音樂中名為 Schranz 的流派,而 60311 正來自德國法蘭克福一間酒吧 U60311 的名字,該流派曾在此盛行。如今在 Spotify 上累積 7 千萬播放數的〈Smells Blood〉或是〈Behind The Scene〉、〈Night Hawk〉也有類似的施展,搭配類似誦經般的人聲,壓迫感襲來。
也如同劇情中,惡魔人鮮血橫流暴力肆虐的內裡,是不動明與飛鳥了的愛恨,此外也穿進一條不動明與兒時玩伴美樹的感情線,因此配樂並非一味地輸出進攻,從中聽見牛尾憲輔對待角色的細膩。親眼目睹重要之人死去時的〈From Here To Eternity〉,在最終幕回扣標題的〈Crybaby〉都在情感折轉時畫龍點睛。
《不吉波普不笑》(2019)
改編自作家上遠野浩平的出道作《不吉波普不笑》,曾以《幻影死神》為名在 2000 年改編成動畫 [註1],而 2019 年重新推出新版動畫。《不吉波普不笑》的故事設定複雜怪誕,多種要素交錯:食人者、合成人類、外星人、女巫,以及身穿黑色斗篷與帽子、冷眼追尋事件真相的高中生「不吉波普」。
雖然台灣尚無出版社代理,該系列少被提及,但《不吉波普不笑》是當年奠定了日本輕小說出版大社電擊文庫地位的現象級作品,而後有「不吉波普之後」和「不吉波普之前」的說法:在「不吉波普之前」的奇幻輕小說仍聚焦於架空世界,但《不吉波普不笑》成功將魔幻元素融入現代日本,後續也啟發並影響了如西尾維新、時雨澤惠一等一眾作家。
而《不吉波普不笑》首部小說發行的 1998 年,作為讀者的牛尾憲輔正好與書中角色共處青春期。
新版動畫延續小說,以多重視角編織的群像劇構築世界觀。牛尾憲輔的音樂便是巧妙的接著點,迷離森冷的音樂中不時透光,串起碎片化的敘事。採訪中他曾形容,《不吉波普不笑》就像是青春期的麻疹;當世紀末的華麗與荒涼重新騷動,他也將當年閱讀小說的濃烈情感融入其中,創作了頗具個人色彩的動畫原聲帶。那是比 agraph 更之前的牛尾憲輔。
動畫因視角的多變與跳躍而較難進入,一邊聽著〈Boogiepop And Others〉、〈Trace Of Twilight〉、〈The Principle〉,雖然不見得因此更好理解角色行動,但至少能往牛尾憲輔的內心宇宙,又再稍稍陷入一點。
《鏈鋸人》(2022)
撇除漫畫本身自帶的熱度,《鏈鋸人》以當年高規格的音樂陣容掀起話題,片頭曲〈KICK BACK〉由歌手米津玄師作曲演唱、King Gnu 兼 millennium parade 成員常田大希編曲;而 12 集每一集各有一首片尾曲,名單包括 Eve、Aimer、女王蜂、Vaundy 等當紅歌手。
而牛尾憲輔則以動畫配樂之姿,與這樣的黃金陣容比肩。
創作時,他嘗試抓住《鏈鋸人》的核心:混亂。訪問中他描述:「角色不斷死去,甚至有主角的朋友討論如何殺死他的場景。我認為它具有革命性,因為它是一部如此恐怖、混亂的漫畫,我也想表達出那種混亂又讓人印象深刻的感受。」
然而光是打造出混亂無序的樂音,很難將其作為配樂融入作品。因此他透過技術與形式上的隨機性來與之對稱。例如把完成好的曲子切碎、重新剪輯;或是與程式設計師合作,將輸入的聲音打亂、生成亂碼進行創作;此外,他也與 Sony CSL 合作,將他們開發的 AI 工具投入本次製作。
ChainsawGAN 是專為《鏈鋸人》動畫配樂開發的 AI 軟體,能將輸入的音樂數據轉換成鏈鋸聲。牛尾憲輔會嘗試輸入完成的曲子,並將轉換後的鏈鋸聲重新編排入曲。聆聽時隱隱的機械嗡鳴與震動不是錯覺。
他認為 AI 工具的加入,能夠彌合創作者與聲音之間的距離,使創作者更直覺地運用自己腦海中想像的音色——然而做出一首好作品與否,終究端看使用者如何運用聲音。AI 可以拓展,但並非創造本身。
《膽大黨》(2024)
就算沒看過《膽大黨》,或許也曾在網路上看到動畫第 7 話〈前往溫柔的世界〉裡那段星空下的芭蕾——
那是故事中的妖怪「身手矯健長髮女」成為妖怪之前的回憶,曾是母親的她為了獨自撫養女兒而賣身,然而女兒卻被討債人擄走,悲痛欲絕時一支芭蕾跳下樓。
許多人將此話封為神回,佩服製作組在畫面與音樂上的交織無縫——而那首貫穿整段回憶的鋼琴曲,是牛尾憲輔〈love theme〉,對應情節的三拍圓舞曲,不煽情、不搶過動畫演出的情況下,安置巨大的悲傷;而若看完動畫後單獨拉出來聽,觀看細節依然隨形。
又尤其《膽大黨》除了要素上外星人、靈異、校園日常的雜揉,人物之間搞笑、戰鬥、感傷等等情緒張力不時切換。有哭有笑的動畫,也需要有哭有笑的音樂,原聲帶裡每一首都讓人身處不同世界,卻不感到錯亂。
動畫配樂:風景般的音樂
風景般充滿細節、但又如風景般輕輕擦過的音樂,是牛尾憲輔不斷調節的結果。配樂服務的對象是動畫觀眾,他會盡量以服貼作品的方式製作曲目,而不讓音樂凌駕於作品之上、或是過度引導觀眾的情緒。
在同樣與山田尚子合作的動畫《電影版 吹響吧!上低音號~莉茲與青鳥~》中,故事核心聚焦在兩位銅管樂隊成員女高中生的情愫,牛尾憲輔認為兩位少女的比賽曲〈莉茲與青鳥〉才該是主角,進而主動降低其他配樂的存在感,訪談裡他說:「我覺得觀眾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會情不自禁哼起的音樂,應該就是松田彬人的〈莉茲與青鳥〉。」
或許比起創作者,牛尾憲輔更像音樂匠人。
「因此我認為自己不應該去干擾那首曲子,而是專注於營造氛圍與深度,而非創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理想的狀態是,當觀眾看完電影時,除了〈莉茲與青鳥〉之外,幾乎想不起其他音樂,這樣才是最好的。」創作該原聲帶時,他也實際取材了學校裡物件碰撞摩擦的聲音:生物實驗室裡的燒杯、音樂室裡的樂譜、走廊裡走來的腳步聲⋯⋯乍看瑣碎,卻是架構出作品立體感不可少的細節。
配樂是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平衡與切分的功夫,不過偶爾,也能聽見牛尾憲輔私心展露的時刻。比如在動畫電影《平家物語》裡,除了配樂上琵琶的使用與現代音樂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片尾曲中他也久違地以 agraph 之姿登場,創作了實驗性更強的電子音樂——
牛尾憲輔對待音樂的玩心與真心,從國二拿到那一台合成器至今,未被磨平。
註 1|動畫日文標題仍為《ブギーポップは笑わない Boogiepop Phantom》(《不吉波普不笑》),僅在中文世界被翻譯成《幻影死神》。 [回到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