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門,向 The Beatles 搖滾致敬:馬世芳專訪(下)

打開門,向 The Beatles 搖滾致敬:馬世芳專訪(下)

作者The Beatles, Tomorrow 披頭四展
日期01.12.2014

時代向前,最美好與最惡劣的都將過去,且難以復返。

眩目燦爛的訊息社會下,如今我們已經很難切身想像,半世紀以前,來自利物浦四個男孩如何創造經典、突破商業限制、跨越英美差異,掀起史無前例的巨大浪潮。

還好,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正因為它禁得起時間沖洗,而且越聽越有味道、越聽越有感覺。對於知名樂評人馬世芳而言,The Beatles 就像是一扇門,在 27 年前開啟了世界對搖滾的想像、也促成他走上音樂迷的研究。聽聽看他怎麼說。

(口述:馬世芳)

個人魅力 vs 團體共鳴

The Beatles 四個人加在一起,總合絕對大於四個個別的東西。比方說,Paul McCartney 和 John Lennon 是絕大部分創作的搭檔,他們會互相平衡、互相中和。有 John Lennon 在的時候,Paul McCartney 的那種甜,那種圓滿、那種美的旋律,就不會甜到讓你牙痛的程度,他也不會甜到變成傻笨的程度。他那種甜是很爽口的甜,是有深度的甜、有厚度的甜。而 John Lennon 的那種稜角,那種憤怒、酸楚的東西,因為有 Paul McCartney 的關係,也不會自溺到不可收拾而變成自戀、自溺,就開始變得暴衝、徒具形式而內容空洞。John Lennon 的東西因為有 Paul McCartney 在,他的旋律是美的、他的聲音的厚度、他的表達的方式,還是會在一個歌的結構裡面去盡量做到周延。

John Lennon 也寫了非常厲害的抒情歌謠,Paul McCartney 也寫出了非常厲害的重的粗暴的搖滾樂,他們兩個人的化學作用,看他們散團之後各自的作品就知道,Paul McCartney 最糟糕的時候就是甜到膩牙,甜到有點笨笨的;John Lennon 最糟糕的時候就是變得只有政治口號,但是音樂很糟糕、很無聊,或者他讓他的直覺與憤怒掩蓋掉了音樂方面其實可以再多想一點、可以更周到一點,這兩個人分開之後,會出現這種問題。但他們當然還會把自己再拉回來,他們各自都還是有他們厲害的單飛作品。

George Harrison 的年紀最小,在一開始也沒有太突出的創作表現,因為兩個老大哥太厲害了。你想想,同團的兩個老大哥是人類史上最厲害的寫歌搭檔,怎麼辦?但他還是默默的累積實力,所以後來寫出的歌越來越厲害。

他對 The Beatles 的貢獻不只是吉他,也包括在中期之後引進印度的東西。他把西塔琴帶進來、把印度音樂帶進來,然後就變成一個沒有人能碰到、他自己創造出的一個小世界,他把這種東方的東西帶進來,不是只有單純的用西塔琴、用印度樂器而已,也不只是他寫的歌、使用比較印度的音階,也包括他彈奏吉他的方式。他的電吉他的 solo 線條,開始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到了後期你聽 George Harrison 彈的吉他,包括他開始用滑弦吉他、開始彈更細緻的 solo,已經不再只是跟著之前的流行音樂史的典範走,也不再只是跟著 blues 的音階走,他開始有更活的彈性跟可能性。

他後來的創作也越寫越厲害,《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Something》,《Here Comes the Sun》都是了不起的好歌。在搖滾樂歷史上,沒有人比他承受的壓力更大,但是他居然能夠突圍而出,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離開 Beatles 之後第一個出的三張唱片的《All things Must Pass》就是悶太久了,一口氣出三張,也是一個搖滾樂的經典。

Ringo 的創作才華當然沒有另外三個人這麼厲害,他也從來不擅長寫歌、歌喉也不怎麼樣。做為鼓手,很多炫技派的鼓手不見得會看得起他,但你真的去聽 Beatles 的音樂,Ringo 的鼓是非常厲害的。他的鼓從來不是炫耀的那一種,但是他讓整個樂團可以穩下來。Beatles 從成團到解散,從來沒有任何一次錄音是因為 Ringo 出錯而必須要重做。他永遠都是穩定的、永遠都在對的位置;他的手法其實很細膩,但他從來不會搶到前面來,為炫耀而炫耀。

Beatles 的音樂為什麼這麼厲害,他們四個人分開看,可能 Paul McCartney 是做為一個樂手實力最強的人,他甚麼樂器都會,而且都很強;但就算是他,你放在整個搖滾樂的歷史上看,純粹就演奏的技術來說,大概也排不到最前面。John Lennon 就更不要講,他常彈錯還掉拍;George Harrison 的吉他還可以,但也就那麼回事;Ringo 的鼓大概也不會是炫技派的前幾名。可是四個人的音樂加在一起,他們為這首歌服務的時候,它就對了,沒有任何一個聲音是故意為了表現或為了炫耀而存在的。但是他們全部加在一塊的時候,那整個東西就對了。

整個 60 年代的西方青年文化,跟著這四個年輕人一路走向不同的地方,走向更往內在去看的、走向更多元的、走向更成熟的、走向更勇於去嘗試一些大人世界不希望你去嘗試的東西的方向。慢慢地,你會感覺到,年輕人這一代不再需要去配合大人世界是做什麼,年輕人這一代自己慢慢的站起來、慢慢自己展現出自己的樣子,當你看到他們最後一場在屋頂的演唱會,就會覺得,那是一個時代的歷程,他們站在屋頂上面唱著他們最後一場公開演出,好像就是一個宣示:可以做,而且他們做得到。

 

【The Beatles, Tomorrow】 

跨越了 60~70 年代期間,展出四個來自利物浦的青年登陸美國、引爆席捲世界的攝影作品、黑膠、紅膠、經典唱片、報章雜誌等全系列作品,以及 Abbey Road、Ed Sullivan Show 等經典場景重現,特別展出知名藝人獨家私藏,披頭四藏物分享、假日音樂講座、名人對談,深度演繹披頭四世界,把那集體的青春期再活一次。

 

聯合策展:馬世芳 

視覺設計:聶永真

展覽期間:2014.12.18 - 2015.03.09(除夕夜休館)

展覽時間:每日 10:00 - 18:00(最後入場時間:17:30)

展覽地點: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中四 B 館

臉書頁面:www.facebook.com/beatlestomorrow 

 

主辦單位:

藝八館有限公司

啟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新世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富錦樹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整理Peggy Wu
攝影teikoukei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