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門,向 The Beatles 搖滾致敬:馬世芳專訪(上)

打開門,向 The Beatles 搖滾致敬:馬世芳專訪(上)

作者The Beatles, Tomorrow 披頭四展
日期14.10.2014

時代向前,最美好與最惡劣的都將過去,且難以復返。

眩目燦爛的訊息社會下,如今我們已經很難切身想像,半世紀以前,來自利物浦四個男孩如何創造經典、突破商業限制、跨越英美差異,掀起史無前例的巨大浪潮。

還好,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正因為它禁得起時間沖洗,而且越聽越有味道、越聽越有感覺。對於知名樂評人馬世芳而言,The Beatles 就像是一扇門,在 27 年前開啟了世界對搖滾的想像、也促成他走上音樂迷的研究。聽聽看他怎麼說。

IMAGE

(口述:馬世芳)

我大概在 15 歲開始對西洋流行音樂開始感興趣。國中時,幾乎每個人都會開始趕時髦、追西洋排行榜。那時候最紅的是 Michael Jackson、Madonna、Wham,我也有很喜歡的。可是聽也就是迷迷糊糊的亂聽,首先不見得想要搞清楚他在唱甚麼,其次也不太能分辨這個音樂到底怎麼弄出來的--聽音樂不就聽個音樂,有那麼嚴重嗎?

有一次,我找到母親的抽屜裡有一捲 The Beatles 的精選輯,那張應該是 80 年代的精選,收了他們 20 首美國排行榜冠軍單曲。我想到小時候在外公家看電視的時候,曾經放過披頭演唱會的實況,純粹好奇就拿來聽一下。

20 首歌的錄音帶,聽了之後發現跟以前聽的所有西洋流行歌曲都不一樣。不是因為它很老,而是 Beatles 的歌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奇特魅力。不管是快歌或是慢歌,不管是 John 還是 Paul 寫的歌,不管是前期中期還是後期的歌,那些歌就是有一種,我到現在仍然不知道怎麼確切形容它的魅力。

拿吃的東西比喻,那個你以前沒吃過,一入口覺得這個味道挺熟悉的,但是每次吃都還是跟第一次吃一樣好吃,怎麼可能會有這種東西?吃東西不是應該吃久了會膩、想換換口味嗎?可是他們的歌怎麼怎麼聽都不會膩,怎麼都這麼好聽?光是那 20 首歌就有好多不同的變化、風格,我那時候搞不清楚誰是誰、也不知道前中後期的歌有甚麼不一樣,甚至分辨不出從《Please Please Me》到《Penny Lane》的差別,只覺得這些歌太有趣了,我想要知道更多。但是,那時候錄音帶裡面只有一張歌詞、一點簡略的介紹,我想要知道更多怎麼辦?

剛好 1987 年滾石唱片引進他們的錄音帶,開始出版他們的每一張專輯。我就買錄音帶來聽,一捲一捲地聽,就這樣掉進去了。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西洋流行音樂人或者搖滾樂團會讓我有這種衝動和好奇:我想知道他們每一個人是誰、我想知道這首歌是誰唱的、是誰寫的、在講什麼,然後再進一步,就會想知道,它是怎麼錄出來、怎麼做出這樣的音樂、背後應該有一些故事,為什麼會寫出這個歌?寫這個歌的人一定經歷過一些事吧?就這樣,一步步掉進去。

再延伸,就是他們當年那麼紅,一定影響很多人,包括我到 80 年代,還是聽到很多音樂人都說他們受到 Beatles 的啟發跟影響。那啟發跟影響到底是甚麼意思?他們影響了別人,別人也影響了他們,他們受到誰的影響?

當時,我在媽媽的書架上能找到唯一一本比較詳細介紹 The Beatles 的書,是書評書目在民國 60 幾年的時候出的《披頭的故事》。這本書裡面就提到,Bob Dylan 影響他們很多、貓王影響他們很多;貓王我們都聽過他的名字,但他的音樂到底哪裡厲害?來研究看看。Bob Dylan 好像很猛,找來聽聽看吧;同時期好像有另外一個團,跟他們分庭抗禮,叫做 The Rolling Stones,那又是怎麼回事呢?他們後來開始嗑藥,弄出一種叫迷幻搖滾的東西,到底迷幻是什麼意思?迷幻藥又好像和那個年代的青年文化有些牽扯,那個時代為什麼會有青年進入那個狀態,那個又和當時的反戰有甚麼關係、又和他們的歌有什麼關係呢?那時候舊金山跟倫敦為什麼會各自發展出不一樣的東西呢?

所有事情會連在一起。光是把這些東西搞清楚,就可以花上個兩三年吧,所以就這樣一頭掉進去,從此聽音樂的品味跟樂趣就跟同年齡的小朋友分開了,我就不太再關心那時候排行榜在唱什麼東西了。

 我們當然可以進入搖滾樂歷史裡的分析,去講編曲、講錄音、講時代、講歌詞創作、講人生故事,但是這些都沒有辦法真正去解釋這些音樂最迷人的事情。就像你知道這道菜的佐料是哪些、師傅怎麼炒的、怎麼做的,但是吃到嘴巴裡的那個情感,你沒有辦法描述,它就是說不出來。

後來我才發現,他們的歌對很多很多人來說也是這樣,很奇怪。我自己聽說過、或自己認識的很多很年輕的小朋友、小孩子、甚至是兒童、青少年,他們迷上了 Beatles 的音樂,就變成披頭阿宅,Joanna 王若琳她就是,她迷 Beatles 迷到所有的掌故如數家珍,她是這樣的迷,但是她的年紀是這麼輕。

Beatles 當年那種紅,到底有多紅、到底他們橫掃全世界的狀況到底是甚麼,我這一代人沒有能夠經歷到。我出生的時候他們都解散了,就只能從紀錄片、從唱片、從記載、從長輩的回憶裡去找那時候可能是怎麼回事,但這樣反而也好,因為拉開一段歷史的距離,我覺得反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些音樂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感染力,過了這麼多年我們居然還在聽、還在講。流行歌曲這種東西,原本上架的保鮮期是 1 到 3 個月,3 個月就很厲害了,通常是 1 個月;Beatles 的歌居然過了 50 年還這麼厲害,那肯定是有甚麼不一樣的東西在裡面。

音樂誰都喜歡聽,只不過,「聽」跟把它變成一個不只是興趣的東西、或者是變成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的時候,那個投入的感情是不一樣的。也許可以這麼說吧,The Beatles 真的幫我打開了一扇門。我從他們的唱片裡開始,開始學著聽歌詞、聽編曲、聽製作、聽錄音,然後試圖去理解流行音樂和時代的關係,是他們教我的。

 

【The Beatles, Tomorrow】 

跨越了 60~70 年代期間,展出四個來自利物浦的青年登陸美國、引爆席捲世界的攝影作品、黑膠、紅膠、經典唱片、報章雜誌等全系列作品,以及 Abbey Road、Ed Sullivan Show 等經典場景重現,特別展出知名藝人獨家私藏,披頭四藏物分享、假日音樂講座、名人對談,深度演繹披頭四世界,把那集體的青春期再活一次。

 

聯合策展:馬世芳 

視覺設計:聶永真

展覽期間:2014.12.18 - 2015.03.09(除夕夜休館)

展覽時間:每日 10:00 - 18:00(最後入場時間:17:30)

展覽地點: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中四 B 館

臉書頁面:www.facebook.com/beatlestomorrow 

 

主辦單位:

藝八館有限公司

啟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新世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富錦樹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整理Peggy Wu
攝影teikoukei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