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流計畫】顯微鏡下的音樂聲響──專訪 Yannick Dauby
談到創作,Yannick Dauby 表示很難回答創作是什麼,對他而言,「探索和發現是很重要的。」儘管現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時候充滿了尿布與小孩,但創作完全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重要的是發現跟鑽研一件事情,探索並且發現樂趣,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要不然就會很容易無聊。」
從探索出發,看到漂流音樂盒,Yannick 發現最好玩的事情是,樂譜可以轉得很快,也可以轉得極慢,「可能慢到快一個小時。那麼慢,榆鈞的作品會不見,變成另外一個東西,我對這個很有興趣。所以我先錄下來,再用錄音機放慢,非常慢。所以我的作品是 15 分鐘。」另一個引起 Yannick 興趣的,是《頹圮花園》的專輯設計,「阿發的照片,使我注意到視覺的東西,我沒有特別去管榆鈞的文字,我刻意不去想知道那首歌講什麼,我只要管音樂盒和很有觸覺感的印象。」
阿發的設計使用顯微鏡去放大物件的細節。Yannick 說,「把一個東西放很大很大,裡面有另外一個世界,所以當我放很慢很慢的時候,我找到另外一個世界,跟榆鈞的歌跟文字一點都沒有關係。她給我一首歌、一個樂器、一個文字、一張 CD,我挑兩個東西,其他東西都無關。」 Yannick 從王榆鈞所提供的各種材料中探索,發現他最感興趣的顯微鏡下的世界,於是產出了〈The Little Flowers Of Home〉。
在這段音檔中,將音樂盒原本的聲音放慢很多,加入些許水聲,同時也加入慢速處理過的王榆鈞歌聲,「拉很慢,拉到形成一個環境」。
(漂=漂流週報,Yannick=Yannick Dauby,部分內容透過蔡宛璇翻譯轉述)
漂:我覺得那個聲音跟音樂盒的質感很不一樣。
Yannick:
就是超級放慢版的。因為我對專輯的視覺很有感覺,阿發用顯微儀器處理,我的音樂有類似的感覺。
漂:我好奇的是,音樂盒的音樂聽起來是很溫暖而且充滿母性的,但是 Yannick 的音樂聽起來是很環境的、很宇宙的,很像顯微鏡下的那種,生物的、空間的、環境的東西,很不一樣。
Yannick:
比較冷調的。
漂:對,所以我好奇的是,是怎麼從溫暖的調性獲取靈感,做出現在的作品?
Yannick:
因為我想要避免那種第一印象,跟太舒適的感覺。以一個聽眾我可以感受到溫暖跟比較母性的部分,可是作為創作者,我不需要再轉譯一次。我想要從這裡面去找出另外一個不同的空間,把個人感受留給個人。但是把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抓出來,用自己的方式再創作一個東西。
漂:我覺得很有趣。所以你平常的創作都是怎麼開始的?
Yannick:
不一定。有時候看合作對象,有時候看條件。例如有的時候我去錄山上的聲音,一定不會用自己的感覺去表達自己。如果我在記錄一些環境的聲音,我要去理解這些聲音,在去找出創作空間。但如果是在有人類參與的狀況,要錄一些跟文化有關的聲音,我會先管文化的背景。所以我必須依照每次的狀況去做調整,比較沒有一個慣常的作法。
漂:因為榆鈞也跟很多其他藝術家合作,Yannick 也跟很多表演藝術家合作,所以我很好奇你跟其他藝術家一起工作的方式。你們一起工作的時候,是怎麼溝通的呢?
Yannick:
這個要看人,像之前表演和音樂家合作,我們是現場即興創作,先確定演出長度為 40 分鐘,我再決定要使用哪些器材去進行現場即興,所以是在現場決定我要做什麼。另一種狀況,像最近我跟一個西方打擊樂的音樂家合作,對方希望我們可以先一起創作,我很開心,我也很喜歡這樣,所以每一次會先一起討論一些想法,如果沒有想法,我們會先放一個聲音,隨便玩一些東西,慢慢改變這個聲音。這樣的創作方式開始就會完全不一樣。
漂:那做自己的作品的時候是怎麼開始創作的?靈感是怎麼來的?
Yannick:
因為我在聲音方面比較著重感受性,不是先有一個理念,才做這些事。而是可能遇到了什麼聲音素材,或者聽覺上感受到什麼,才會觸發一些想法。也就是感知性是最重要的。碰到某些聲音,我會去思考它的意義、背景,及如何去保護它。我當然可以直接把聲音放在電腦裡去玩、剪接、混音、改變,但有一些聲音我不要這樣做。我要先知道為什麼有這種聲音:像是一個被訪問的人,是待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面錄下來的聲音,或是一個很久以前的音樂、其他的人的創作等。通常如果有機會,我會希望可以研究一下那個聲音是什麼,耳朵的感覺可能和我的認知是兩個很極端的部分,不容易隨便創作,需要讓身體的感知跟腦袋的認知進行對話。我覺得處理知識性的問題跟處理感知性的問題很不一樣,所以很多時候我的創作就是在處理自己所理解的聲音的訊息,跟感受到這個聲音最直接的那些感覺,兩者之間,就會激發出很多靈感。
(完整作品及更多內容請見:《漂流週報》第二期)
【漂流計畫】
由二拍子音樂發起,包含《漂流週報》的線上發行及《2015 漂流計畫音樂會》等現場演出。計畫概念來自於王榆鈞與時間樂隊此次創作《頹圮花園》專輯的核心精神,期望用質樸純粹的方式,傳達人與土地的深層聯繫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思索。選擇以簡單機械原理運作的音樂盒機芯,旋律節錄自專輯裡的〈故鄉的小花〉,展開「音樂盒漂流計畫」,讓音樂盒輪流傳藝術家的手中,感受它帶給藝術家的任何想法,創作出不拘形式的作品。
【二拍子音樂】
以「二拍子」為名,取自音樂用語,而心跳的頻率也是二拍子。彷若是一直一直跳動著,不斷地向前走去,跳動著、跳動著,極具生命力。