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裕》建築訓練與思考方式之養成-上

金光裕》建築訓練與思考方式之養成-上

作者綠.建築家
日期26.06.2013

金光裕,民國 44 年生,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 立大學建築碩士,曾於紐約著名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十年,任職公司包括 Edward Larrabee Ba​​rnes Associates 及 Rafael Vinoly Architects。1999 年與石靜慧在臺北創立金石建築師暨金光裕建築師事務所,1998~2005 年擔任中英文雙語月刊《建築 Dialogue》 之總編輯。大學期間開始寫作,其文學作品曾獲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小說獎特優獎、聯合報小說獎、短篇小說獎,小說集《沙堡傳奇》更於78年獲中山文藝獎。著有 《恆河的鼻環》、《沙堡傳奇》,2011 年甫出版新長篇歷史小說《七出刀之夢》。

上面那段是對金先生成就的簡明描述,我猜他是不喜看這樣以格式化鍵入的文字的。接受採訪時,金先生不時撫摸他的愛犬──金鉬錡  Mookie.K,儘管已是個在建築界擁有眾多代表作、聲名鼎赫的建築師,出過書、做過主編、得過獎……,金先生不擺架子、不吊書袋子,講話很幽默,不時說些俏皮話給我們尋樂子。不知怎麼,訪談金光裕的場景,總讓我回想從前課本上讀來的梁實秋。

IMAGE

▲金光裕和金鉬錡 Mookie.K 一起接受訪談

建築教育是一種學習思考的方式,訓練溝通表達

「建築教育沒有教你什麼,它只教你一件事,就是自己想辦法去學、發現問題點,人家做過什麼、你可以怎麼做……,它沒教你任何實質性的東西,教也什麼沒用,我 30年前讀的教科書都過時了。」

金光裕認為建築教育是一種學習思考的方式,每個人要有自己的方法,因為別人家教你技術,自己也不一定可以用得上,住宅設計 已經發展幾千年了,做建築時要去蒐集過濾資料,思考設計由來,看過別人的建築後,反思自己會如何做。

「每個事情都是一個新的問題,經過很多練習之後才能建構出思考方式。我們的教育比較不會教你思考,總是在教技術,但西方教育從小就教你做Project、做海報、網站……,要你自己整理,學會思考的方式,就 算做得不好,過程也學到了!」

此外,金光裕也強調溝通的重要性,「西方教育著重寫,沒有公式侷限想像。所有工作都需要溝通協調,因為社會沒有那麼需要建築師,建築又脫離不了人的生活,因此,學建築要看到事情的縱深,我希望建築是一個文化性的活動。」

臺灣建築不比日本差,只是得了皮膚病

談起臺北建築,金光裕認為華人具民族性,儒家思想重實際,常以實用為優先,臺北建築常出現克難時期陰影,華人社會較不著重美感,他提到日本人有禪學式美感、 南洋人有古樸式藝術,華人較少。

「我和太太對圖像比較敏感,文字就是圖像,思考實際具象,這有好有壞,好處是你做東西會比較快,壞處是會被限制住。西方比較抽象,會先找到一個思考點再去建構。」

「講違建和檳榔攤,仔細說這只是臨時性建築,是克難時期留下的皮膚病。」

金光裕標榜臺北的建築不比東京差,「日本個別建築其實和我們差不多,只是我們陽台堆滿東西也擺放冷氣,日本人不會亂搭違建,也收拾得很好、很乾淨,台北只要稍微整理一下不會比日本差的,就像人出門要洗臉,我們不洗臉,事關羞恥。」

金光裕提倡巷弄文化,他提到近幾年來臺灣請到不少世界出名的建築師來蓋房子,「但這不會影響你的城市太多,最重要的是民居,小巷裡的店很有趣味,只是我們在審美方面的不足以致比較難去發展。」

 

IMAGE

▲舞蝶館。(以上二圖 via

建築是為了增進生活,金光裕談得意代表作

從事建築設計,金光裕強調簡明精要,要有可見性,並與地方契合,創作出大家的歸屬感。他提到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說這本書的理論對現代藝術很通用,「很輕快、明白、具可見性,Calvino試著以很簡明的方式,把一個可以寫得複雜的故事,寫得很簡單。」

或許有些人可能要和我一起皺眉,質疑卡爾維諾的句子怎麼會簡單呢?金先生說道:「這有很多原因的,義大利人情調很難體會,他也不是一個讓你可以一兩句話說清 楚的人,我們中國人很多事都希望可以『一言以蔽之』,當初翻譯佛經最大的困難是,中國人不瞭解為什麼要這麼複雜,成長背景不一樣。」

關於自己的作品,他最喜歡的首推臺灣大學的鹿鳴廣場,「想說臺灣學生怎麼會用呢?後來使用率很高,是很有生活力的地方!做一個東西出來最重要是人家喜歡用、常常用、且用得很愉快。建築是為了增進生活,讓人有歸屬感,它是文化性的活動。現在問台大學生畢業後最記得哪裡?他們會說一個有眾多回憶的地方。」其他喜歡的作品,還有高雄醫學大學圖書二館、臺北國際花卉博覽 會美術公園區舞蝶館、採局部修建、局部興建的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堂等。

金光裕建築事務所|KING SHIH ARCHITECTS

信箱:ksarch@ksarch.com.tw

網站:www.ksarch.com.tw

【撰文:蔡舒湉/攝影:謝濬如】

本文轉載於「綠.建築家」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