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推特、臉書、噗浪使用史
對,這個標題順序是有意義的。雖然以開站時間來說,應該是 Facebook、Twitter 然後 Plurk,但是以我自身使用的經驗來說,的確是從 Twitter,然後 Facebook,兩天後則是 Plurk。
Facebook 是 2004 在哈佛校園內開站,這點我想看過《社群網戰》電影的人應該都很清楚。Twitter 是在 2006 年開站,Plurk 則是再晚兩年的 2008。而以我個人使用的情況來說,我應該是在 2007 年底或 2008 年初開始用推特,在 2008 年九月開始使用臉書(感謝 Timeline?),再兩天後註冊噗浪(這點我噗浪頁面上有寫)。
會開始使用 Twitter 應該不算是意外,因為在 2008 年的時候,我們進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 CNET 春節趴趴走。這次趴趴走最大的不同是,我們特別懶我們選擇了用部落格形式,加上 Twitter 即時發文、Google Maps、Flickr、Youtube 種種外站資源,試圖用 Web 2.0 混搭(mashup)方式來即時轉播我們趴趴走的行程。
現在想想,那時候的我們真的衝得很快(雖然以網路狂熱玩家的速度來說還算是慢了),這樣說的原因是當時即便我們用 Twitter 做即時轉播,但沒有什麼人 follow 的 cnettw 推特帳號,也不過就是十幾二十個朋友在自嗨而已。如果我們是從 2008 年底之後好好經營噗浪和臉書,然後到 2009 年中甚至是 2010 年初再開始來一次趴趴走,只要當時有幾千粉絲或噗友的人 follow 我們,或許我們會留名於台灣網路史,成為媒體、社群網站和真實世界互動的一個有趣經典案例。
當然,現在我們也成為台灣網路歷史的一部分,只不過是作古的那種。
而以我對這三個社群網站的使用心得來說,大致上就是,從狂熱噗浪玩家,到漸漸轉戰黏著到臉書荒廢掉噗浪。而推特,我從自言自語的紀錄,慢慢轉變成一個收集資訊的地方。
簡單來說,推特一直被我維持在一個很疏遠的地位,因為 microblog 這種屬性吧。對我而言,那就是一個類似 log 存在的地方,我不會想像噗浪一樣在上面肆無忌憚的寫一些蠢話以便跟朋友瞎扯,也不像是 Facebook 一樣拿來當作一種認識新朋友、連結舊朋友的人際黃頁一般的場所。
或許有點像 PTT 之於現在的我,也可說是剛去匿名戒酒協會的馬修一般。今晚我只聽就好。
而其實我一直不太記得我是為了什麼開始慢慢荒廢了噗浪,大概就跟我不知道為什麼慢慢全心全意轉戰到臉書一樣。有一度噗浪的卡瑪值是我每天魂縈夢牽的數字(在意程度大概只比 CNET 的流量少點),但從噗浪上看來,好像也就是在去年的五月左右,某個週日午後我發完一噗說週日下午三點半就要開始工作之後,突然我開噗浪發噗的間隔就莫名的變長了。
那種感覺真的很奇妙,就好像是一份逝去的戀情一樣。你一度以為你這輩子都忘不了這個人,卻在某個午後或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很久沒想起他或她了。
噗浪的樣子彷彿就這麼慢慢從我腦海中淡掉,就像老舊的傳真一樣,最後連個影子都不留。
臉書則越來越黏人,對我而言當然不是因為遊戲,我幾乎沒有在臉書上玩過遊戲,網路上這種要找真實朋友對打或是到處互動偷來偷去的遊戲似乎從來也沒有真正贏得我的喜愛過。
我無論如何都會被黏在臉書上的原因,或許還是因為後來朋友越加越多,我在上面可以跟熟的朋友開心互動,也可以隔著一段距離默默觀察不是很熟的朋友動態。這也是一種很奇特的熟悉感覺,因為我是一個上台講話會很 high 但下台後卻很習慣靜默一旁的人,我習慣朋友聚會時默默躲在角落聽著熱愛講話、搞笑的朋友大聲聊天針鋒相對。
或許這就是真正讓我疏遠噗浪的原因—那是一個人潮慢慢散去的趴踢。越來越少人聽我講,而我想聽的人也慢慢不講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