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不停國

在雨不停國

作者Janette
日期02.03.2012

結束長途飛行,離開台北的細雨綿綿,倫敦意外地以接連幾日的陽光,陪伴我打開行李、洗滌被單、整理家務的收心操,在乾燥的空氣與暖氣裡收拾吸取日曬充足的冬季棉被。

每回折返、離開,在一處養成習慣、再打破習慣,總有一些細微瑣事提醒我的改變。例如走入捷運站就以為必須中斷的通話(倫敦地鐵大多沒有訊號)、晚餐吃畢卻忘了得自行去櫃臺結帳;但也總有些事我們習以為常,從不間斷——

「飄雨了,」
「沒關係,我帶著傘。」
許多人抱怨倫敦的天氣陰霾,卻很少令我沮喪。因為台北,才是真正的雨不停國。

去年底,我像延續往年的儀式,早早訂好倫敦電影節(BFI London Film Festival)票券,在一個尋常不過的陰灰色的日子,匆忙趕往第一場電影。那是《Medianeras》,同年金馬影展也放映過,中譯片名是《在人海中遇見你》,一個發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利斯的小故事。

所有居住在城市的人們,我想,多少都會對這個小故事感到心動。電影拍出了城市裡美好的建築,醜陋的大廈,佈滿天空的電纜線,天邊透露的曙光,以及發生在城市裡一個個短暫交會的片刻、擦出各種各樣的溫度,然後錯身而過、花火盡滅。導演並未嘗試掩飾城市生活的殘破,而不論在電影的主場景、被稱為「南美巴黎」的布宜諾賽利斯,或者我們心中的台北、倫敦,大城市裡的美麗與荒涼,即如是。

女主角瑪利安(對了,她是西班牙人,但是根據映後座談的觀眾迴響,她顯然練了一口完美的南美腔調)的口白唸道:「購物、認識新朋友,只要按下滑鼠就可以做到。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認為天空中交錯的電線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理想、更貼近。但實則是讓我們因為便利而閉門不出、更加疏離,或者真的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瑪利安捧著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尋找威利」繪本,用放大鏡仔細尋找城市中的威利模樣:紅白間隔的條紋毛衣、紅白條紋毛帽、靛藍長褲、黑粗框眼鏡。在城市中生活,一如電影裡的恬淡滄涼、繪本裡的擁擠龐雜,我們每天與數以千百計的人共處,候車、購物、排隊結帳,卻從不曾和其中任何一個緊密而貼近地往來;即便我們都在城市裡尋找過、或者正在尋找中,那個我們一心想尋找的——找工作,找一處安心的居所,找一個分享的人,找一場呢噥軟語陪伴,找一個能在城市裡妥善安放自己的位置、拉直雙腳放鬆伸展的所在。

然而一時片刻找不著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短暫回到雨不停國的幾天,城市放晴了。友人與我決意把握日照,出門散步。在熟悉的校園裡無目的地走走停停,走過一棵開花的樹、一面潮濕脫落的油漆白牆、一扇折射出光影的花房大門。農學院的舊校舍是一層樓排狀的日式木造建築,漆淺綠油彩,舍前一片杜鵑花圃提早綻放,是正好適合春天的顏色。我們遇見玩得正高興的比熊犬,正呵呵地喘氣、搖著尾巴。

「可以和他玩嗎?」
「可以啊,」狗主人摘下耳機,笑著說。
比熊犬交上新朋友興奮過頭,不停表演後腿站立絕技、跑跑跳跳,在我的手動相機裡,全面失焦。
「他年紀很小嗎?」
「今年七歲。」
「噢,那也不小了呢,還這麼好動。」

玩耍的末了,狗狗被放進單車籃裡,還是一樣的尾巴搖搖。「叮鈴,」穿著白襯衫與淺藍色長褲的狗主人用鈴聲向我們道再見,與今日天空的顏色不謀而合。我們回頭揮手,「掰掰!」斜斜的日照正好灑落,照在通往出口的路上;是我再次喜歡上這個城市的瞬間。

尋找安心的所在,我們都仍在半路上,並且偶爾感覺自己跌跌撞撞、狼狽不堪。數位時代的趨勢我無力阻攔,牆邊壁癌也會繼續脫落,不遠處的高樓正一塊塊聚集拼湊、準備覆滿天空;然而,為了微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幸福,我知道我們可以繼續生活,從瑣碎的片段之中,繼續喜歡這個城市。倫敦的冬天即將結束,我把握著難得的陽光普照盡量外出,一面想像著即將迎來的野餐、夏天、無空調的炙熱,與台北濕答答的梅雨。從一個雨不停國,到另一個;從一次尋找,到下一次,我們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

這年,在雨不停國的路上,我們都還會繼續努力。你說是吧。

 

台大花房 |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舟山路入口直行,左轉。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Janette
攝影Janett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